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9)
2007 (150)
2008 (104)
2009 (87)
2011 (165)
2013 (141)
2014 (167)
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顏麵盡失地下台之後,中國西南大都市重慶的經濟被外界放到“顯微鏡”下仔細研究。從2007年至今年3月,薄熙來曾主政重慶。
2011年重慶GDP超過人民幣1萬億元(約合1,585億美元),這意味著重慶經濟在全國經濟總量中的占比剛剛超過2%。但龐大的人口數量(最近一次統計數據顯示重慶人口超過2,900萬人)以及重慶作為中國西部門戶的戰略地位都讓這座城市顯得特別重要。
那麽重慶經濟是如何運轉的?人們在談到“重慶模式”時到底想表達什麽意思?以下為回答這些問題的圖表數據:
薄熙來主政重慶的五年時間,重慶GDP年均增速達到15.8%,同期中國經濟年均增速僅有10.5%。就算這一數據可能被地方政府部分誇大,但這一增速還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工業在其中起到了突出作用,其在經濟產出中的占比達到5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7%。服務業所占比重則被擠占,其在產出中占比僅有36%,而全國平均水平為43%。
重慶經濟也開始向投資傾斜。從2002年到2010年,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幅為28%。
而從固定資產投資在總產出中的占比看,2010年這一比例達到84%,高於薄熙來到重慶主政前一年62%的比例,遠遠高於66%的全國平均水平。
分析師擔心,重慶經濟過度向工業和投資傾斜意味著較高的環境成本,以及資本配置不當所造成的浪費。這令經濟的快速增長難以為繼。
不斷改善的基礎設施、較低的工資水平以及政府的實幹精神吸引了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福特汽車(Ford Motor)以及領先的化工企業巴斯夫(BASF)等主要製造類企業。
2011重慶出口同比增幅超過160%,而全國增幅隻有20%。
2010年重慶的年均工資水平約為人民幣3.47萬元,接近沿海製造業樞紐廣州2005年的水平,這增加了重慶在成本意識強烈的出口企業眼中的吸引力。
農民的土地權以及為農村移民提供城市教育、醫療保健和養老金的措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重慶市政府的數據顯示,在重慶2,920萬人口中,目前有1,610萬人為城市居民。
米勒(Tom Miller)是一本即將出版的新書的作者,該書主要討論中國城市化進程。他說重慶為城市化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可謂是中國國內戶籍製度(也被稱為“戶口”)改革最雄心勃勃的代表。
而在保障房建設一事上,重慶也位居國內前列。重慶計劃在2012年開工建設1,350萬平方米的保障房,這樣重慶政府離4,000萬平方米保障房的建設目標又近了一步。
公共服務支出增長迅速。薄熙來主政前一年,教育支出在GDP中占比僅為2.3%,2011年這一比例上升至3.2%。
到目前為止,拉動重慶經濟增長的主要是工業和投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城市化住房政策和公共服務政策逐漸發揮效果,居民收入應該會隨之上升,從而拉高消費水平。
投資和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後是不斷上升的債務水平。銀行貸款激增,未償還銀行貸款占GDP的比例從2006年的112%上升至2011年的131%。
重慶高速公路集團(Chongqing Expressway Group)和重慶市水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Chongqing Water Investment)等重慶政府擁有的投融資平台對重慶的發展非常關鍵,這些平台因為重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而積累了大量債務。
而政府在平衡資產負債表另一側的資產規模的同時還能繼續推動經濟快速增長,這意味著政府的償債能力不太可能成為問題。但薄熙來下台後有關部門打算開始清理投資項目。
今年4月,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Chongqing Rural Commercial Bank)的股價曾在兩天內暴跌14%,原因是投資者擔心該行的信貸質量存在風險。
政府對重慶樓市投機現象的打擊意味著房產銷售速度已經放緩,房價開始回調。今年3月重慶房價同比下降約3%,這和全國趨勢一致。
瑞信(Credit Suisse)地產業分析師杜勁鬆說,最近在和重慶地產開發商交流探討之後他發現,今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召開後房地產銷售速度可能已經下降。
房地產銷售速度下滑以及房價下跌降低了土地出讓價格,今年3月土地出讓價格同比下跌48%。對於重慶市政府下麵的投資平台而言,這可能是一個壞消息,因為投資平台將土地作為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
經濟快速增長以及革新的社會政策令薄熙來受到重慶當地民眾的歡迎。在薄熙來下台後,重慶經濟能否維持快速增長,社會政策是否又能得以延續還有待觀察。
作者:Tom Orlik
--------
再附錄 : 文匯報的“人民日報警告--三駕馬車全失靈”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05/22/1788023.html
到底誰在折騰?2008發4萬億,然後搞了12次提高準備金;2009年再發4萬億(再加7億超貸,共11億),然後2010年又搞了12次提高準備金;過去國7條不管用,又來國8條,還是沒辦法,又來強製限購,剛有點結果,又來第三次刺激---就是印錢.... 你是最大的折騰?
江蘇的穩,本就是地方領導不折騰的結果。地方政府穩了(當然正常換屆還是要來,但不可能今天唱紅,明天打黑,後天領導一倒,運動也跟著煙消雲散。就連看電視也是,今天還一個廣告沒有,隔夜就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自然投資環境和企業人心就穩。江蘇的成功,恰恰反襯出重慶的失敗。
再說了,薄如果安心做他的西南王,原本天下也無事,可偏偏要強推什麽模式,要放之全國而皆準。他若上台,江蘇免不了也來一番折騰。所以重慶人民也隻有犧牲了,誰讓攤上這麽個領導呢。
真是本來路就滑,又來了連陰雨。
大老的公司做電動轎車的傳動部分。這類投資一般“三年計劃”才能有回報。本來是重慶江蘇兩攤子。今天正式電告:全部投入江蘇。
我問為什麽這麽快決定,把雞蛋放一個籃子。3050億,你也不想分杯羹?天賜良機一生難得一回。
他的回答很幹脆:如同大家都移民拿個外國護照一樣,不穩定的因素太多,讓人天天擔心是第一原因。江蘇的環境更成熟,更穩定,不必顧慮太多那些“變數”。現在為了維穩,什麽都說好。明天他張副總一拍屁股走了,再來個姓李的,又是另一套,誰受了那折騰 ......
