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9)
2007 (150)
2008 (104)
2009 (87)
2011 (165)
2013 (141)
2014 (167)
我們這代人都看過《讀書》。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訂有《讀書》。最近三聯說,《讀書》又要換人,二代的賈寶藍已到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中國藝術時空》主編,主編王焱四月一日就年屆退休,副主編李學軍會到文化出版社當社長。三聯的總經理樊希說,三聯總編輯助理鄭勇會接任《讀書》主編,剩下的員工全是工作一兩年的新一代。時代在變。都換了。
那時候,因為陳原工科出身,喜歡搞文字標準化,和很多搞信息化的人有關聯。當時中文係和計算機係合起來搞紅樓夢斷詞分析,首先就有了幾十張磁盤的字庫,再就有了後來的詞霸。後來教書帶學生在國際書店設計圖書發行係統,也和陳原有點交流。他的另一大貢獻是出版趙元任全集,那是後來的事,我們都到西方插隊落戶爭生活了,沒有一點交集。
範用是書癡。雖沒什麽學位,但萬般生活的經曆成就了他造詣百科。他當過生活讀書新知的學徒和總經理,是地地道道的三聯元老級文物。他對詞語、文章、編輯的要求,一律追求美,被人稱道。他一手經辦的《讀書》、《新華文摘》,流傳至今。後來他編輯出版了《傅雷家書》,和巴金的《隨想錄》,都是隻字不改的原汁原味。
沈昌文主編的《讀書》很時代,很思想,很有讀頭。汪暉的《讀書》太文科,太學術,太難讀。但百家交集,是那個時代思想流派的交流大平台。至於過去五年,天下文章一大抄,沒什麽太新鮮的文字讓人還捧著讀雜誌。
這年頭,文章多是快速麵,一堆電子媒體爭搶眼球。移動大流行,微博短語神顯,博客都顯得沒出息很落伍。你不看文學城天天招人,不就想也能開通實時短訊。所以,真也難為了《讀書》。時事、思想、文化都是一閃念,個把月才出一本的雜誌,說什麽都是幹巴巴的馬後炮,哪能和網上的言論、訊息比豐富和廣度。雜誌,唯一能留下的就是深度了。能多發表一些讓人嚼味道的文章,有思想性,又可讀性,說詞和評論還得很到位。凡此種種,擔子實在不輕。 才子佳人有能有力,到是個大發揮的機會。
網友說,他們要辦雜誌。我說三思。雜誌很神聖。文體得宜,思路清新、文章生動,時代語境。既要功底,還得要時間。雜誌既不能完全網絡語言,因為其生命是思想性;也不能像商業報紙那樣可以拿些不三不四的廣告來支撐,那麽其資金就會像長江流水一般東逝去。所以,好的雜誌分量很重,流傳下來很不容易。
一份雜誌能存在,除了本身的造詣這個根本之外,還要有一個大閱讀的時代,有一個大閱讀的疆域,有一茬一茬的讀者群能跟進。《讀書》這般在世三十年有餘,其實靠的不僅是作者編者的心血和努力,更多的是你看不到的三聯的書號、出版、發行、買賣,等一大串的背後流通。
1979年創刊號封麵。
2013年第2期封麵。
陳原
範用
沈昌文
汪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