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思維,先後在印度呆過11年,做過中國大使館的一秘、加爾各答的總領事。現已退休回國,兼任住澳門付代表。
現在我們看他5月20日在莫迪當選後寫給外交部的印度局勢分析,便會發現其分析的對與錯,判斷的準與缺。
我談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他認識到莫迪是印度的政治強人。這點判斷準確。但正因此也害了李習,讓他們都屁顛地去“朝神” ---這個副作用不是他的錯。他隻是提供分析與看法,該怎麽做是上頭(自己)的事。
第二他告訴我們,國大黨已經”沒落“。這讓我改變某種看法:莫迪的治政路很難。我反倒覺得大眾思變,對他的改革有期待,改變的輿論基礎有。不用老華的”兩個堅持“那麽估計社會。當然,這本來就是他當選的原因:社會思變。
第三,中國的改革發展比較順利,其一原因就是中國人的“呼喚強人”性,老鄧有了表演的舞台。現在習的情況也一樣,大家希望”包青天“,民眾支持他反腐。真的假的不重要。同樣,印度的社會現狀也是這類態勢:呼喚強人,為他們掃除點貪腐,為民眾造多點福。大眾會擁護他的政策。政令容易展開。
第四,古邦的成功,古邦製造業的發展,不僅是他的治政資本,也會是印度的發展模式/方向。這點讓我們更看清了他的發展的可行性。莫迪在選戰中說出一個事實:“古邦不停電,青年不失業”。
第五,他稱莫迪與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相似,堅信市場經濟,對官僚主義不容忍。與印度英迪拉·甘地相似,都有淩駕於政黨、政府、甚至國家之上的獨裁傾向。有稱莫迪是“印度的普京”,“印度的安倍”。他就是不敢說:他很像中國的鄧小平:堅韌、手狠、製衡、有主見、兩麵派。
第六,他告訴我們印度輿論並不擔心莫迪會把印度引向極端政治和專製統治,印度有能力製衡。
第七,他認為莫迪會對辛格總理時期的對巴“和解”政策進行某種調整。當事實是,莫迪更“和解”,他要約巴總理到他的就職典禮。放下一切發展它的主軸。
第八,他認為莫迪不會跟美國走得太近“莫迪至少不便一下子撲進美國懷抱”。結果外交部的決策失誤:沒想到習剛訪完兩周,人家就跑到美國去了。他說“在辛格總理時期,圍堵論失望了;現在,把希望寄托在莫迪身上,很有可能再次失望”。
第九,他認為“好在自去年“帳篷對峙”事件之後,中印雙方加強了邊境管控機製建設,邊境局勢有望保持穩定”,但被殘酷的現實否定。
第十,他認為莫迪需要提升基礎設施和擴大製造業規模,而這兩項恰都是中國的強項,鼓勵中國去投資。這也正是習去的一項主要“任務”(更重要的是拉關係)。
就以上我的感覺,我認為,外交的研判小節對了,大節錯了。所以造成習訪印的時間安排大錯 ---最好是莫迪訪美回來,破掉印美的武功。至少部分。
-------
印度選出了一個政治強人——莫迪五月的印度,驕陽似火。終於,世界上規模最大、曆時最長的一次選舉——印度議會第16屆人民院(下院)選舉的結果在5月16日揭曉:印度政治變天,政府更迭,右翼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印度人民黨(BJP,以下簡稱“印人黨”)領袖納倫德拉·莫迪將出任印度下屆總理。
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選舉,在印度獨立以來的政治發展史上烙下了劃時代的印記:第一,投票率高達66.38%,創曆史最高紀錄,反映了選民“求變心切”;第二,印人黨席位飆升,達282席,遠超人民院半數272席,不僅創該黨有史以來最好選舉成績,更重要的是,過去25年來沒有任何政黨可獲過半數席位、第一大黨不得不與諸多小黨聯合執政的趨勢在此出現拐點,印度將重新擁有穩定的“多數政府”;第三,“百年老店”國大黨可謂遭滅頂之災,僅獲44席,比以往最差紀錄114席還低一大截,這很可能標誌該黨的家族統治傳統(尼赫魯—英迪拉—拉吉夫—索尼婭—拉胡爾)行將走到盡頭。
