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最早描寫正月十五燈會文化的皇帝

(2014-02-15 20:45:08) 下一個
          ---  逛過溫哥華市中心燈會之後

這燈會,都被港台東南亞給繼承得惟妙惟肖,並且被極力地向外傳播。浩瀚的大陸沒了正統的燈會,取代的是西洋情人的玫瑰。文化的更迭在千年文化的廢墟上如此快速,三十年光景讓一切天翻地複,這大概都托現代形象技術的“福”。
 
正月是中曆的元月,前夜又稱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裏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稱為元宵。(後又稱小正月、元夕或燈節)。那古人是如何度過這燈會良宵?
 
那時候,沒電影沒電視,又沒留下什麽曖昧的場景、麗人的倩影。不過,人間轉說的緞子還是很多很誘人的。當然,多是靠古人文字裏的魅力段子來感受當年的盛況。

南朝梁的簡文帝蕭綱,應該是最早寫正月十五燈會文化的皇帝。他有名的《列燈賦》:
 
何解凍之嘉月,值蓂莢之盛開,草含春而色動,雪飛彩以偕來,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  
 
詩一般的語言,描寫得多生動多全麵。

然而,真的用詩來描述正月十五的還要數文化人隋煬帝。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正月十五日,楊皇上在欣賞完燈會之後,寫了首《正月十五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據《隋書.音樂誌》說:那天夜裏: “在京都端門外大放炬火,光燭天地,綿延八裏,列為戲場。金石匏革之聲,聞數十裏之外,自是每年以為常焉。”

兩者一對照,不僅吻合,而且逼真。可見隋煬帝的詩詞文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