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了誰,都過。吵架的時候都喜歡這麽說。
這是氣話。也是實話。說的時候都信誓旦旦理直氣壯。
氣話真話說多了,和氣就傷了。結果,就離了。
摸著石頭過河。是很合時宜的辦法。老鄧的一慣選項。
當年談判香港,需要妥協。妥協也是智慧。
一國兩製,是曆史的現實,為我所用。但保證五十年不變就是賭氣的話,不符合摸著石頭過河的原則。收回了,應該應時應事,從新摸石頭。
一國兩製,也是為麵子,演給台灣看。結果也成了別人看你的一個麵子(鏡子)。聰明總被聰敏誤。一事兩麵。
首先是,為托香港的市,大量的傾斜的政策賦予了香港,被英國外國各種勢力利用。過去是實物的進出口中轉站,現在是大量款幣的中轉站。再是,延續國內的戶口製城鄉製思維,非要定義港與內地五十年地位隔離,本來10年20年就可融合的事,搞成了疏遠。五十年是什麽,是兩代人。現在剛過17年,一代人而已,人家已不念你的好了。兒子不念好,還指望孫子。
老毛高瞻遠矚,好多事要人擦屁股。老鄧大事不糊塗,好多事也要人擦屁股。
到了現在這一國兩製的現實:香港、大陸,誰更需要誰?
簡單回答,離了誰,都過。
香港可以這麽說嘛,大陸可以這麽說嘛,國家可以這麽說嘛?
--------- 看看香港的精英如何說:
文/梁海明(香港財經評論員)
每隔一段時間,內地輿論總會出現諸如香港不再香、香港不再有魅力、香港沒有產業規劃、香港經濟將衰退等等論調,一再引發內地民眾與港人爭論,甚至謾罵。真應了“中港精英聯手賺錢,兩地屌絲隔空對罵”這句話。
其實,香港對內地越來越重要,內地越來越需要香港。可以說,香港繼改革開放前的貨物轉運,改革開放後的招商引資之後,將第三度再擔負起推動內地經濟、金融發展的掮客角色。
掮客,在中國古代商業史上又稱“居間者”、“經紀者”,有穿針引線之意。但香港還賦予了掮客新的含義,那就是“支持者”和“引路者”。
過去香港曾是中國不可或缺的國際貿易中間商。事實上,香港曾兩次擔任中國的“掮客”角色,既解救了中國內地的困境,又拉動了內地的經濟發展。
香港角色並未邊緣化
香港擔任內地的第一次掮客角色,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朝鮮戰爭爆發後,西方對中國實施禁運,英屬殖民地香港首次充當了中國內地的掮客,不但成為轉運大量軍用、民用物資和貨品進入中國內地,而且還成為中國內地唯一對外的窗口。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香港又擔負起另一個更重要的掮客角色。在內地改革開放初期,各地建設都缺錢缺人,此時香港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源源不斷輸入內地,為內地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強力的保障。加上當時內地運輸力量薄弱,香港國際貿易中心的角色,把中國出口的商品帶到了世界各國,極大地幫助了內地的經濟發展。
今天隨著內地進一步開放,不少人覺得香港已經功成身退了,但事實是至今香港向內地提供資金和中轉服務的角色依然吃重。
大家或許不大清楚,中國經濟目前依然離不開外資的推動,研究發現,中國每增加引進1億美元的外資,平均可為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15億元、就業人口增加2萬。但自2008年爆發環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之後,美國、歐洲和日本資金紛紛從中國撤離,導致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每況愈下。隻有香港的資金對中國內地“不離不棄”,甚至還逐年快速增長。
數據會說話,中國商務部公開數據顯示,過去30年,來自香港的資金一直占內地吸收外資的一半或以上。去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第一大國”日本為70億美元,負增長4.3%,但來自香港的資金則超過其10倍,高達730億美元,同比還上升了12%。
今年1至5月,香港對內地的FDI為340億美元,是排在2至10位的9個國家和地區投資總和的3倍。日本隻有不到20億美元,美國是14億美元,德國和法國更隻有可憐的8.1億和3.2億美元。
