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9)
2007 (150)
2008 (104)
2009 (87)
2011 (165)
2013 (141)
2014 (167)
大漢王朝的初期,漢武帝建元四年(前317年),第一代南越王趙佗(河北人)去世。去世時達百歲高齡,兒子都過死,隻好把王位交孫子,趙眜成為第二代的南越王。
傳抄下來的司馬遷《史記》,一直把南越國第二代王“南越文王”稱為趙胡。1983年“南越王墓”被發現挖掘後,在出土的印章中發現“趙眜”的玉印和“文帝行璽”的金印,經考古學家證實,確認“趙眜”應該是《史記》所載的“趙胡”的真名,而“趙胡”應該是司馬遷在編《史記》時出的錯,或後人傳抄錯了。
趙眜即位兩年後的公元前315年,閩越王鄒郢向南越國進犯。趙眜向漢武帝上書,請求朝上處理此事。武帝對趙眜的做法大加讚揚,稱其忠於臣屬之職,不興兵互相攻擊,隨派遣王恢、韓安國兩將討伐閩越。軍隊還沒過南嶺,閩越王的弟弟餘善就叛變,殺了閩越王鄒郢,降漢朝。武帝隨立餘善為閩越王。
並派遣中大夫嚴助往南越國告諭趙眜。趙眜向嚴助表達了對武帝的深刻謝意,並告訴嚴助,南越國剛遭閩越入侵,等處理完事,就進京朝見漢武。先派太子趙嬰齊隨嚴助回漢朝當宿衛。
嚴助離後,南越國大臣們用趙佗的遺訓向趙眜進諫,勸趙眜不要去漢朝京城,以免被漢武帝找借口扣留。於是,趙眜在位十二年,一直以生病為借口從沒入朝見漢武帝。公元前122年,趙眜病重,兒子趙嬰齊向漢武帝請求回南越。趙眜死後,趙嬰齊繼王位。
趙眜死後墓陵建在南越國都城番禺的西北角(今廣州解放北路象崗山上),曆經2000多年,始終沒受到侵擾。1983年在此地建樓宇時被發現,墓內出土隨葬品1000多件,是嶺南區發現的陵墓中,規模最大,葬品最多,主人身份最高的陵墓。該墓出土的“文帝行璽”金印正好說明,在他生前曾自封為“南越文帝”。1988年,在他陵墓的原址建成“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就像,我很崇拜曹操,他乃一代偉人,雄才大略。隻可惜被諸葛劉備這類“小人”所累,不能一統中原,增多了生靈塗炭,可謂遺憾千秋。他的墓在哪不重要,安陽墓真的假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記住曹操的豐功偉績:立皇帝之功而並未稱帝,輔佐無能的皇家,連王也是漢未帝封的。
"當地人"、“廣東人"都行,要是“廣州人”就更現代一些,讓人好受多了。
你說這墓地怎麽會在廣州城裏呢?因為“象崗”是都城番禺的郊外,那時連廣州這個名詞都找不著。
專家說廣州的中山四路、五路一帶是古南越國的都城“番禺城”所在地。現在都成了“廣州”了。
秦代的河北人趙佗在越秀山和珠江間建“番禺城”。即使到了2000年之後的明清,那象崗山也還不是廣州的範圍。現於墓葬東南角的拱極炮台,還是順治為廣州北城門建的。可見,南越國都城番禺是管著那個象山的---是番禺城的郊外。
說番禺人在象山建房子,雖然要硬掰,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不過實在是不太合適的說法,如果改成“當地人”,或者比較少爭議。
“學術”的觀點是由“曆史發展”來檢驗的,如未來正確,就叫正確。經不起“發展的檢驗”和“未來學術界的檢驗”就是汙點。
給Sydney
1983年番禺還不屬廣州,現在是。
1916年5月,廣州龜山發現了一座西漢初年的大墓.
1983年6月,番禺人在象山蓋住宅,一座西漢初年的大墓赫然顯身。(是否今廣州解放北路象崗山上?)
汙字怎解?
錢學森的馬屁和畝產萬斤你都可以為之強辯,還不算汙點。
王國維就算是認錯了南越王之墓,又豈能算是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