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本來就個CSL機構,非要搞得那麽意義,結果花了錢,還沒落好。現在辦了10年,有幾個孩子去考CSL,真不知道。此時習說“孔子學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實在誇大。做的本就是文明衝突,非要說成文明對話,背後較量的全部是實力。 --- 辦的好,你的我的;辦的不好,誰的也不是。
既然是孔子學院,明天就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了。溫習一下孔子拜見名人的事:孔子見郯子、孔子見南子、孔子見老子,是為“孔子三見”。 古人之交,攻心至上。問政謀政,不擇好惡。以身正人,人可自正。孔子可以問“敵”問“淫”問“智”與學問,而時下連個黨內政敵都不容,害怕不同政見者。意見相左不能共存,何以集思廣益推動發展。曆史何其相似,令人感歎:泱泱中國幾千年,百個輪回,今又是,糟粕依然在,一樣人間, .....
----------- 易道禪 的 孔子三見
子見郯子
孔子最不以為然的大概就是郯國的國君郯子了。郯子的名聲如雷貫耳,一是他年少有為,至少當時他是最年輕的君王;二是他的孝道和傳奇已成為天下美談;三是他推行以德治國以仁施政,使得郯國民風淳樸文化發達,其賢德君王的名聲遠播天下。
但孔子就不怎麽相信郯子的事。主要有兩點,第一,郯子在魯昭公國宴上講郯國雖小,但祖製正統,禮儀源遠流長,有吹噓之嫌;第二,郯子鹿乳奉親的傳說太過神奇,缺少真實感,虛假。
孔子就說一定要會會郯子,與他探討一下曆史淵源和典章製度,親自判斷一下郯子是否人如其名。
其實,孔子內心有一個糾結——二人都未及而立之年,都以淵博的才華、學識聲名遐邇。可人家郯子都做了君王,而自己也這把歲數,卻隻是魯國一個小小的農場管理員,身份太懸殊了。良久,還是南子打破僵局:“先生平身請坐。” 孔子踟躕踱後就座堂中,侍者敬茶後退出。南子在簾後道:“久仰先生盛名,今日肯見小君,實為小君平生之幸事。” 孔子拱手作謝:“夫人美言,實不敢當。敢問夫人召見所為何事?” 南子聲音很溫柔親切:“昨見先生與弟子演六藝,聽先生操琴弦歌,甚為感慨。先生吟唱《詩》之《魯頌》,足見先生在衛國卻懷想魯國,鄉愁情緒濃鬱,故而感動。在下惶恐,我們隻是平常演練,絲毫沒有輕慢衛國的意思。” 先生言重了。小君欣賞的是先生遭厄卻誌不衰的堅韌。小君願為先生唱一首《詩》之《衛風。河廣》,也是身在衛國,卻懷念宋國。這跟先生昨夜所唱扯平了,所以先生完全不必惶恐。”
南子將一具古箏推至朱簾,然後以玉指輕輕彈撥,緩緩唱道: 誰為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孔子不由得正視起南子。南子居然喜愛自己編篡的《詩》,這可是同道啊,難得難得。南子是宋國人,嫁到衛國來卻不忘故鄉,不管她追懷何人何事,能以詩抒懷,這樣的情操,可歎可讚。不知是孔子聽得入神了,還是想得出神了,以致於南子連連呼叫他,才回過神來。 “先生。昨晚聽您唱《詩》,感悟到先生的滄桑心境和人格魅力。小君召見您有兩個心願,一是願在君王麵前幫扶您一把,以實踐您的抱負;二是想與您探討《詩》集。先生有所不知,您編篡的這部《詩》,小君愛不釋手,日夜誦讀。”