在中國的出口方麵,香港中轉者的角色也並不像許多人以為那樣被邊緣化。
中國現今在外貿市場遭遇極大的困境,在2008年爆發環球金融危機之後,歐美國家由於經濟衰弱,不但減少了對外的需求,更設置貿易壁壘、貿易製裁,重創了中國出口市場;不少新興國家與中國商品同質化嚴重,為強占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即使上海、深圳等內地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再大,在貿易壁壘下也無用武之地,國際貿易自由港香港再次協助中國內地解困。
在這裏要解釋個經濟名詞:轉口貿易,又稱中轉貿易,指兩國的出口貨物易是通過第三國的中間商,把貨物轉手來完成的貿易方式。眾多中國內地出口企業為了繞開貿易保護主義,近年來開始選擇中轉貿易方式來實現產品的間接出口,這個中轉貿易的地點就在香港。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最新數據統計,在2008年爆發環球金融危機後至2012年的5年間,香港的中轉貿易每年平均增長15.7%,在2010年更狂漲超過35%。香港轉口貿易的活躍,說明了香港依然發揮著過去曆史關鍵時刻為中國商品“引路”的作用。
看到這,諸如“香港不再香”、“香港不再有魅力”的說法,每年都趕往香港招商引資的地方政府、眾多中國內地出口商、受惠於港資的數以千萬計的就業人口會同意嗎?
香港發展並非隻靠內地
有關香港經濟離開內地就不行的觀點,並不大正確。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樣,香港的發展並沒有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中國內地這個“籃子”裏。
在大家熱烈談論香港缺乏製造業,政府沒有推動產業升級,未能跟上內地發展戰略,香港經濟已經空心化之際,香港經濟早已在不知不覺地進行了第三次轉型。越來越多學界研究相信這次轉型的核心是外展化,這意味著香港正在重新回到以貿易為本的經濟模式,成為新型亞洲貿易中心。
這個貿易不是大家熟知的進出口商品傳統貿易,而是“離岸貿易”。離岸貿易概念在內地較人少人提及,指的是由一個母公司在其它國家、地區開辦子公司,將異地生產的商品和服務,賣到全世界。
離岸貿易涉及的商品、服務,事實上沒有進出香港,因此“離岸貿易”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提升香港的經濟。方式一是子公司獲利後,返回給香港母公司的利潤回報。方式二是子公司協助香港母公司在管理、金融服務、產品設計、外銷網絡、物流等等諸方麵,進一步參與全球價值鏈,融入更大的國際市場,獲取更廣的資訊,更快地學習技術並獲得技能,開辟新的投資領域,這不但能推動母企業發展壯大,也能推動出口高速增長。
其中的代表者正是去年的話題人物華人首富李嘉誠,他被指撤資內地,西進歐洲。但事實上李嘉誠正是通過這種“離岸”的方式,投資歐洲,既拉動了公司發展,又推進了香港經濟。
根據香港貿發局最新的數據顯示,離岸貿易已成為香港商業活動的最重要一環,所占比重由1988年的18.6%增至2012年的65%。香港本地出口相比轉口貿易所占的比重懸殊,分別為1.1%和33.9%。可見,即使香港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轉口貿易被上海、深圳超過,香港的經濟仍可憑借離岸貿易獲益。
而且,在可見的未來,香港將在境外通過“離岸”的發展模式,不斷擴展和轉移外展網絡,將投資、貿易與國際市場鏈接起來,並結合香港本土強大的金融業、服務業,共同促成香港成為新型亞洲貿易中心,甚至發展成為亞洲乃至全球價值鏈管理樞紐。
對此,隨香港經濟的第三次轉型,大家在評論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時,應該以相應的新視角去觸摸香港未來發展脈搏。同時,大家更該與時俱進地注視香港的轉型,為內地城市的深度發展借鑒有益經驗。
內地人誤解了香港經濟實力
