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9)
2007 (150)
2008 (104)
2009 (87)
2011 (165)
2013 (141)
2014 (167)
周四晚,加拿大大選的第二場辯論在石油城,也是保守黨的老據地,CALGARY市展開。我跟著電視看完了適時直播。
--本次辯論比第一次火力足,大家可以直麵攻擊,不再像第一辯論時那麽羞答答。
--大家把主要議題放在經濟上,符合百姓大家現在關心的問題。
--兩個在野黨,自由黨,新民主黨,一起夾擊執政的保守黨。
保守黨哈勃以守為攻:堅持既定方針,爭取平衡預算、減稅,安全地走向繁榮;
自由黨特魯多:要保持逐步增加投資,刺激疲弱的經濟,小有赤字也可以,要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
新民主黨的唐民開:過去幾個季度加國經濟連續疲弱,經濟增長呆滯,從技術上講為衰退,現在是時候讓哈勃讓位給更有進取的新民主黨。
保守黨的哈勃表現冷靜,處於應對態:“我從未講過加國的經濟很棒,我們的經濟處在很挑戰的時刻”但你們的經濟政策魯莽冒失,救不了加拿大。
自由黨的特魯多火力四射,對哈勃攻勢貫穿90分鍾; 尤其指出保守黨的經濟政策失敗,致使過去兩年,多了幾萬人失業。目前加國的就業率,是二戰來最差的。
新民主黨的唐民開,指責保守黨隻會賣能源,靠開采造就就業職位;結果遇到石油大跌,全部報廢;自2009年衰退以來,加國的製造業減少了四十多萬就業人口。
新民主黨的唐民開指責自由黨開出的藥方太激進;自由黨的特魯多說新民黨的政策太不扣現實的時效性。
主題為經濟,也時不時談到氣候與難民政策。
目前的三黨仍處於較著狀態,各占30%左右。辯論之後,環球郵報會馬上著手民調,看各黨的支持率有沒有變化。
---- 我在一位網友後的跟貼
多看過去保守黨的執政失誤,對國家未來的政策製訂有好處。即使還是保守黨上台,也可以逼他借鑒。 本著這個原則,我們可以看到:
首先,美國的次貸危機沒有大波及加國金融,和政黨無關。主要是加國銀行係統、財會製度的嚴格,向來是歐洲係統,不是美國版本。加國從來不會隨便貸款。也沒什麽杠杆,對小生意的放貸幾乎為零等。
哈勃的第一大失誤,是科研,加國的科研係統被他砍得幾乎已盡;這是不可饒恕的。
哈勃的第二大失誤,是製造業,加國的製造業被他削減了支持,至少1/10不見了。當然美國的次貸打擊了經濟,很多製造業大廠商不得不削減在家的業務。
哈勃的第三大失誤,是太靠石油,結果油價一跌,加國很多與石油有關的企業都不著邊際。可以想見,結果就是保守黨的根據地丟了,“ALBERTA省”已經不再是保守黨的天下。
哈勃的第四大失誤,是外交失準。例如烏克蘭問題,比美國還先出麵說事,結果歐盟不跟進,哈勃隻好讓外長走人,為他抵誤。
哈勃的第五大失誤,就是人才流失。Peter等老臣走了,他的第一個財長去世後,行長又到英倫去了。
哈勃的第六大失誤,2013年,加拿大首次學美國銀行,把“自救”加入銀行法,這就是同當年的塞浦路斯銀行一樣,可以在資金流動發生危機時,把滯留的款項變更為銀行股,而這些股票可以在一段時間內被限製流通,即凍結儲戶的存款進入流通 --你有錢也拿不出來。
哈勃的第七大失誤,太喜歡賣祖產。 賣鐵路、交通、通訊,最近是通用的固定資產。
當然有些事,不是兩三年就可以看出問題的,要看遠點。換人換黨,有時候也是好事。用發展眼光看,也不見得誰就更好。
這次辯論中,哈勃表現得中規中矩,一量撥千斤,招架與化解了兩大在野黨的輪盤進攻。打80分
但在實際經濟運作中,哈勃表現得與他的經濟學背景不相稱。主要在行業問題上是破壞性的,大概和他被石油財團綁架有關--- 畢竟他是石油財團推出來的附庸。再則,學經濟的不是說就能搞好經濟,李總理就是一例。現實中,給哈勃在經濟議題上打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