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中日甲午對決之後的120年。因為1894年中國慘敗於小國日本,因為2014年中國的最大外部挑戰仍然是日本,這個甲午的概念就一直縈繞在中國人的心頭。因此,無論是探討軍事的愛好者,還是喜歡國際局勢的時評人,都鉚足火力嚴陣以待,時時地檢視中日的對決與發展。這來自於日本的挑戰讓中國整個社會難以釋懷,老百姓也同仇敵愾,對日情緒多為抵製和不感冒。
縱觀全年,中國不時地出擊,不時地反思,日本也一樣。雙方傳遞的就是對峙,對抗,對罵。一般來講:一個國家的國外矛盾大了,就會凝聚國內的力量。這是把雙刃劍:中國是這樣,日本也一樣。由於國際的矛盾和周邊的問題複雜,催成和造就了日本的解放自衛權、修憲的基礎。先是日本不僅不承認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也不承認釣魚島的爭議性;再是解禁集體自衛權到使用武力進行幹預和阻止他國的權利 --- 接近國防軍的地步。最後,不僅不承認中國的識別區,而且不斷挑釁中國的防衛底線。讓很多中國人看清了:安倍作為自己民族的紅二代精英,就是要走日本強國的路線:帶有很明顯的走出去的軍國主義色彩。
不過,年內,中日雙方政府也一直在做溝通的努力。早在3月30日,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的女兒作為中國對外友協的會長,訪問日本,4月2日還在東京辦了畫展,目的就是會見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鳩山由紀夫及對華相對友好地政要,希望他們影響安培的政策或民意。其實,李小林去年12月就曾秘訪日本,為日本執政黨公明黨代表山口那津男今年1月訪華、與習會談搭橋留路。
到了6月26,日本國土交通大臣太田昭宏終於訪華,成為2012年安倍任首相以來首訪北京的內閣成員,他的來訪說明中日已經開始官方高層接觸。到了7月1日,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局長伊原純一訪華,討論中日元首在北京APEC期間的會見。當時中方的回應是發言人秦剛的:“非誠勿擾”。之後,福田康夫又帶安倍的親筆信來京見習近平。到8月上旬中日外長會談又討論習安會。至此,中方認為日本有誠意,於是雙方外交部再為最高級別的首腦會進行鋪墊:表現在意大利米蘭的亞歐峰會上,安倍與李克強的握手照片流出。
接著,中日外交人發表了所謂四點共識,其實就是雙方領導人為自己的民眾所能做的最高墊鋪。尤其第三條,圍繞釣魚島問題,中日終於麵對現實各說各話搞文字遊戲:“雙方認識到,......, 各自有自己的主張”。這為首腦一見,而一切原則都成了言之馨馨的俱往矣。這個會麵應該就是個草草的,破冰而已,不會有根本的深談結果, 因為芥蒂在,衝突在,疑心在。會麵過後,一切會重回現實,一樣殘酷而不要弦的對抗。
然而,明天9日,安倍的專機就要降落北京,到他12日離開北京去緬甸參加東盟峰會,要在北京住3個晚上,這是中日都極為重視的體現。因為連奧巴馬也在為日中會晤讓路,習奧會被挪到12日之後。可見,習安會,已經成為現實。不論你高興還是憤慨,是理解還是無奈。
這對大多數關心中國前途的人來講,誰也不會在2014的年初料到,這個甲午年的結局,竟是以中日元首的麵對麵坐下對談為收尾。這就是時事弄人。尤其對民族主義為國家前途關注高漲的人來說,太慘酷而且很不爽。
