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曹操墓在哪裏?(1): 對幾點質疑的質疑

(2009-12-31 02:04:52) 下一個
專家回應曹操墓質疑稱親手發掘魏武王石牌(圖)
曹操高陵出土刻銘“魏武王”石牌

曹操墓在哪裏?

■故鄉說

說曹操死於正月,曹操葬於故裏安徽亳州譙陵。以魏文帝曹丕不去鄴城而返故裏為證。

■漳河說

推斷曹操墓隨著漳河的改道已入河底。傳說順治初年漳河幹涸,一漁夫見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以碑文明記此乃曹操墓。

■安陽(彰德、相州、殷都)說

據《彰德府誌》載,魏武帝曹操陵在銅雀台正南5公裏的靈芝村。位於今河南安陽靈芝村與今河北臨漳(臨漳曾屬彰德府)習文村一帶。

■七十二疑塚說

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七十二疑塚”說。過去民間認為河北磁縣古墓群是“曹操七十二疑塚”,現已查明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共134穴。(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置慈州。《元和郡縣誌》:“以滏陽縣西九十裏有礠山,出礠石,因取為名”。治滏陽縣。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慈州廢,地屬相州(安陽)。)


------


一般學者認為,曹操的墓地最有可能的就是在老家亳州、封地鄴城、魏都許昌。


一。 葬在老家亳州的認為:如果在安陽,為什麽他兒子曹丕死後葬在亳州。專家也提出可以與曹操的子孫進行DNA鑒定,來確認曹操墓的真假。一位“才高八鬥曹植 ”的網客自稱是曹操第82代後裔,在天涯社區發表《關於我祖魏武王曹公孟德墓被發現的聲明》。聲明稱“我根據我爺爺留下的族譜,查到本家族為曹操的後裔,屬於曹植這一分支。”

安徽亳州市旅遊局副局長、曹操文化研究會會長趙威告訴記者,漢魏時期人名多是兩個字,沒有中間表示“輩分”的字,除孔、孟個別姓氏外,大多數姓氏在明清之前,幾乎沒有家譜。現在說誰是誰的後代,這個很難確定,所以做出的DNA鑒定肯定也不具參考價值。

趙威進一步說,曹操出生於安徽亳州,但安徽亳州的曹姓很難說就是曹操的後代。“按照我的看法,都不是曹操的後人。由於政治原因,曹操死後,他的後代大多被趕出了亳州。按照我的研究和推斷,曹操的後人應該在河南的許昌或河南安陽一帶。”

二。不可能在許昌

一來許昌屬平地,不是陵墓的風水寶地;二來許昌有漢帝首都洛陽的“陪都”身份,不是曹操的地方。

。鄴城在哪裏?

鄴城是曹操的封地,也是曹操發家的地方。曹操在這裏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安徽亳州市派出考察組赴安陽到現場察看,結合三國誌和其他史料分析,基本認定這座曹操墓是真的。

首先鄴城在哪裏?大致範圍就是現在的漳河北的臨漳縣、磁縣和漳河南安陽縣的一帶,位於趙國邯鄲和衛國安陽之間。這一點大家都沒有異議(除了那個不通地理沿革的)。

現在來看鄴城的沿革:鄴城/臨漳一帶,商朝屬畿內名相(這就是為什麽安陽稱為“相州),西周屬衛國(國都在河南汲縣,今天的衛輝市,位於安陽和新鄉之間),春秋屬晉(仍在安陽管轄內)。齊桓公(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始築鄴城,距今2600餘年。戰國時屬魏。秦並天下後,鄴屬邯鄲郡。西漢高祖劉邦始置鄴縣,屬魏郡,魏郡理於此,受相州(安陽)管轄。東漢至三國時仍屬魏郡(受相州管轄),郡治理於鄴縣。西晉屬魏郡(受相州管轄),建興二年(314年),為避湣帝司馬鄴諱易名臨漳,因臨漳河而得名,這是臨漳縣為縣名之始。
北魏置鄴縣,屬相州(安陽)魏郡。東魏置臨漳縣,屬相州。北齊、北周至隋,分置鄴縣,臨漳縣,隸屬相州(安陽)。唐宋時鄴縣和臨漳縣屬相州(安陽)鄴郡。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改鄴縣為鎮,鄴縣地並入臨漳縣。金屬彰德衛(安陽),元屬彰德路(安陽),明屬彰德府(安陽)。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臨漳縣城毀於漳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縣治移至理王村(今臨漳縣城)。故“鄴鎮”也向北移了約三裏。民國初年,隸屬河南府河北道,道治在衛輝(原河南汲縣,現衛輝市);民國13年廢道,直屬河南省安陽。1949年8月1日,平原省成立,臨漳縣被並入新建的鄴縣(包括現在的漳河北的臨漳縣和現在漳河南安陽縣的一部分),屬平原省安陽專區管轄。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銷,鄴縣被分為三部分:漳河北的部分設立臨漳縣和磁縣(京廣線西歸磁縣,東歸臨漳),屬河北邯鄲專署。漳河南的鄴縣部分就歸河南安陽縣了。