3050億,本來各省10億不知可救多少企業,現在灑在重慶的一條街上,那可是有基礎的俯首可撿。老大竟然不心動。你說他傻不傻。要是我,一定想方設法撈它一調羹。
聽說在英明領袖薄書記領導下,重慶的外資企業會議室都掛著薄書記像,這是個正常的市場經濟景象麽?我看,這才是企業“怕”的表現。這樣的梟雄倒台本來該是利好消息,企業(特別是私營資本)應該高高興興蜂擁進入重慶才是,如果有的企業卻又“怕而卻步”了,理由恐怕不能用經濟學來解釋,隻能是薄當年給他們許下了眾多侵害當地人民利益的諾言(比如便宜土地、犧牲勞工權益和不合理的稅賦減免),而現在他們擔心無法兌現了。甚至是本來就是薄穀開來拉著她的洋掮客們,作為中間人吃飽了回扣,許足了條件的,現在薄穀完蛋了,這些企業不傻,自然“卻步”了。
又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論斷。既然重慶需要救,說明薄就是搞砸了。既然強調薄給重慶人民帶來福祉所以不該倒,那中央去補窟窿救經濟,恰恰是重慶更大的福祉,用一個全家貪腐、無法無天的薄來換,重慶人民高興還來不及呢。難道讓薄留下,繼續把重慶帶到深淵裏去麽?
如果說薄單槍匹馬沒靠全國支援(中央的轉移支付西部省區都是有份的,重慶到底得利多少不是推理,是可以查證的)把經濟搞得很好,那就不存在救市一說,拿個假新聞證明自己的觀點,有意思麽?
1。救市。 很多企業怕了,為了麵子,不能輸給不正確的薄主政。隻好明目張膽地、挾全國的能量救一個重慶。
2。超越。要讓全國知道,沒有摩西的重慶會更好。
有人罵摩西用了全國的xx才搞了重慶模式。現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到底誰在挾天下財富而搞一個爭氣工程?
天下的是本是很清楚的,自從有了自私的人,世間的萬物都覺得羞澀。
現在他們真的把國家當成自己家的財產,愛怎麽諾就怎麽挪。再次告訴我們,得天下者就是王道。
首先,靠工業和投資拉動增長。工業發展本來是沾了當地後發優勢的光(比如地價、勞動力便宜),另外薄當過商務部長有人脈,中央有扶持西部發展的優惠政策,當地政府肯定也製定了引資優惠政策(是否把化工企業不計汙染後果引進還是未知數)。投資嘛,無非是政府花錢,或搞民生工程,或搞形象工程,和溫家寶4萬億應對危機是一個道理,也是中國政府曆來搞gdp數字遊戲的法寶。薄可能把一些錢花到了如保障房、綠化、交巡警平台之類容易讓百姓看到感到,覺得實惠的地方,但也有唱紅、扶持紅色衛視不放廣告的浪費。至於種樹是否應該種銀杏,政府公共工程都交給誰做了有無貪汙腐化,隻有天知道了。如果說這樣的模式是可持續的,那中國哪個政府都可以做到,可是後代不背上債務才怪。當然,薄是不在乎的,因為到時他早做常委了(按其計劃)。
至於城市化,那個所謂的“農民出田上樓”好像就是重慶率先搞起來的。目的根本不是把農民變成和城裏人一樣的平等公民,而是通過這個辦法把城市郊縣的土地集中廉價回收控製起來,慢慢進行商業開發。農民因為沒有知情權,也沒有議價權,必然是吃虧的,無非是補償略微合理優惠一點(但因為不知道政府開發規劃和未來情況,根本上就是賤賣);賣地的錢也不像其他地方政府那樣主要用於政府自身開支,而是拿出一部分補貼公共開支,包括建保障房了。這個道理和其他地方政府並無差異,都是巧取豪奪發土地財、搞土地財政,區別隻是一個強盜全部自己留下享受,一個吐出一部分“反哺”受害者,換取好評口碑,背後還是政治目標驅動。所以政府並沒有認真去控製房價地價,而是更加大力度地操控房地產市場,讓其慢慢穩定上漲,既穩住低收入人群情緒,又推高商業和高端房地產市場價格,從而確保地價穩定上漲,政府通過所謂“城市化”“農民進城”獲得的土地紅利就可以長期套現。其實這個做法也是風險極大,特別在全國宏觀調控房地產的背景下,容易在全國房地產崩盤後跟著崩潰;而且長遠看,肯定是不可持續的。但還是那句話,隻需要扛過這兩年,哪管以後洪水滔天?
最後看看農民失地後如何安置呢?文章寫的明白,重慶除了政府投資和工業外,服務業並無大的發展,甚至還被擠占萎縮;民營經濟規模也沒有擴大,因為壟斷行業、外資和國企日益壯大,重慶政府根本沒有打破壟斷放開有利可圖的行業領域。這樣,失地農民除了長期領取救濟保障,短期參加政府公共工程,就是隻好去投身工業發展,更主要是為進來的外資提供廉價勞動力。這就是改善民生了?即便如此,這算什麽另辟蹊徑的先進發展模式?沿海地區早就做了,現在發現已經難以持續,才不得不提出轉型。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歡迎冷靜分析人士參加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