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看過去十年:為何上海生不出互聯網公司?

(2015-05-14 23:19:15) 下一個
轉貼之前:這個問題其實就和問:為何紐約沒有大型互聯網公司, 為何都紮堆在矽穀一樣的問題。主要原因是風投。紐約不用風投,炒一把什麽都有了,誰那麽傻去搞互聯網;同樣的道理,上海文化太現實,什麽都要清清楚楚地拿到手再說,誰會搞玄乎的互聯網。結果就是今天的現狀。

不過,滬江網、世紀佳緣、丁丁網還算不錯;阿裏的支付寶也在上海。上海有著完整的行業產業鏈,隨著互聯網+的結合行業化發展,上海的有著不能再次錯過的大機遇。


作者: 俱栗子 --- 《互聯網紮堆北京,上海到底差哪兒了?》

  4月23日,阿裏集團宣布“除了電子商務之外的互聯網服務”都要駐紮北京,而在杭州起家的蘑菇街也宣稱開始做C2C業務,而且要在北京建研發中心。這些信息似乎為北京互聯網創業氣氛的熱潮再添一份熱度,而其他城市更加被冷落。

  比如一直被邊緣化的上海,在互聯網大潮幾輪洗禮之後,各種不舉。連很多年前上海市長俞正聲說的“上海為什麽沒有出馬雲”也被蓋上各種帽子,拿出來反複說事。去年自媒體人黃淵普寫了一篇“大眾點評遷都北京”,更是把北京媒體人有點過度的優越感體會的淋漓盡致。

  單獨拿互聯網來說,上海確實可以說錯失了一個時代。滿腦子過濾下來,如果攜程不算一個互聯網公司的話,上海隻剩下大眾點評一根獨苗現在還很活躍。滬江網、世紀佳緣、百姓網止步在工具時代,其他籬笆網、丁丁網、齊家網問題重重,安居客、快錢被收購,真是一片哀鴻。

  曾經上海是有機會的,起點、酷六以及盛大所希望打造娛樂帝國,巨人、九城等遊戲公司都曾熱鬧一時,但現在退市的退市,止步的止步。曾經的喧囂,現在看來恍如隔夢。

  那麽上海到底差哪兒了呢?我在上海生活了四年,每段工作都在北京辦公室有同事,之後又在北京生活近兩年。用我的親身體驗來感受下,跟北京相比,上海到底差哪兒了。

  文化:不匹配不等於不好

  從新中國成立之前,上海就是一個典型的打工之都。換句話說,這裏盛產經理人,做事嚴謹,按部就班,服務意識一流,但不盛產出身草莽的創業英雄。這種文化氛圍與上海互相輝映了幾十年,成就了上海很多行業,但是不太適合互聯網。

  不過說上海人不加班完全是個誤解,加班不加班取決於行業發展、公司氛圍。當年盛大內部用員工也是“不用殘不甘心”的節奏。而在芯片行業,一位工程師忙到過勞死之後,大家發現公司配給他的兩居臥室,其中一間從未被打開過,工資卡也基本沒花過。

  所以,如果非從文化上來說上海為什麽不適合互聯網,我覺得是因為上海人保守,精明。不願意冒太大的風險,這種商業理念在很多行業得到驗證,比如金融、時尚以及很多傳統行業。不適合並不意味著不好,互聯網喧囂之後還將回歸理性,到了需要磨慢功夫的時候,上海還是有優勢的。

  政策不是決勝關鍵

  因為工作關係我接觸過中關村、上海浦東新區以及普陀區等幾個區的信息部門,也曾經參與過各種專項資金申報等工作,再加日常與朋友們溝通。綜合的結果是,我沒有覺得北京的政策支持比上海高出多少。

  互聯網的發跡本身帶著草莽的色彩,高層在華為危機的時候去一趟,能帶去訂單,把華為從低穀拯救出來。可是李克強總理去一趟3W咖啡,我沒想出來其中能醞釀多大的產業機會。

  而與政府聯手推動的很多創業園區、孵化機構等,大同小異。裏麵有真心實意的創業者,也有渾水摸魚的投機者。真正想在互聯網創業的人,除非是發展到已經觸及目前的政策紅線,否則很少會因政策而生,或者因政策而死。所以追究上海互聯網好不好,其實跟政策沒什麽關係,更多取決於資本。

  當然,政策層麵我還是研究不夠深入,如果熟悉的朋友歡迎指教。

  資本和人才劣勢

  北京高校林立,創業公司遍布,資本泡沫泛濫。網上流傳這麽一個誇張的段子,如果你拿著電腦去車庫咖啡、3W咖啡坐一兒,就會有投資者來問你要不要投資。

  從資本、人才角度,上海這點確實差一些。從高校數量來說,雖然上海也有複旦、同濟、交大等一流學府,但是這些人才最後都比較分散,並未形成集群效應。從資本層麵,活躍的互聯網資本大多活躍在北京,上海相對比較少。

  更主要的原因是,上海在PC時代的缺位導致了行業人才的急劇缺乏,目前很多創業公司人才都來自BAT,早年從搜狐出來創業的人都能形成一個“創業幫”。當一個公司在發展壯大的時候,其培養的人才分立出來就可以成立另外一個帶著母體氣息的小公司。除了出來人,還能帶出來錢。這種分化在矽穀也出現過,當年的仙童的“叛逆八子”,以及“paypal黑幫”等。

  而上海並沒有形成這種積累和傳承,所以從人才和資本角度來說,一步錯,步步錯,這句話用來形容上海挺貼切的。

  上海還有未來嗎?

  說了上海這麽多不好,難道上海沒有未來了嗎?我認為正好相反,隨著O2O興起,上海將迎來更多的機會。除了迅速異軍崛起的餓了麽外賣平台、洋碼頭海外購之外,盛大“隱形人”也從幕後走到台前,開始互聯網創業,前段時間火爆的足跡也來自上海。另外我也接觸過一些上海本地的互聯網跟傳統行業結合的創業項目,比如保險、餐飲服務等。

  《失控》提到,持久的搖搖欲墜狀態是生命的顯著特征,既充滿動蕩,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衡。我覺得互聯網的發展目前已經表示出一種坍塌式平衡的現象,而隨著與傳統行業越來越緊密結合,這種坍塌將會慢慢回歸正常。

  移動互聯網迅速崛起的除了“約”起家的陌陌之外,滴滴、餓了麽都伴隨著大量的燒錢,很多扼腕歎息的失敗創業公司都在後悔當初為什麽不能狠一點。這種競爭是破壞式競爭,不能產生更多價值。當互聯網回歸一絲絲理性,真正到拚服務、拚質量而非拚膽量的時候,上海的優勢就會顯現出來。

  門檻有兩種,一種是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比如燒錢、補貼;一種是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占據產業優勢,別人即使看到,也無法在短時期內抹平技術差距。上海顯然適合後者,

  O2O是信息化革命的升級,目前碩大的冰山還沉在水下。上海積累的傳統行業機會如果能與互聯網產品很好結合,就是上海互聯網再次起飛的機會。

  如果非要用阿裏來做風向標,那馬雲說的是除了電子商務之外的互聯網業務放到北京,這意味著支付寶以及相關的金融業務還是要留在上海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惜福666 回複 悄悄話 講得有道理。 觀察我周圍的上海人和上海大學畢業的人,與從北京的大學畢業的人們相比, 他們比較實在,不做夢,理想呀片湯兒的之類東西少。 他們這樣更適合在西方這種經濟成熟的國家做事, 事實上也都混得相對要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