從齊桓公始築鄴城,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在黃河流域居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達四個世紀之久。

鄴城有典故:西門豹投巫治水,曹孟德築鄴城建“三台”(銅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昭示曹魏之霸業;又有“破釜沉舟”、“銅雀春深鎖二喬”、“文姬歸漢”等。

四。對質疑的質疑

1。 有個自認走遍天下的人說:“史書說在鄴城,又沒說在安陽縣”,真讓人看了倒胃口。

2。 安徽亳州有位研究曹文化的退休李專家,也說“在鄴城可能,怎麽能在安陽”,他大概連安陽市和安陽縣都搞不清,可說對中原地理的曆史沿革無知到了極點,還能成為曹操文化的專家。

3。 關於河北省邯鄲市劉心長的質疑

66歲的劉心長,從事曆史研究30年,從邯鄲市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崗位上退休,著有500頁專著《曹操墓研究》。劉心長疑問:曹操死後才被漢皇帝追封為“武王”的,是在曹操下葬之前還是之後,這個時間無從查考。如果是在下葬之後,那麽有沒可能把墓再打開來,將刻上新封號的物品埋進去? 

---- 我的回答:曹操/曹公/魏公/魏王死後被漢朝皇帝追封為“武王”,應當是在曹操下葬之前發生的。陳壽《三國誌·武帝紀》的記載:“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 諡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從語順上看,曹操獲武王諡號,是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過世到二月丁卯下葬之間。這時,漢獻帝是名義上的天子,曹操、曹丕是名義上的臣子。因此,名義上武王諡號為漢獻帝所賜。而名義上“武皇帝”的諡號則是獻帝“十月“禪讓”之後,由新皇帝曹丕十一月追尊的。(《爾雅·釋詁》注疏“諡”字:“人死將葬,誄列其行而作之也”。如果“人死將葬”,也就是即將下葬的時候就可得到諡號,那麽“魏武王”石牌和石枕隨葬在曹操墓裏,很正常。就像現在的領導人,死後、追悼會前,給你加上:“偉大的xx”, “忠誠的xx”,這些平時不用的封號、修飾語一樣)。
 
即使是在曹操下葬之後發生的,也有可能把墓打開,將刻上新封號的物品埋進去。 因為卞氏是在曹操後世之後十年才過世的。史書說卞氏與曹操合葬。合葬就要把墓打開。十年之後,打開墓穴,很多陪藏一定腐爛氧化了,加一些刻上新封號的物品入土非常可能。

關於墓葬位置,劉心長也認為需要進一步考察。“那個魯潛墓,我找過3次。如果這次發現的是曹操墓,那麽應該能在周圍相距43步的位置找到魯潛墓。但為什麽至今沒有聽說發現魯潛墓?”“曹操墓不可能是孤零零一個墓,周圍會有群墓。”“曹操的大將夏侯惇死後也葬在鄴城附近。如果安陽墓周圍有重要的文臣武將的墓,這也能說明問題。”

----- 我的回答: 史書說曹高陵在西門豹祠西150步,現在看到距現在的西門豹祠址約7至8公裏處,如果魯潛時代用的是同一個單位的話,魯潛墓就該在曹高陵偏東北2到3公裏處。夏侯惇也可能在附近十公裏範圍內。尤其發現魯潛墓誌的地方是個磚窯,很有可能魯潛畝早就被專場燒掉了。


劉心長在其著作中對曹操墓的位置進行了研究,他畫出的曹操墓的可能地分為北區和南區。以邯鄲和安陽分野的漳河為界,河北磁縣講武城鄉以西和時村英鄉中南部視為北區,河南安豐鄉屬於南區,共5平方公裏。兩區都在曹操遺囑所描述的方向上。“這兩個區域都有可能,我更傾向於北區。”理由是,曹操主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從這一帶的情況看,南區北臨漳河,難以埋葬公卿大臣,且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求。而且北區有“高崗”,南區安陽一帶則沒有。有證據證明曹操是葬在高崗上。曹操的兒子曹丕寫過文章記載曹操送葬下葬的過程,他在《策文》中描寫曹操墓是“棄宮廷、置山峨”(峨,即山岡地帶之意)。 唐朝詩人王勃《銅雀棘二首》中也寫道:“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鬆。”劉心長解釋說,高台即銅雀台,西北望即望向曹操墓。“從今天尚存的銅雀台遺址的方位看,如果曹操墓在安豐西高穴,那就是‘西南望’了。”