內地GDP持續高速增長,這讓大家都引以為傲,看著香港2%、3%的增速或許覺得這簡直就像烏龜爬行。但別被表象給騙了,其實大家對香港經濟的看法有兩個普遍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香港的GDP增速並不是一直很低,隻是波動較大。事實上在過去10年中,香港有一半的年份GDP增速都超過6.5%,在2007年環球金融危機之前,香港的增長一度相當可觀,2004年甚至達到8.7%。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每次受金融危機衝擊都十分嚴重。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衝擊後,香港接下來5年的平均增速也下滑到1.9%,在經濟下滑的同時,香港也衍生了政治和社會的不少雜音,與當前的情況非常相似。
不過,大家認識香港經濟的第二個誤區,則是忘了香港實施聯係匯率製度,港元與美元鉤掛,因此,香港的GDP等於是以美元計價的。港元過去30年來對美元都穩定在7.8的位置上,“拉低”了香港的經濟表現。
近年來,美元對全球不少發展中國家貨幣匯率顯著貶值,這導致不少地區以美元計算的GDP突然“超速”增長。例如被認為“超過香港”的新加坡,事實是新加坡元兌美元匯率過去10年增長了30%,以至於新加坡以美元計算的GDP規模、增長速度,自2012年起超過香港,但若扣除匯率變動,新加坡的實際經濟增長並沒有超過香港。例如,2013年香港GDP3824億美元,新加坡4252億美元,但若撇除貨幣升值因素,相當於新加坡還不到3000億美元。
至於中國內地,在人民幣2005年匯改以來兌美元甚至升值了33%,如果港幣不是掛鉤美元,而是與人民幣同步升值,香港的經濟表現會如何,相信讀者不難得出答案吧?
香港是內地金融改革導師
今年以來,中央政府在股市改革上動作連連,不但啟動央企中信集團整體到香港上市的模式,其後還準備在今年9月推出上交所和港交所的股票互聯互通。為什麽不把這些事情放在上海或美國完成,而要通過香港?
央企、國企要上市集資不是易事,由於A股當前的上市門坎還是比不少境外交易所高,而且還有超過700家企業輪候上市。加上,A股長期低迷,市場的胃納略顯不足,這讓不少準備在A股上市的企業望而卻步。
美國實行嚴苛的“薩班斯法案”,對上市公司管治提出一係列要求,事實上斷絕了國企赴美上市之路。而且,過去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有200隻左右,但現被摘牌的已有151家中國公司,顯示美股市場對中國股票的淘汰率很高。
另外,中央政府也不放心央企、國企整體到歐美國家上市。但香港則能滿足改革、集資的雙重要求。同時開通的滬港交易所互聯互通,則讓國際市場確認香港仍是捕捉中國機遇、投資中國的最佳市場,短短幾個月已經吸引了數千億美元資金源源不斷達到香港市場。未來加上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港通”進入香港的資金,要解決伴隨央企、國企改革而來的大量集資問題,就將水到渠成。
與此同時,香港協助央企、國企引進國際資金的同時,港交所還將給上交所引進國際市場上對公司管治、監管水平等的更高要求和準則,以此可倒逼內地的股市改、企業改革、提升透明度與效率,推動內地股市健康發展。
在中央政府眼中,香港既能匯聚國際資金,國際化經驗與監管水平又遠遠領先上海、北京等城市,加上香港回歸,中央政府對香港的信任程度要遠高於其他國際金融中心。中央政府未來無論是要吸引港資投資、推動資金對外開放、企業走出去,還是要進行股市改革、金融改革,都非常需要借助香港的力量。
簡而言之,香港現在已經進入了第三次充當掮客時間。對中國政府而言,不大可能希望香港國際化優勢減弱,變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反而更希望香港能夠進一步國際化,與內地城市差異化,隻有如此,香港才能當好“掮客”以幫助內地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穩步向前發展。
兩地都應當更多抱持超融合的觀念,減少猜測、指責、謾罵和矛盾,才能深入地發揮中港兩地的優勢,從而促進中港兩地升級,共同踏上經濟發展新台階。這就像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所說的那樣,世上有一種東西比所有的軍隊都更強大,那就是:恰逢其時的一種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