其實,我們必須理性地看待日本的“崛起”,從小泉純一郎那裏開始,到安倍晉三這裏收筆,日本已經擺脫了一直以來的經濟大國、政治小國、美國附庸的地位,正逐漸成為世界級的政治強國。尤其讀讀楊潔篪與穀內正太郎的四點原則共識,你立馬感覺到,中國是在與一個大國進行角力。雖然第三點是中國認為的小勝,日本的小讓步,即日本承認釣魚島有爭議。但是,仔細想想,釣魚島的問題,從周恩來田中角榮時代的“提一下”,作為是個零的開始,到現在的日本又承認有爭議的這樣一個零的結束,期間又租又賣,鬧騰了整整一個圈。中國一方僅僅是把原來的事情拉回到五十年前的起點。而在這一畫圈的過程中,日本卻完成了擴軍、修憲,完成了重要的戰略部署。我們不得不思量:我們的對手日本,其外交手段,很不簡單。以史為鑒,以敵為鑒。他讓我們看到很多可借鑒的東西。
當然,麵對日本的發展,中國軍隊也收益良多。由於軍事對緊,中國對部隊的軍事素質要求大大提高,也有利於習推行軍事改革。 戰爭對峙是最好的過濾器,把無能無恥無良的人過濾掉,留下精華。長期的和平狀態,中國軍隊成為一堆養優體,軍銜暗地明碼標價。而中日的對峙,客觀上推動了當下中國軍隊的大洗牌:加大了空軍海軍迅速發展所需的軍費,減少了文官和後勤的浪費和腐敗。
因此,作為政府首腦,理性要習安都必須冷靜。安要利用Apec為自己造勢,Apec又逼習要盡地主之儀。在這個兩難境地,隻能說,兩個強勢領導人,能見麵說說清楚,也是不得已的很有必要。因為不管周邊的強國對中國傷害有多深,曆屆的中國首腦,都喜歡走多邊的綏靖主義。習大平也不例外。雖然在國際關係上,以牙還牙不是總適合,但非要以德報怨也實在讓人理解。
1894年那個甲午,中國處於明顯的衰落中,兩年就被日本打敗而不堪回首。之後的一個甲子,中國的內戰不斷,民族自我塗炭,又被日本全境蹂躪,可謂辱不啟齒。直到毛澤東等一代偉人建立了新中國,中華民族的命運才開始轉折。從1954年那個甲午,麵對聯合國軍的朝鮮戰爭結束,自此中國不僅獲得了戰爭的平局,第一部憲法誕生,而且國家進入了第一個五年全麵建設,不僅全國工業化拉開了帷幕,而且,成為中國複興的重要節點。
再過一甲子來到2014年這個甲午,中國的曆史自豪感和國際力量的現實格局,都讓中國人精神抖擻,麵貌煥然一新。不僅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第二軍費大國,而且是經濟增長和技術改造都步入最快的全球重要國家。盡管仍問題纏身,但今天中國的活力和自我改革能力都是世界大國中最突出的。
此時,“甲午”的概念不僅僅再是關注日本一個點,前麵還有南海、南亞、遠東、非洲、南美,還有歐元區,墨西哥高鐵,印尼的不入亞投行,等等重要的事情。我們或許應該跳出這一中日情結。雖說對付日本的確是2014年很重要的抓眼球抓情緒的事,但“甲午”的現實使命要比“同日本鬥”一項複雜得多。
麵對多變的全球現實,一個內部強大的國家要會更自信,當然也要更清醒地選擇對外戰略和策略:不能妄自菲薄輕易言敗,也不能趾高氣揚不顧現實。一個真正的強者會給自己留空間,也會給自己留耐力。要學會既有理,也要有節。
中國當前最重要的是要1)調整改革的節奏發展的節奏,2)調整多元化時代各階層、各利益群體的利益格局,3)平穩過渡到可持續的發展秩序。35年前中國改革時,西方的主要戰略任務是拉中國,因此對中國的發展“由衷支持”。今天,西方的主要戰略任務是削弱中國,自然是處處對中國的發展設置障礙。因此,我的外圍壞境變得空前複雜,從印度一國多變、越南不時搞怪,到韓國印尼突然放棄加入亞投行,再到墨西哥出二反而,都可以看到滿地的嫉妒和阻礙。可見,西方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建立起一種相互呼應、旨在達到“放慢中國發展”的“統一戰線”。--- 必須要記住:世界的餅就那麽大。