---- 我的回答:劉兄有兩點值得商榷, 一是安陽一帶,“崗”一般是小斜坡的意思,隻要比周圍高幾米十來米的就叫崗,如果再高了就叫坡了。安豐一代到處是“崗”。再往西約十公裏處,就是和林縣界的高坡/山林地帶了。 第二點,唐朝詩人王勃“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鬆。”站的是老銅雀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之後,洪水衝毀了鄴城,縣治移至理王村(今天臨漳縣城)。老“鄴鎮”向北移了約三裏。公元213年曹操所建的“鄴城三台”(金虎台,銅雀台,冰井台),金虎台當時可是在鄴城西牆的北部,銅雀台是在金虎台的大南邊。今天老金鳳台遺址已經位於現在臨漳的大西南,那老銅雀台還不就在曹高陵的東麵嗎?何況,就一個300年之後的一個後生的詩,就難來作為考古的坐標,也太抬舉詩人了吧。

4。 關於政法大學中文係博導黃震雲(研究遼金的)質疑

黃震雲說曹操墓的認定“非常搞笑”。畫像石是墓室建築構件,裝在墓室牆上,都是成套成係列的,沒有可能是單獨一塊。從目前的報道上看,也沒有發現牆上有畫像石被拆之後留下的洞。自己在山東嘉祥武梁祠見過幾乎相同的畫像石,但比這幅要精美得多,他判斷這個畫像石等級並不高。“應該不是這個墓室所有,說不定是從外邊搬進來的。”“那些畫石都是描寫漢初劉邦項羽的,魏朝了還對漢文化歌功頌德。不可能”。

------這位老兄不是研究魏晉南北朝的,更不是研究曹操的。他的質疑有什麽價值?曹操去世時畢竟還是漢家天下,死後的“魏武王”還是他兒子讓漢皇帝給封的。漢家天下說說三百年前的開國事有什麽不可能?再說,山東嘉祥武梁祠是什麽時候改建的?他能說出來,一定汗顏。

5。 關於“書法不是一流”的質疑

有幾位專家說,出土的石頭書法不漂亮,不可能是魏王。

---  我的看法:現代有地位的人題字,是寫字人的地位,不是他的文章書法。毛主席紀念堂是華國鋒,不是當代的名書法家;老鄧老江的題字也很多,夠不夠現代的書法家的水平?重要嗎?你寫得再好,沒那地位,捱不到你揮毫,不是嗎?何況曹丕,對那些酸不六糗的文人看不上。


五。曆史說

曆史上關於曹操墓眾說紛紜,七十二疑塚、許昌城外、漳河水底、銅雀台下,1000多年來,曹操墓到底在那裏,謎團重重。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二號墓地的考古挖掘專家說解開了這一千古謎團,專家的主要依據是一些石牌。 

西高穴村南一片開闊的田地,陵墓規格相當高,呈中字型土坑式磚石墓室,墓室分為前室和後室,中間有甬道相通,前後室頂部為四角攢頂,甬道為磚券拱形頂。前後墓室東西兩側各有一個耳室。兩座墓室最深處距地表16米,屬於典型的深埋墓葬。 墓道長35米,寬9.6米,呈階梯式內收。在這座墓裏出土有金、銀、銅器,陶器、兵器等,但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最讓專家興奮的就是這塊寫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專家介紹“魏武王”三個字已足夠說明問題,因為這和曹操的身份相符合:曹操生前為王,他兒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後,他才被追封為魏武帝;“魏武王”完全與他死時的身份相符。這塊寫有“魏武王”的石牌確切的證明了墓主人身份。同時,在挖掘過程中還出土了三具骨架,經專家鑒定,一具為男性,約為60多歲,另兩具為女性,分別為20多歲和40多歲,男性死亡年齡與史書中記載的曹操死亡年齡極為相符。(和夏侯惇的年齡也相仿)。

與出土的文物共同指明這一古墓為曹操墓的還有一塊在1998年被該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時挖出的一塊魯潛墓誌,

誌文提到了魯潛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與距離:“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這裏所說的魏武帝陵應該就是高陵(西陵),高決橋應該為高穴橋,古代“決”通“穴”,這說明曹操的墓地應該在西高穴村附近。

另據《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於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頒布《終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這大概是曹操預感壽命將盡時才頒布的。

西門豹祠在今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村一處臨公路的高地上,祠堂早已不存,隻留下三四通古碑,其中兩通字跡已經漫漶不清,而另兩通則為民國和清朝道光年間的。

