往事如煙今朝依雲

2001年來到這裏的時候,除了父母的牽掛,我一無所有,如今我有了筆下這些故事,且讓我寫吧。。。。。。
個人資料
正文

人生斷想及思索(一)

(2007-01-12 17:13:31) 下一個
佳雲也要很嚴肅地思考人生了。。。。:)


人生斷想及思索(一)

前幾天看ABC的一個節目,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心理測試,就是被請來測試的自願者扮演老師,去測試學生,如果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錯誤的話,老師就給學生加電壓,被老師每次加一次25 伏電壓後,都會聽到學生在另外一個房間大叫,到150V的時候,就會聽到學生大叫停止、說他的心髒受不了之類。這時候老師就會決定繼續還是不繼續,但是在老師後麵的心理學家會說,請繼續,因為他答錯了嘛。最大的電壓值可以達到300伏。

許多有趣的反應就在這150伏的時候發生了,據測試,65%左右的男性老師會繼續,女性如何,如果你要說女人具有更柔軟的心,那就錯了,73%左右的女性老師會選擇繼續,而且電視顯示了一些女性可能在整個過程中更麵無表情。一些老師在想選擇繼續時,會反複問心理學家,他們如果不用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話,他們就繼續。

在不願意繼續的一個自願者中,他是一位軟件工程師,麵對鏡頭他很平靜地說出了下麵的話:在整個過程中,我對自己說有一個限製,就是學生能夠承受的最大值就是我該停止的時候,我自己有腦子去分析思考對錯,我不能盲從權威和受別人的控製。

聽了他的話和看見他在150伏的時候,聽見學生叫停的時候,不盲從心理學家的控製和勸說,堅定離開的身影,我真的肅然起敬。 電視的內容也引申到了很多讓人思考的地方,為什麽二次世界大戰就有那麽多人會成為或聽信法西斯,將無辜的人摧殘?為什麽伊拉克虐囚事件的女兵會很冤枉地說她隻是在執行長官的命令?當然我們可以想到更多的例子,為什麽文化大革命那麽極端的運動,卻讓全中國大多數人激動而盲從?為什麽北朝鮮的人明明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還是大多數時候要為自己的領袖唱讚歌?。。。。。。

人都有自己的頭腦,也許我們會為我們的生存和發展思考很多問題,但我想很多時候,我們會麵臨同樣的問題,就是當權威在給我們施壓要你去做一些事情,你會獲利或是毫發無損,而且可以成為你和權威靠近的一個機會, 但這些事情可能會違背人倫道德、違背你自己做人的原則、違背你的價值觀是非觀,你是否還會去做?

如果你真要去做,請先想想我有自己的頭腦,我有自己的頭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宋哲學 回複 悄悄話 七. 對與錯 (摘譯自WHAT DOES IT ALL MEAN? 未校對)

 假如是圖書館的服務員,你的朋友請你讓他順一本書出來。你不會爽快地答應。你怕他被抓,或你自己也想看這書。但你也可能認為他的建議是錯的,因此他不該做,你不該協助他。
 說它是錯的,並不是說它違反規矩。規矩可能是錯位的。對錯的概念和不遵守規定的概念,是不同的事情。對與錯的觀念,是更基本的東西。對與錯,不光可以用來評價行為,也可用來評價規則。
 對錯的觀念是怎麽來的,動機是什麽,後麵的理由是什麽?