”慚愧,此書尚未最終定稿,還在推敲之中“。”雖未定稿,卻已廣為流傳。小君有個疑問和建議,正好可向先生討教。” 話音未落,南子卻掀開朱簾,手中捧著一卷《詩》簡走向孔子,相對而坐。孔子近距離見到南子麵容,大驚失色。傳說中最美的女子也不過如此,見一眼賞心悅目,見兩眼心猿意馬。孔子不敢看第三眼,趕緊閉目。她有美貌,她有惡名,到底是她錯還是我們錯?她喜愛《詩》,也會音律,不是凡俗女子。看來世間對她的惡言,不是妒嫉就是誣構。不過還得睜眼,總不能被絕美極品嚇倒吧?對於美,可以欣賞不可好色,可以愉悅不可好淫。孔子以極大的意誌力睜開雙眼,此時正好看到南子在驚異地注視著他。他昂然正目與她對視。 南子的驚異在於,此前她醉心於孔子操琴的高雅氣韻,醉心於孔子的博學多思。現在掀開朱簾走近孔子,才得以一睹真容。南子感到呼吸遲滯了,脈搏跳動卻加快了。她萬萬沒想到,孔子是個身長近十尺的偉岸男子,身軀那麽高大,器宇那麽軒昂。不像夫君和許多諸侯,一副猥瑣衰相。原以為一介書生,不過是弱男之輩,而眼下的孔子才五十多歲,正值年富力強之際,不由讓人心生愛慕之意。 先生,小君對您仰慕至深,不知您對小君有何感想?”孔子隱隱約約中似乎聞到一股誘人的體香,那是南子身上散發出來的沐浴之餘香。他有點神情恍惚了,他被馥鬱的香氣和多情的眼波所陶醉。 猛地,他推開靠近自己的南子,麵容冷靜地問道:“方才夫人說有個疑問和建議,請直言。” 南子趕緊收住不能自持的失態。
為了打破窘態,她親自給孔子奉上茶盅,孔子略顯尷尬,隻好洗耳恭聽:“先生能夠將《關雎》、《兼葭》、《綢繆》這類優美的情愛詩篇編入《詩》,證明了先生絕非俗人所傳不通人情世故,隻知禮儀教條的僵腐之人;證明了先生的生命中充滿了愛的力量和美好的情懷。《詩》是小君目前讀到的最美的書籍。我的疑問就是,先生花大量精力來編輯一部開天辟地的書,一定會留下自己的心血。這部詩集裏有沒有先生本人寫的詩篇?如有,可否指示一二?”
孔子被南子的一番言語弄得不知怎樣回應才好。有些話,南子說到他心坎裏了。一個女人能如此完美的體察男人的精神世界及德行品質,當引為知音啊。他正躊躇著如何回答,南子卻替他解圍道:“先生不必說了,小君能夠領悟到哪些是您的大作。現在我的建議是,《關雎》是一首美麗的情愛詩篇,但您在注解下注明了淑女是莘國的太姒,君子是周文王。這是史實,但卻破壞了詩意能代表的普遍性。我建議今後定稿時,不要明確指代,最好還能放在整個詩集的首篇。這樣,全天下的男女讀到這首詩,都會認為這是寫的他們自己,會給他們今後的生活帶來憧憬和信心。”
孔子幾乎被南子征服,他激動不已的連連點頭表示首肯。南子卻繼續說道:“我國的衛姬公主,也就是嫁到許國的許穆夫人,應該是天下第一女詩人吧?她寫的《泉水》和《載馳》,我百讀不厭。還有寫衛國莊薑公主之美的《碩人》,美得令人心碎。小君還有個建議,就是邶風、鄘風實際上都是采自於衛國,應和衛風合為一體。先生以為如何?” 夫人的意見甚為寶貴,在下記住了,將來定稿時一定參考您的意見。” 南子大喜,旋即命侍者奉上璧玉和金觚各一對。“先生以《詩》明小君之德,小君與先生有知遇之恩,無以回報,謹備薄禮還望笑納。小君與先生相見恨晚,隻盼來生能跟隨先生做一個女弟子。《詩》雲: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非報也,永以為好也。”
孔子在回蘧伯玉府邸的路上,回味著與南子相會的每一個細節。子路在門口攔住他,憤憤地問:“先生與南子苟且這麽長時間,到底做了些什麽?” 孔子厲色道:“吾與夫人沒有做任何出格的事。南子絕非你們想象之女人,我們都錯怪她誤解她了。如果南子真如大家所言,上天也會厭惡她,上天也會厭棄她。但她不是那樣的女人,她是一個有遠見有境界的高尚女人。”
子見老子
