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之前: 如今的高考,比過去的科考涉及麵更廣,時間更長。 --- 那時候的考生隻涉及曆史/文學/倫理/哲學/政治/管理,現在的考生還得顧及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英語。所以,非要現在的孩子能把古文學得那麽深,還真不能安排那麽多的時間。
看看第一名劉春霖的考卷,其認識的深度還真有點不如現在的中學生。可見,現代的教育對社會的認識,還是很接地氣的。但在民族大義上,劉春霖能不為官位所動,可見其資質與修養,讓很多現代唯利是圖者們汗顏。
再細看劉論,我們不禁感歎:那時候人家日本島國都資本主義了,強國了,我們的精英還在冥想所謂的現代變法,不知現代化為何物;即使今天,110年過去了,我們真的跨過了劉春霖的苦思了嗎?
僅從學問麵看:當我們的曆史精英們滿腹古典經綸的時候,對於外部世界的現代知識卻懵懵懂懂;當我們跌跌跌闖闖接觸了外麵的現代世界之後,卻又完全丟失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古典。年年的科考/高考, 一直在不斷地演繹著我們民族的時代命運 .....
豆瓣: 《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考了什麽?》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禮部會試中選拔出來的273名貢士,從中左門進入保和殿,曆經點名、散卷、讚律、行禮等種種儀式禮節,準備參加名義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試。
這是3年一度的全國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貢士們按這次考試的成績重新排定名次。一甲3名將獲賜進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別獲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上午10時,試題發下,是以皇帝名義提出的時務策問。貢士們立即開始撰寫對策文,對皇帝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對策文不限長短,常例為2000字,規定字必正體、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為交卷時限。這次殿試的前三名為: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會試題
第一場史論五篇
1.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2.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嚐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於,其說未嚐不效論;
3.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於私第見客論;
5.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第二場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
1.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蓋東西各國所同,日本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財、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曆史以證明其事策。
3.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各國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資本,曰勞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實資智識。方今修明學製,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
5.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
第三場《四書》《五經》義
首題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
次題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三題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殿試策題
1.世局日變,任事需才。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見聞,陶成之責,是在長官。顧各省設館課吏,多屬具文。上以誠求,下以偽應。宜籌良法,以振策之。
2.漢唐以來兵製,以今日情勢證之歟。
3.古之理財,與各國之預算決算有異同否。
4.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禮教,以選士、俊士、造士為任官之法。漢重明經,複設孝廉賢良諸科,其時賈董之徒最稱淵茂。東漢之士以節義相高,論者或病其清議標榜,果定評歟?唐初文學最盛。中葉以後,幹進者至有求知己與溫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試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正學日著,其道何之從?
狀元殿試卷 劉春霖
臣對:臣聞王者不吝改過,故盛世有直言極諫之科;學者義取匡時,故貞士有盡忠竭愚之誌。昔漢文帝除誹謗之法,而後賈山、賈誼爭致其忠讜之謨;武帝崇尚儒術,詔舉賢良,而後董仲舒、嚴安、徐樂之徒群集於闕下;宋仁宗複製舉諸科,除越職言事之禁,而後蘇軾、蘇轍對策極言時政闕失。其於任官治兵之要,裕財正俗之方,類能指陳利害,上廣人主聰聽,下係四海安危,非僅在詞章之末也。夫殷憂所以啟聖,多難所以興邦,勢有必然,理無或爽。
欽為皇帝陛下,踐阼以來,勤求治道,惟日孜孜者,三十年矣。然而,治效未彰,外患日亟,意者因時宜之道或有未盡歟?乃者臨軒試士,冀得嘉謨,舉察吏、治軍、理財、勵士諸大政,進臣等於廷而策之。臣愚陋,何能與此。顧自幼學以來,亦嚐究心於治忽之原,考求乎中外之故,懷欲陳之而來有路,茲承大對,諭旨勉以直方無隱,何敢飾辭頌美而不竭其款款之愚?