 有些事是錯誤的,錯的方式不一樣。上麵例子中,你會說,它對其他人不公平,等等。這些理由都涉及到影響其他人,雖不一定涉及他們的感受,既然他們可能未能發覺錯事發生,但會涉及對他人的損害。
 當然,大部分人在某種程度上會在乎別人。但,即使有人不在乎其他人,也不能把他排除在道德規範之外。某人為錢包殺人,是不可能以“不把別人放眼裏”為理由得當原諒的。他應該在乎,那麽,為什麽呢?
  有很多不同的答複。其中之一是,試圖找出一個人在乎的其他的東西,然後把這個東西和道德規範聯係起來。比如,你現世沒得當懲罰,來世會受到上帝的懲罰。有人甚至認為,不存在上帝,道德是虛幻的。在這原始的道德之宗教基礎理論外,更有吸引力的版本強調的不是懲罰而是愛。對道德的宗教動機的反對理由有三個。1,很多不信上帝的人照樣能作出對和錯的判斷,他們相信,即使抓不到,也別為了錢包殺人。2,對與錯可能獨立於上帝概念之外。古代的一些教條,如先穿左邊的襪子,不會因為上帝禁止,就是道德上錯的。謀殺本身就是錯的,這是上帝禁止它的原因,不是結果。3,害怕懲罰喜歡獎賞甚至對上帝的愛,不該是道德的動力。謀殺是錯誤的,不去做它是因為它對受害者是不利,不該是怕懲罰或不願冒犯造物主。
上麵的第三點,涉及得不光是上帝。也涉及到行為者的個人利益。道德規範,不能基與個人的利益。否則,不被發現的謀殺,是可取的。
 考慮別人,或不忽視他人,是道德的必要基礎之一。
 既然道德規範適用於每個人,那麽,我們可以假定每個人都關心別人嗎?顯然不。有些人極度自私,有些不那麽自私的人隻關心小範圍的其他人。那麽不去傷害不認識的人的理由是什麽呢?
 不傷害別人的一個著名的理由是:你願意別人傷害你嗎?但實際上與你無關,這理由的背後是,不傷害任何人。這也適合任何人,即,任何人不該傷害其他任何人。
  道德的基礎是這樣一種信念,正確待人(或錯誤待人),不光是從他們的利益看是正確的或錯誤的,而是總更普遍的意義上看是正確的或錯誤的。就是說,每個人,在決定做什麽時,不僅要考慮自己的利益還要考慮他人的利益。這個他人不光是他的親戚或朋友。當然考慮自己以及朋友會更多一些,但不能忽視給更其他的人的影響。
 上麵隻是道德淵源的梗概,沒有詳細說明怎樣考慮他們利益,怎樣協調他人利益和自己利益大衝突。多大程度上我們該關心其它國家的人民?即使我們都接受總的道德,在具體的事情的對與錯上,人們仍然有意見分歧。例如,應該愛鄰居如愛自己?該把看電影的錢省下來捐給饑餓的人們?
 極少的人是無私的,象聖者。要求大多數人做到這程度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問,在多大程度上我們可以接近呢?或,我們該在多大程度上無私呢?不清楚,有了答案,我們可能也沒法知道答案是對的。有簡單的辦法來平衡利益衝突?或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標準?
 這引到另一重要的問題:每人都有同樣的是非觀嗎?
 一般認為道德信條具有普遍性。比如有的事是錯的,那對誰都該如此,象別為了錢包殺人。倘若有個特殊理由反對,某件事才是壞事,或做某事的理由取決於特殊的動機而人們的動機水平有大不相同,那麽,就沒有一個簡單的好壞標準適用於每個人。
 有三種方法應對這問題,沒一種完全令人滿意。
 第一,對每人來說,好與壞事都是相同的,但不是每個人都理由去做對的事或不做壞的事情。隻有具備正當的道德動機的人才有理由做正確的事情。按此,道德規範的普遍性保證了,道德規範的強製性卻降低了。 
 第二,每人有理由做正當的事情,但理由不依賴於實際動機。恰恰相反,理由改變動機,假如動機不正當的話。
 第三,道德規範不具備普遍性,道德上要求一個人做他有理由做的事,而理由取決於他總的來說實際上對他人關心的程度。強烈的道德動機會產生強烈的理由和道德水平。心理學上相當說的通,但它把道德規則施加在好人身上而不是每個人身上。
  上麵隻涉及到不同動機的個人。還有不同社會不同時代的比較問題。從前普遍接受的一些東西現在看顯然是錯誤的:奴隸製度,人類犧牲,種族隔離,對宗教和政治自由的抵製,世襲的社會等級係統
。很可能我們現在認為是正確的東西,會被將來社會認為是錯的。有沒有適合所有時代的單一的標準?或,好壞概念,依賴於特定的時代,地點,社會背景?
 有人認為,最基本的是非觀念--譬如何時有理由殺人--完全取決於特定社會所接受的標準。本人不太相信,既然總有可能批評社會的現有標準。批評的時候,你總要引用更多的客觀標準。
songwaimai 回複 悄悄話 說的好,獎勵辣椒十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