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9)
2007 (150)
2008 (104)
2009 (87)
2011 (165)
2013 (141)
2014 (167)
世界上的人與事,從來變幻莫測。人一變,事跟著就變。像中國換了個習,馬上局麵跟胡不一樣。其實,西方的君臣比四川的變臉變比還大。你看這Intel的新CEO剛上任一周,今個就宣布了要部門重組。不知多少中層頭目得變位,多少部門的經理得卷鋪蓋。
這個新CEO Brian Krzanich,不是出於什麽名校,也沒什麽高學曆:在San Jose State大學化學係本科畢業,1982年進入Intel在新墨西哥州的三線工廠,當了一名技工。在那一待就是20年。還好幾年前熬成了那個工廠的頭。20年裏,他在半導體製程方麵算是爭取了一個專利。去年一月剛被董事會刻意選為總公司的副總裁,接著又兼顧COO。雖說在起跑線上沒任何看頭,但這最後的兩年,突然老來俏,鴻運當頭,仕途得意,節節升高擋都擋不住。
去年11月,Paul Otellini宣布辭職,希望董事會在六個月內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選。當時媒介就說Intel會考慮外麵的人,我就告誡大家:Intel不會喜歡沒有忠誠度的外來人,因為這和大工程的慣性有關。當時我就列出了Intel的一長串“精英”,分析誰可上壘,其中就有這位大家並不熟悉的的Brian。本月2號,Intel董事會決定Brian接掌CEO,16號的公司年會就正式上任了。從此,Intel又變回了由工程師出身的人來掌舵的傳統。
這位兩個孩子的爸,言語不多,典型的工程人員Style。一個周末剛翻過去,Brian就馬上宣布對公司各部門進行重組,要新設一個“新設備/new devices部”,由自己來直接監管各核心產品部門的新品開發。這讓我想到習近平,他要建國家安全委員會,直接監管國防、外交、公安、安全等大部。兩者都有一統天下的極端霸氣味道。部門重組後,英特爾的幾大核心產品部門:包括PC客戶部、移動通信部、信息中心部,都會受製於Brian的“新產品部”。
在他宣布重組公司業務部門的同時,還宣布未來會帶領公司集中力量打好進軍智能手機和平板市場之戰,而把相對分散的國際製造業務交由新任的總裁Renee James管理。昨天,他們已把重組細節發到員工手上。原移動通信部的主管Mike Bell成了新設備部的頭,而Hermann Eul繼續負責通訊部的智能手機芯片研發和製造。
日前,Paul離職時曝料,其任職CEO期間,最大的遺憾就是錯失第一代iPhone芯片的訂單。他的解釋是,當時蘋果殺價太低,讓Intel實在無法接受。不過如今市麵上有iOS設備5億多部,沒分到一杯羹實在可惜。當然,如果當初Intel接受了蘋果的出價,那高通的今天就是另一回事,Intel的移動設備(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當然也是另一回事。就不會有今天Intel在移動市場的1%可憐份額,不會這般慘不忍睹。
不過坊間的傳聞一直以來是:Intel的通訊芯片太傳統,功能太Universal,功耗當然也大,這和Apple的輕便、一家獨享與人不兼容的概念不咬弦。蘋果最後放棄了選用Intel。我們可能更願意相信這個傳說。因為當時的2006年,Intel把手機處理芯片的業務XScale,作價6億美元賣給了芯片商Marvell,結束了自己在移動芯片方麵的業務。而到了2007年,蘋果才發布了第一代iPhone。再到2010年初,Paul才在CES消費電子展上再次展示了Intel新開發的首款移動芯片---LG的GW990手機樣品;接著,LG又取消了這款手機的發布。隨後,Intel推出手機平台Moorestown,就是後來的Atom Z6xx係列;但也陷入沒有手機廠商全力支持的尷尬。直到2012年中,Intel完成第二代手機平台Medfield,就是Atom Z24XX係列,才算有了丁點起色。所以,intel對移動市場的後知後覺,決不是什麽價格問題,而是方向問題。方向錯了,一切就錯了。什麽是綱,才能綱舉目張。可見他們的MBA,不學毛選,至少學的不到位,所以犯了致命的方向性錯誤。