孔子最後一次見老子,是在老子的家鄉相邑。 這次孔子從陳國趕來拜見老子,有一個重要目的。因為近幾年周遊列國,搜集了不少諸侯國的史書、民間文化資料,加上自己曾經整理或編修過的典籍如《詩》、《書》、《春秋》等,深感其價值無比珍貴。但長期旅途奔波,路上或遇水災、租宅或遇火災、旅途或遭搶劫等一係列變故,導致一些重要文簡損失慘重,而且孔子還無法預知周遊諸國將到何年何月?一天,孔子歎氣道:吾一輩子視書如命,餘下這些書很多是孤本、絕本,決不能再讓它們受到損害。可是怎樣才能保護好這些重要典籍呢?他的弟子子路說:“老師,您不是與老子先生很熟嗎?老子現在擔任天朝守藏室的室長,我聽說那可是相當於魯國的圖書館和齊國的檔案館啊。您何不找找老子,把這些書送到守藏室,一來可以提高您在天子和王公們心中的地位,這比我們四處求見各路諸侯君主,意義要大多了。二來您的學問思想、治國理想也可以永久地保存下來,成為世代天子問政的資鑒,甚至成為王室的必讀寶典。”孔子聽完子路這番話,喟然長歎:子路雖野,然懂吾心也。於是連夜禦馬趕往周朝國都洛邑,以前他曾在這裏向老子問過禮,老子帶他轉過周王室的明堂和守藏室金文器皿館,那時老子還不是室長,但名聲漸隆。老子問他要不要見天子周景王,孔子卑及自己身份,深怕越級覲見有失周禮,於是果斷拒絕。現在孔子再次趕往國都,但在半道上聽一群洛邑來的人說,朝廷發生內亂,老子早不在守藏室,而是回到老家隱居了。 孔子思忖老子不在守藏室,那麽此次拜見老子也就失去了目的。轉念一想,相邑就在陳國,此去更近更方便。多年不見,不如折返去一趟,問候問候也好。果然,到了相邑,透過一座古樸庭院的大門,看見老子正在冥想靜坐。 老子已經很老了,不過精神非常飽滿,正所謂童顏鶴發仙風道骨。孔子心中暗暗吃驚:吾早認為老子是龍骨化身,今日再見果然證實吾之預見。 “先生您還是那麽精幹,您回老家來是公休呢還是度假?”老子正襟危坐在一樁木頭墩子上。他見孔子徑直走進院子,並不起身,僅點點頭微微一笑。聽孔子問他為何回老家,他幹咳一聲道:“什麽公休年假的與我無幹,我已經辭職不幹了。” 孔子心裏有些失落。他試探問道:“好好的為啥不幹了?”老子依舊幹咳一聲:“嗯那個嘛,天子早已換成周敬王。這個,您不是一貫推崇周禮嗎?敬王早晚會崩塌周禮。王室已腐朽,天下將混亂,我在那裏遲早將被釜煮烹食,故而逃之夭夭。”
孔子著急地問:“您是不是因言惹事了?”孔子心想王子朝這是犯上作亂大逆不道啊。幸好老子明智抽身,否則城門失火殃及魚池。但因為自己來見老子的目的就是關於藏書事宜,而今老子已不在守藏室,自己那些珍貴典籍還是無法安妥,不免遺憾惆悵。
可否拜托先生一事?”別客氣,請講。” “您知道,我周遊諸國多年,多少收藏了一些寶貴的文物和書籍。我怕它們流失於野,因此來拜見您,想通過您將它們保存於國家館藏,您雖不在守藏室了,但還可以引薦還可以推薦啊。” 老子仔細聆聽孔子的想法,半晌沒有反響。孔子正要重複述說一遍,隻見老子揮揮手叫孔子坐到他身邊去。孔子搬了個石頭墩子靠近老子坐下。 “你遊曆了天下,想必很長了見識。這一點我不及你,我要向你學習。但我認為,你已屆滿花甲,可還是放不下。我知道你想將你的藏書送進守藏室,你很看重這份榮耀。不過我得以老朋友的身份告誡你。你行年六十,年年無所定見。你心高無視卑賤,潔身如惜羽毛,這是你一貫的秉性。為什麽你推行仁德禮儀總不成功,因為你遊離於大道。你我交流過多次,你向來隻問禮不問道,我就深知你的誌向與我的理想不在一條線上。興許你是對的,也許我是對的。但我們都沒有錯,這一點才是關鍵,對不對? 孔子心想,不爭論、不折騰,連說:“對、對。” “你收集的那些諸侯小國書籍能不能進入大雅之堂,我不能確定。就算能確定,也毫無意義。因為守藏室典籍的價值,絕非蕞爾小國所能比擬的。不過,我倒很欣賞的是你本人編篡的書籍。據說《詩》就已經風靡天下了,這是你的成績。還有你的一些講座記錄,被你的弟子們到處傳播。我雖然不太讚同你的諸多觀點,可我還是希望你有所作為。盡管如此,我還是勸你不必將這些書送進守藏室。我知道你想讓我開個後門,但我的確無法再回守藏室了。