伏讀製策有曰:君人之道,子育為心,而因求簡賢輔治之法。此誠安民之急務也。臣惟民間疾苦,惟守令知之最真,故欲平治天下,必自重守令始。昔漢以六條察二千石,而以察禽之權寄之於守,此與今製用意相同。然漢代循良之吏,後先相望,而今治效不古若者,豈非粉飾欺蔽之習有所未除乎?欲杜粉飾欺蔽之習,在通上下之情。長官勤求民隱,不敢自尊,則屬吏清慎自持,不敢作偽,自然之理也。且夫今之守令,其任較前世為尤重,其事較古時為更繁,何也?世局日變,萬政待興,舉凡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見聞,是在長官加意陶成,,俾鹹具溥通之知識,而後委之以任而不惑,責之以事而不迷,綱舉目張,不勞而理。今各省雖設館課吏,多屬具文,歲月一試,不過較文字之工而已。政績何由而成,循聲何由而著耶?漢製,縣邑丞尉多以本郡人為之,利弊其所夙悉,故治效易彰,此《周官》遺意,其法似可仿行。果能博采公論,慎選賢紳,於治必有裨補,不必過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時製宜者一也。
製策又以三代之製,寓兵於農,因詳究曆代兵製這得失。臣謹案:井田溝洫之法廢,遂專用征兵。漢高祖設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常以秋後講肄課試,各隨其地之所宜。唐初置府兵,中葉以後,專用征兵。宋韓琦之議養兵,蘇軾之言定軍製,練軍實,皆深切著明。今日環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國,知兵之選遍於士夫,體育之規基童稚。夫兵凶戰危,自古為戒。故孔子以軍旅未學辭;衛靈公誠以窮兵不已,終至於亂。左氏亦言:“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然自有國家以來,必不可一日去兵,此非第羽翼爪牙之說也。如人身然,血肉既具,必有氣力以貫注之,而後足以發揮其精神,以生存於萬類競爭之世。人身之氣力不足,則血肉有壅滯潰敗之憂,而精神亦無所附麗。是以,由唐虞三代以至於宋明數千年來,無不以兵製為急務。乃世之論者,動是古而非今,輒謂人民歲輸千萬之資財,以養此坐食驕惰之兵,固不如古者兵於農之善。不知天下之事,皆日趨於變。況以今日群雄角逐,戰術之變幻,器械之精利,雖日召其兵而教練之,猶未必勝人,而謂集氓隸於行間,驅之以臨占陣,庸有幸乎!然則,兵者固必教之於平時,而又既精且多,然後可並立於群雄之間,所謂氣力充而精神煥矣。皇上整軍經武,士卒以知學為先,此不得不因時製宜者二也。
製策又曰:《周禮*太宰》以九式均節財用,而因求節流之法。臣謹案:職內掌邦之賦出,此即近世各國所謂之豫算、決算也。昔蘇軾之策理財,謂天下之費,有去之甚易而無損,存之甚難而無益。曾鞏之議經費,謂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約者,必本其所以約之由而從之。皆扼要之論。然臣謂理財於今日,節流不如開源之尤要。蓋之通商以來,利源外溢,雖百計節省,而無救於貧。開源之道,在振興實業。中國神皋沃壤,幅員縱橫廖廓,且地處溫帶之下,百物皆宜,則當講求農事。人民四百兆,善耐勞苦,而且心思聰敏,中外交通以後,閩粵瀕海之人,類能仿選洋貨,果其加意提倡,不難日出新製,則宜振興工藝。歐西以商業之勝衰為國力之強弱,輪帆交錯,以爭海外權利。中國商業不興,漏卮日钜,欲圖抵製之道,則宜擴充商務。如此則野無曠土,市無遊民,精華日呈,然後利權可挽。皇上慎乃儉德,而尤必廣辟利源,此不得不因時製宜者三也。
製策又以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因欲範圍多士,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此今日學界之要圖也。臣惟古者司徒修明理教,以選士、俊士、造士為任官之法。漢重明經,複設孝廉、賢良諸科,其時賈、董之徒最稱淵茂。東漢之士以節義相高,而不免清議標榜之病。唐初文字最盛,中葉而後,幹進者至有求知已與溫卷之名,而士習大壞。宋世名儒輩出,各有師承,至於崇廉恥,敦氣節,流風所被,迄有明而未衰。雖其人能自樹立,亦以教學相勉,師道立而善人多也。夫大道載於六經,而倫理先乎百行。今日浮蕩之士未窺西學,己先有毀裂名教之心,故欲正人心,端士習,必以明倫為先。欲明倫理,必以尊經為首。此即國粹保存之義。皇上倡明文教,必以經學正其趨,此不得不因時製宜者四也。