Intel一直以來有個特點:那就是市場戰略決定產品戰略。和AMD的多核芯片較量是這樣,在賣掉XScale放棄移動芯片的這一舉措上也是這樣。這充分說明,Intel是個很好的慣性生產公司,對大規模產業鏈控製得非常好,可謂出神入化;但在新技術的革命前瞻方麵,實實在在不具領袖的角色。當然傻人有傻福。那些領袖角色的公司,多數來得快走得也快。Intel的優劣很顯見了。
其實,我覺得Intel當年沒和Apple合作,未嚐不是好事。就Apple那種極端自私崇尚單贏的風格,要是真的選了Intel,那也就一個妃子。Intel一不能獲利,二不能言放棄,三還時不時被要挾被拋棄。那樣的話,Intel說不定早被怪人們給廢了。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就此看來,Paul與Intel,雖然沒趕上Apple的這趟風光的列車,但那教訓給了他們不可自大的約束,至少他們沒有像當年AMD頭腦一熱就忘乎了所以。要不是美國的反壟斷法,AMD早就不存在了。
世界上的機會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Intel與Apple風光失之交臂,再次告訴我們:就是因為Intel當初壓根就沒準備好,認識方向壓根有問題,所以,Intel失去第一波是必然的。這應該成為MBA的最好一課。不論對我們,還是Intel,重要的是,經曆了這個必然失敗的代價之後,現在我們準備好了嗎?就移動市場而言,今天的intel準備好了嗎?這個疑問,誰能回答,還是留給新CEO Brian Krzanich回答吧。
這兩年Intel的服務器和超薄本銷售不理想。形勢逼人。5月17日Intel在紐約開啟了全球超極本推銷巡回展,希望讓消費者看到最新的薄手提,以阻止傳統計算市場的下滑。據說intel 5月17日至19日在曼哈頓肉品加工區開設了一個臨時商店,為紐約市民提供親手體驗超薄本,主題叫“Experience Intel: Look Inside”(體驗英特爾)。下個月將在芝加哥和東京舉行,7月份在北京和倫敦舉行,8月末在聖保羅舉行,9月份在莫斯科舉行,10月份在悉尼舉行.......負責銷售和營銷的副總裁兼創新服務和數字營銷主管Kevin Sellers說,當消費者接觸和操作這些新備的時,會對新產品更有信心。
其實,過去幾年,價格昂貴、控屏短缺、OS沒跟上,都影響了超薄本的市場推廣。所以,我覺得也不是Intel的錯。隻是生不逢時,時不與我。現在英特爾希望最新的“Haswell”芯片能改變過去的不走運。但天時不佳:市場研究公司IDC和Gartner上個月稱,第一季全球的PC出貨量大幅下降,是IDC自1994年統計PC出貨量以來下降最嚴重的一個季度。更可怕的是,人們普遍預計全球PC市場在整個2013年度,都會下降。
Intel的服務器芯片和CPU雖說一統天下,但他自己的服務器卻賣得非常不好。我個人認為是體係結構的設計和市場不咬弦--- Tier-1結構,市場對準的是中小企業,這兩個根本不在一個平麵。所以,該部的軍頭早該歇了。還有,雖說Dell漲了2.9%,可是HP同時下降了7個百分點,並且同時傳出:IBM不要生產服務器了,要拱手送給聯想了事。這說明:大規模采建服務器的這一波也過去了。
那你說,Intel的希望在哪裏?就靠一個“新設備部”?拭目以待。
時代劇烈變化,資本快速流動。一個好的投資領域一旦出現,立即就被風險資本填滿。特別是高科技企業,成長極為迅速。隻要出現好的利潤前景,資本市場就猛烈追捧。產品市場也迅速擴張,競爭迅速達到飽和狀態。後進者進入後,已經是一片紅海。
所以必須有一定的超前性,才能對企業有較大的推進。如果采取跟進戰術,也要十分迅速。想等看準了再采取動作就太遲了。
For the company, as a share holder, I wonder if the paranoid (as in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culture is still there. You seem to be an insider. Any comments on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