“不要指望君王們會珍惜會尊重你的心血成果,老實說,將書籍藏與官府不如藏於民間。我自己曾寫有一部《記》,被敬王借閱多年,幾番討要王曰不知去向,令我痛心疾首。你想想看,要是你早前將《詩》藏於朝廷,現在恐已不知何往。”
孔子諾諾稱是,心裏有所釋然:幸而未早做此事,否則多少心血將會付之東流。
老子繼續滔滔不絕地說著:“你一生主張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我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見縫插針打斷老子的話:“其實我也並沒有一成不變的原則,對於我的主張,我是無可無不可……”
老子接回孔子的話:“對於我的主張,我是無為無不為……”
兩人雙眼對視,轟然大笑。
老子忽然湊近孔子耳朵,顯得很開心,“其實你今天來正合天意。我老了,自思不久將別於人世,故而有事相托。我跟你相反,你是想將典籍藏於官府,而我想將典籍藏於民間。我有一部非常重要的書要交與你保存——我信任你。我找不出第二個值得我信任的人。我知道你喜歡先王陳跡,這部書乃是周文王的《易》。”老子接著想說“這部書是我根據伏羲原始八卦和文王演繹的六十四卦符,參考《連山易》和《歸藏易》而嘔心瀝血的歸納整理,其中六十四卦辭、三百八十四爻辭,以及彖辭和象辭,是我親自編撰的。”但老子卻臨時改口說:“書中包含的卦形與卦符,卦辭與爻辭,彖辭與象辭,是先王的智慧和境界所集成。說不定你會喜歡上《易》,而且你還能注解並完善它。”他揣摩孔子心理,說成是先王的遺著,恐怕更能引起孔子的重視和保護。
老子叫書僮拿出一捆厚厚的竹簡攤示在孔子麵前,孔子肅然起敬,內心卻狂喜。“啊,這真是先王的遺著嗎?您將它示與我並交與我保管,我真不知說什麽好。我一路走來,多少委屈和恥辱,被人視為喪家之犬有之,被人譏為乞丐瘋子有之。承蒙您還看得起我,將這麽寶貴的經典交我保管,這讓我很感慨也很感動。但我想知道,您既然要將經典托付於我,肯定是您想要幹什麽大事吧?”
我當然不會去幹什麽大事。我曆來是順其自然,順應天道。道可道,非常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我辭職了,也想學你周遊天下,不過我不會遊曆王室都邑,我隻遊曆山川河穀。你在東邊轉了若幹年頭,我打算去西邊轉一轉……”
;您這是要準備出山呢,還是要準備歸隱?需要我陪伴嗎?”
老子捋了捋銀灰色的胡須,酬躇滿誌地答道:“我經過長期的靜坐冥想,修煉了筋骨意誌,不需要陪伴,一人足矣。入山就不能喚作出山,歸隱就不能設想歸還。此一去,或許就是我們今生的永別啊。”
孔子心中突然感覺陣陣悲壯,眼裏泛出淚光,麵對眼前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尊者,不由得脫口吟出一首哀詩:
何彼蒼天,不得其所。
逍遙九州,無所定處。
世人暗蔽,不知賢者。
年紀逝邁,一身將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