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EMH的實證研究工作分為3類:弱勢檢驗(Weak-form tests)、半強勢檢驗(Semi-strong-form-tests)、強勢檢驗(Strong-form tests),之所以作這樣的劃分,是為了說明在任何信息層次上不支持市場有效的假設。這種分類最早由Roberts在1967年5月提出,後由法瑪教授推廣。強勢檢驗研究的對象是專業投資者或內幕人士的收益率。專業投資者有能力資助對一個公司、一個行業甚至一個經濟的長期研究-經濟學中稱之為基本分析。如果能發現某一投資者具有重複的超越表現,則表明它具有預測能力。而他的研究成果,即所掌握的信息也就沒有為市場價格所吸收。對內幕交易的研究,現已成為金融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和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內部交易等人類肮髒的行為,左右了大市場。而這也正是實戰經濟人,例如索羅斯、巴菲特等一致認為的,有效市場的假設已經破產。但我卻覺得,破產的不是假設,不是經濟學家的理論,破產的是市場的環境和人類的行為。人的貪婪和不誠實在經濟活動中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深,很大程度上左右和扭曲了市場的原始本質。在這一點上,再次說明了,人類隨著手段的先進而人類本身更加不擇手段。如果說,麵對這麽不堪的市場現實裏,就說有效市場假設理論破產了,那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科學的發展使人類更加文明”隻是一個美麗的假設,在人類這麽不堪的文明現實裏,這個科學使人類更文明的假設理論也破產了。甚至在這個層麵上我們可以說,“科學使人類更加文明”從來就沒有成立過。
另外,現實市場讓數據走偏的一個根本要素是,參與金融市場的普羅大眾,例如你和我,並非出於理論假設裏的理想狀態,即使投入市場的是專家和操盤手,即使不肮髒不作假,但老虎還有打盹的時候,隨著人之不定因素、不佳判斷的失誤,給市場累積的誤差也是不得了的。這就是計算經濟手段應當發展逐步取代人為操控的意義所在。接著,在發展這些計算手段的的過程中,人類貪婪的衍生工具又相伴而生。這就是一個悖論型的人類螺旋發展的過程。
譚昊:《理財周報》副主編,巴菲特給經濟諾獎得主法瑪的一記耳光
對於尤金-法瑪的得獎,許多人介紹時第一句話就是——他發明了“有效市場假說”。83歲的索羅斯前不久說過這樣一句話——有效市場假說已經破產。其實我還要告訴你更多,據說巴菲特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的,我隻能沿街乞討”。
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是這周最熱的話題,尤金-法瑪、彼得-漢森和羅伯特-希勒這三位學者因對資產定價領域的相關貢獻得獎。
羅伯特-希勒是我很喜歡的對行為金融學有開創性研究的學者,彼得-漢森我不太熟悉。不過,今天我想跟各位聊聊尤金-法瑪。
對於尤金-法瑪的得獎,許多人介紹時第一句話就是——他發明了“有效市場假說”。而我不得不說,這個假說實在是讓人又愛又恨。
如果你看過我前不久的專欄“索羅斯戳穿有效市場肥皂泡”。你就會知道83歲的索羅斯前不久說過這樣一句話——有效市場假說已經破產。
其實我還要告訴你更多,據說巴菲特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的,我隻能沿街乞討”。
聽完本世紀全球投資界最牛的兩個實幹家的評價,不知你現在對“有效市場假說”作何感想?
更多的理論和細節我就不展開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我之前的專欄。
當然,法瑪先生獲諾貝爾獎的原因並不僅於此。事實上,之後他提出的“三因子模型”更是廣受華爾街歡迎的法寶。
法瑪/弗蘭奇三因子模型,簡單地說,就是股票的回報率與三個因子有關。
這三個因子一個叫貝塔,一個叫市值,一個叫估值——更簡單地說,小盤股和低市淨率的價值股會給你帶來更好的回報。
所謂貝塔,有點類似於大家所說的“股性”,比如大盤漲1%,這個股票一般要漲1.5%,股民就會說這個股票“股性活”,而學術界則會說這個股票的Beta值是1.5(1.5÷1=1.5)。三因子模型之前的CAPM理論認為一份風險一份收獲,一個股票的Beta越大那麽預期收益就該越大。
所謂市值,是指上市公司的規模大小。
所謂估值,是指市盈率或其他可衡量的估值指標。
法瑪三因子模型橫空出世之後,引發了全球投資界的強烈關注。很多人在不同的市場做了很多實證檢驗。
在美國市場,有研究指出,從1926年7月到2013年8月,小盤價值股是美股中回報最高的板塊,年回報14.98%,與之對比小盤成長股年回報僅8.65%。大盤價值股年回報是11.93%,大盤成長股則是9.4%。
在A股市場,華泰聯合證券的研究指出,如果以代表中小盤股的中證500指數作為基準,每半年根據市盈率、市淨率、市現率、股息率綜合考慮選出這500個成分股中估值最低的50個股票長期持有,那麽在2007年到2011年之間,每年都跑贏了中證50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可以實現54.1%的年化收益,而後兩者的年化收益僅為26.6%和9.8%。
這樣看起來,法瑪三因子模型的確看上去很美,用上去很行。不過,先別急著鼓掌,我們再來看一個巴菲特的例子。
對衝基金 AQR CAPITAL MANAGEMENT 曾對巴菲特的40多年的股票投資過程做了非常仔細的研究,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巴菲特之所以能靠股票投資成為首富,是因為他買的股票都是波動率比較低的(Low beta),而且是當穩定的大公司股票打折的時候買進的。但是為了提高收益率,巴菲特通過發行債券和控股保險公司等方法使用了低利息的融資(Leverage),研究報告算出來巴菲特使用了大約1.6倍的融資杠杆。
所以他們認為,巴菲特成功的秘訣就是:低貝塔 + 大盤股打折 + 適度杠杆。
如果我們把以上巴菲特的三個秘訣稱為首富三因子的話,親愛的讀者你有沒有發現——首富三因子中低貝塔,大盤股,這兩個要素與法瑪三因子模型中的兩個因子相矛盾。
教科書害死人?實踐才是硬道理?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