意料之中 可以說,印度最近三年來的形勢演變早就昭示國大黨此次必遭慘敗。2011年,全國300多個城鎮舉行聲勢浩大的反腐敗示威抗議,政府威信掃地。此後,在多重醜聞纏身、法院積極幹預、以及反對黨蓄意攪局的困難情況下,政府顯然不作為,不僅外資流出,本國資本也駐足觀望,致使經濟增長出現政策性下滑,從政府第一任期(2004至2009年)的年均增長8.4%落到最近兩年4.5%的水平。
然而,從根本上講,是國大黨長期以來的領袖危機決定其此次慘敗難以避免。前總理拉吉夫1991年遇刺身亡後,國大黨陷入了長達十年的“領袖空白”時期。2004年,在拉吉夫遺孀索尼婭的領導下,國大黨東山再起。但這位來自意大利的夫人有自知之明,知道她肯定領導不了這個國家,於是,把總理一職拱手讓給了著名技術官僚出身的國大黨重臣曼莫漢·辛格。辛格人品一流,工作勤勉,但缺乏掌控政治、駕馭全局的秉賦,這一弱點在國大黨執政的最後幾年愈發明顯。麵對複雜的不利局麵,辛格總理一直保持沉默,既無力在議會舌戰,又不善與媒體溝通,顯然缺乏在印度政治環境下擔當總理的必要素質。
另外,索尼婭之子拉胡爾顯然也不是解決國大黨領袖危機的答案。在選民眼裏,他有一半外國血統,長年在國外接受教育,回國後雖有誌振興國大黨但不見成效,而且又從無任何政府工作的經曆。在過去,選民們把敬重和同情奉獻給了這個家族,但現在,他們並不覺得有任何特別的理由要繼續把感情投向這位年輕人。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呼喚強人”成為這次大選的主題,莫迪成為兩個多月激烈選戰的唯一中心,整個選舉演變成對莫迪能否出任總理的“全民公決”。
古吉拉特模式 其實,莫迪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在許多人心中,他是英雄;但在另外一些人眼裏,他是惡魔。他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連續三次勝選出任首席部長,政治成就驕人;而且,古邦近十年來經濟表現突出,使得莫迪在一批地方強人中嶄露頭角。但是,莫迪的政治生涯中也有非常陰暗的一麵。
2002年,古邦發生一場嚴重的宗教騷亂,邦政府未能及時控製事態,近兩千人(主要是穆斯林)死於非命。其時莫迪身為首席部長,應該說難咎其責。雖然持續多年的司法調查並未指控莫迪對騷亂負有刑事責任,但他在道義上的責任永遠不可能洗淨。因為此事,美國政府十多年來拒絕向莫迪頒發入境簽證。
印度的自由派知識分子與莫迪格格不入,選戰打響後,一批世界級文化名人和一批寶萊塢電影名流,分別在倫敦和孟買聯名呼籲抵製莫迪。高舉“世俗主義”大旗的各政黨更是火力凶猛,有的將莫迪比作希特勒,有的稱其為“古吉拉特屠夫”,還有的等而下之,甚至稱他為“驢子”。
然而,支持莫迪卻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選情很快呈現所謂的“莫迪浪潮”,繼而“莫迪海嘯”橫掃全國。
塵埃落定,現回過頭來看,莫迪之所以大獲全勝決非偶然,在諸多因素中,所謂的“古吉拉特模式”應該說最為重要。
近年來,古邦被稱作是“印度的廣東”,這反映出兩方麵含義:一是經濟增長快,走在全國的前列;二是重視製造業,新增就業機會多。古邦政府大力招商引資,實行多種優惠政策,有研究把古邦列為印度經濟最自由的邦。另有研究指出,近年來古邦失業率僅為1%,大大低於全國3.8%的平均水平。同時,古邦農業增長也穩定上升,在2000年代的十年間,年均增長達9.8%,榮居全國之首,遠高於全國3.3%的平均水平。因此,莫迪在選戰中得以自豪地說,古邦不停電,青年不失業,我將把印度引上古吉拉特之路。