凡此四者,皆保世之閎規,救時之要務。荀子曰:“法後王。”董仲舒曰:“為政不調,甚者更張。”乃可為理,夫使時移勢異,而猶拘守成法,此《呂氏春秋》所譏“病變而藥不變者也”。自古有治人無治法,故孔子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臣尤伏願皇上,懋學修身,以為出治之原,然後用人行政,天下可以安坐而理也。故有湯武而後有伊呂之臣,有堯舜而且有勳華之業。由是以課官,而官無不職;以治兵,而兵無不精;以理財,而度支無匱乏之憂;以勵學,而士林作忠貞之氣,則我國家億萬年有道之長基此矣。
臣未學新進,罔識忌諱,幹冒宸嚴,不勝戰慄隕越之至。臣謹對。
劉春霖:
(一八七二年——一九四四年),字潤琴;號石雲,清同統十一年(一八七二年)正月初三生於直隸河間府肅寧(今河北省肅寧縣)。北石寶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光緒十六年(一八九0年)二月考中秀才,入保定蓮池書院學習十載。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乙酉科拔貢生(即省學政選拔參加朝考者稱拔貢)。光緒二十八年(一九0二年)以優貢生中式順天府鄉試舉人。光緒三十年(一九0四年)三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在禮部貢院舉行會試。三場會考結束,劉春霖榜上有名,第一名的桂冠被廣東朱汝珍奪得。
五月二十一日殿試在皇宮保和殿舉行,一般僅考策問一場,時間一天,劉春霖與眾貢生清晨入場,黃昏交卷,各房閱卷官經過兩天審閱,“讀卷官”評閱試卷,挑出十份最好的卷子,排定第一至第十名的名次。二十四日晨,由皇帝主持(光緒時由慈禧主持),聽“讀卷官”講讀前十名卷子後,又將試卷呈送慈禧太後,這位獨攬大權的西太後,對殿試文字重尚楷法,尤喜疏淡而惡烏方,她以自己的好惡定優劣。
第一份試卷是朱汝珍的。試卷之字圓潤渾厚、穩重飽滿,隻是用筆太重。慈禧看了,連連搖頭,再看姓名,心頭猛震。因為他名字中有個“珍”字,頓時聯想到被害死的“珍妃,而“朱”又是被清朝消滅的王朝統治者的姓,很是厭惡。再看籍貫是廣東,又聯想到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攪得大清江山不穩,她決不會再讓一個廣東人做狀元來添亂。
於是,翻開第二份劉春霖的試卷,慈禧一看其字疏淡娟秀,先有幾分喜歡,便仔細端詳起來,並自言自語道:“劉春霖,春霖,春霖。”若有所思。當時正值大旱,舉國焦慮。劉春霖的名字使她想到“春風化雨,普降甘霖”,認為這是吉祥之兆,麵露喜色。看到劉春霖的籍貫是直隸肅寧時,連連說道:“肅寧,肅寧,肅靖安寧。”這正符合她剛剛飽嚐八國聯軍之苦後渴盼肅靖安寧的心態。於是,她停止閱卷,拿定了讓此人做狀元的主意。按大清的典製,狀元是要由皇帝禦筆親點的。慈禧為了避免眾議,便下令送光緒皇帝點狀元。光緒當時已被她軟禁瀛台,隻能揣摸慈禧意圖辦事,由他點狀元不過是走走過場,便點了放在最上麵的試卷——劉春霖。
這樣,劉春霖被欽定甲辰科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即狀元。就在劉春霖金榜題名後的次年(一九0五年),清廷宣布“停止科考,推廣學校”科舉製度的廢除,使出身農家的劉春霖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狀元,他因此戲稱自己為“第一人中最後人”。
中狀元後,劉春霖被授翰林院修撰,次年派到日本東京政法大學留學。歸國後,曆任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和直隸女子師範學校監督等職。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四年,曆任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和曹錕等總統府內使(相當於秘書長),並兼任中央農事試驗場場長等職。一九二0年、一九二一年曾兩次代表大總統徐世昌到山東曲阜,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主祭,名噪一時,一九二八年退隱寓居北平。
一九三四年四月,偽“滿洲國”總理鄭孝胥以溥儀的名義邀請劉春霖前往,許以偽滿教育部部長之職,遭到劉春霖嚴詞拒絕。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之後,日軍占領北平,大漢奸王揖堂想借劉春霖狀元之名作招牌,邀請他出任北平市市長。劉春霖又拒絕了王輯唐等日偽政權的邀請。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