以後,西方對中國發展的不順利,不僅會大加放大,而且會加倍利用。所以我們對國際關係的處理也必須不失時機地進行變換,有時要用傳統的,有時要用另類的非傳統的形式。對日鬥爭也一樣。目前,從領導層麵,我們無法對日迅速達到什麽結果,更多是需要我們不斷地提高國家的實力、戰略的自信、和社會的團結。我們不僅要以“戰勝日本”為目標,而且更重要的是向世界證明中國的確是在“和平崛起”,為未來的平穩發展鋪路留空間。
尤其,中日之間的很大部分,就是個中美的新型大國關係。中美各自的緊迫問題,不時地表現在中國的周邊,當然也表現在中日關係中。中美關係是“磨合”出來的,中國要學會熟練地運用自我的力量去“磨合”美國,讓它為我所用,至少加大它的配合和善意。
中國目前麵臨著一攬子的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中國領導人要建立各種高質量的智庫,對各種問題要進行精心地推演,可以不時地調整自己的出擊方向、快慢步伐,出招力度,和真實意圖。一句話,就是在增加硬實力的同時,加大自己的軟實力。
中日對決之後的最佳結果就是:政府唱和諧,民間抵製日產。然而,這是最難的,不是每個老百姓都能很理智地永遠記住我們民族的要意之一,就是決不允許日本再次強國。要是習安見了,全國上下仍然會一如既往地抵製日貨,那是最理想的民族提升。但現實可能是:很多百姓看到你領導會麵,就會效仿領導:你領導可以禮節性會見,我百姓就可以禮節性地多用日貨,我商人就可以禮節性地加大貿易,還會全民族大眾禮節性地到日一遊。所以, 中國領導若放棄了堅持民族感性,他可能就會失去全國民眾的凝聚力。要是安倍再倒打一把,例如,12日到了緬甸,再在東盟會上搞搞震做些對中國南海或周邊不利的事,那不僅是他習領導的輸,而且是中國民族抵禦外力的一致性也將短期再失。曆史不能被忘記:1937年的中日之戰,之所以中方會那麽地節節敗退,其一原因就是不能形成中國民族抵禦外力的一致性,偽軍漢奸是那麽地多。我們不能重蹈曆史殘敗的覆轍。
其實,中國麵對所有的的社會多元化問題,都要最大限度地去形成全民共識的能力,去形成國家的動員能力,讓人看到手掌攥成拳頭的樣子。2014的這個甲午,中國需要理智,需要共識,需要實幹,需要腳踏實地地發展自己的實力,把紛亂的事情交給世界,而不是全攬給自己。
中國複興、中國是亞太經濟的領頭羊,這個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日本成為政治大國、日本複興一樣是不可阻擋的;日中兩國的競爭與協作,經濟不斷發展、政治地位不斷需求,也是不可阻擋的。必須意識到:中國和日本,兩個經濟總量都很大、實力又相當,這兩個國家之間的交往,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政治上外交上的相互影響,都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 --- 這是未來亞太的大趨勢。日本政府的曆史修正主義,對於中國來說不可接受,但是對日本成為一個正常國家來說,即有發動戰爭能力的國家來說都很必要。從耗時三年的中日對峙來看,雙方為了地區的安全保持了相當地克製,並達至某種相互平衡。--- 這就是現實,也是為來發展的趨勢。對於這樣一個不滿足當下國家身份的日本,中國準備好了嗎?中國領導準備好了嗎?老百姓準好了嗎?同樣,日本對中國的崛起準備好了嗎?
2014年即將過去,瘋傳“甲午之年,中日必有一戰”的預言將成為過去。從秦剛說“非誠勿擾”,到習李的多邊出擊多多接觸,大國關係越來越複雜、棋盤對壘的2015年,正在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