這裏確有個“發展道路”的問題。近些年來國大黨政府在思想上強調“包容性發展”,在實踐中推行福利主義政策,依靠行政手段向窮人提供臨時就業和低價糧食,結果既未能從根本上改善民生,又加大了財政負擔,反而拖累了經濟發展。換言之,重視私人投資、重視製造業、重視就業增長的“古邦模式”,正是印度選民此次選擇的發展道路。
強勢外交? 毫無疑問,印度選民選擇了一位政治強人。有人稱莫迪與美國前總統裏根相似,因為他倆都是從邦(州)崛起的地方強人。有人稱莫迪與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相似,因為他倆都堅信市場經濟,同樣地對官僚主義不予容忍。還有人說,莫迪與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相似,因為他倆都有淩駕於政黨、政府、甚至國家之上的獨裁傾向。更有時令版比喻,稱莫迪是“印度的普京”,“印度的安倍”,等等。
然而,印度輿論並不擔心莫迪會把印度引向極端政治和專製統治,因為他們對印度民主製度對權力的製衡能力充滿信心。不過,敏感的國際媒體已提出一個問題:莫迪上台後,印度的外交政策是否會走強硬路線?有的不無擔心,有的不無期待。
巴基斯坦有理由擔心。從曆史上看,印巴關係實質上就是南亞次大陸印度教與伊斯蘭教關係的延伸。莫迪從小參加“國民誌願服務團”(RSS,一個具有極端主義傾向的印度教社會文化組織)的訓練,年輕時成為這個組織的宣教員。雖說此次大選莫迪主要得益於“古邦模式”,但選民中的“印度教情結”也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因素。確有莫迪的支持者在選戰中放言:“讓反對莫迪的人卷起鋪蓋去巴基斯坦吧!”也有穆斯林政治領袖針鋒相對:“讓投票給莫迪的人投海去吧!”可以肯定,巴國民眾對莫迪當選的反應會相當負麵,莫迪也會對辛格總理時期的對巴政策進行某種調整。
還有,在印度和美國,都有一批人希望印美關係終將演變成“聯手製華”的同盟關係。在辛格總理時期,他們失望了;現在,他們把希望寄托在莫迪身上。但他們很有可能再次失望,因為:第一,美國對莫迪製裁十多年,莫迪至少不便一下子撲進美國懷抱;第二,2008年國大黨執政時與美國簽署的“民用核能合作協定”構成印美新型關係的基礎,但那時印人黨是反對黨,曾竭力反對,現在即便找台階下也需要時間和機會;第三,當前印美在貿易、尤其是藥品專利等方麵矛盾不少,將其厘清需要有個過程;第四,最重要的是,中國對發展與印友好關係意願明確,可信可靠,印度新政府應該會認識到,如果以“中國威脅論”為基礎製定對華政策,必將限製印度的戰略選擇,不符合其自身長遠利益。
筆者對莫迪今後可能的對華政策取謹慎樂觀態度。之所以謹慎,因為中印邊界問題懸而未決,雙方對實際控製線某些地段的走向認識不一,容易發生所謂的“越界事件”。好在自去年“帳篷對峙”事件之後,雙方加強了邊境管控機製建設,邊境局勢有望保持穩定。
另一方麵,之所以樂觀,是因為莫迪的經濟思想與中國的發展模式較為接近,他曾多次訪華,重視與中國開展經濟合作。當前印度經濟麵臨的最主要任務是,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和擴大製造業規模,而這兩項恰都是中國的強項,因此,與中國合作所可能獲得的收益將是難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