另一部文獻的記載,更具體地點出了西門豹祠與曹操墓的關係。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誌》提到相州(安陽)鄴縣時說:“故鄴城,縣東五十步。”也就是說,唐代的鄴縣在故鄴城(曹魏的鄴城,在北周就焚毀了)西五十步的地方。這是個很短的距離,這就更顯示西門豹祠的坐標意義了。漳河南距鄴縣三十裏的地方應該在今安陽縣的西北部。這可以根據唐代的碑刻和墓誌銘來證明。

在唐朝開元三年有《相州鄴縣天城山修定寺之碑》,開元七年有《大唐鄴縣修定寺傳記碑》。修定寺就是今天的安陽縣西北的清涼山東側的修定寺,說明鄴縣在唐代的地界往西到達了今天的清涼山(古代叫天城山),所以應該說安陽縣的西北部在唐代是屬於鄴縣的。

根據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魯潛墓誌、以及西門豹祠位置,經過多位專家充分論證,最終確定西高穴村就是曹操墓所在地,千百年來所有的猜測所有的爭論終於停止,千古謎團終破解。 



曹操墓穴


六。 曹操

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親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後裔,後來成為宦官曹騰的養子。曹操文武雙全,《魏略》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嚐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誌》說他“才武絕人”。   

公元192年,他正式組建了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京城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他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形成中國曆史上魏蜀吳三國割據的局麵。公元213年,曹操進爵魏王,名義上雖為漢臣,但權傾朝野,實際上已是皇帝。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終年六十六歲。      

但是這樣一個權力與地位不亞於帝王的梟雄卻提倡薄葬,公元218年,他頒布了一道《終令》,再次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麵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樹。一年後,他為自己準備了送終的四季衣服,並留下遺囑說:我如果死了,請按當時季節所穿衣服入殮,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      

為了防止死後陵墓被盜,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他還采取了“疑塚”的措施。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七十二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各個城門抬出。那麽這種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假如是真的,這七十二座陵墓在什麽地方呢?      

一種觀點認為,曹操並沒有秘葬,更未設疑塚,隻不過是主張喪葬從簡而已。      

從現存的史料看,曹操對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認真的落實。他的兒子曹丕的《策文》、曹植的《誄文》中都描述了葬禮和入殮的情況,不僅交代了葬在鄴城之西,而且寫到曹操入殮時穿的是補過的衣服。晉代文人陸機、陸雲兄弟的《吊魏武帝文(並序)》等作品中,都有關於曹操喪葬和墓田情況的介紹。在《三國誌》、《晉書》等史書中司馬懿、賈逵、夏侯尚等人的傳記裏也都有他們護送曹操靈柩到鄴城入葬的記載。      

如果一定要說曹操設疑塚的話,那他就是在留給後人的這麽多史料上都作了假,不僅在生前,死後還有兒子、大臣以及改朝換代後的文人、史家出力,且在隨後的幾百年間無人發現,之後卻被人沒有多少切實依據而指出來,這似乎有些荒誕。      

根據有關記載顯示的情況是,由於喪葬從簡,沒有建設高大堅固的祭殿,在戰火中,曹操的祭殿逐漸遭到了破壞。因為曹操的墓中沒有隨葬金玉器物,也不為盜墓者所重視,再加上沒有封土建陵,也沒有植樹,過了幾個朝代之後,曹操墓所在便無人知曉了。史料顯示,到唐代人們對曹操墓的位置還沒有什麽疑問,唐太宗李世民曾過曹操墓,作文為祭。宋代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鑒》中仍有曹操葬於高陵的記載,元人胡三省的注中更是指出高陵在鄴城之西。從《三國誌》到《資治通鑒》,曹操的喪事和墓葬,在史書記載中沒有多少疑問。從北宋開始,雖然曹操墓位置在史書上有記載,但在實際的地理環境中就沒有人知道其真實的所在了。  

有關此墓無墓誌。“曹操所在時期就不該有墓誌。”中國古文字學會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員郝本性介紹說,西漢到東漢年間的葬製,一般以墓前立碑說明墓主人身份。但到魏晉時期,又嚴禁在墓前立碑,因而才出現將小型墓碑埋入墓中的情況,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墓誌。真正在墓中設墓誌並形成墓葬定製,在北魏以後。“曹操高陵年代屬東漢末年,正好處在廢除墓碑、墓誌還沒有出現的過渡時期。”郝本性說,“加上曹操掌權後禁碑,主張薄葬,因此曹操高陵沒有墓誌是正常的。在我國古代文獻中也沒有找到曹操高陵有墓誌的記載。”

“不封不樹”:這座墓葬規模巨大,磚券墓室形製和結構與已知漢魏王侯級墓葬類似,與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稱。但未發現帝王墓上常有的巍峨封土。“這一點與文獻記載曹操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的情況相符合。”郝本性說。

曹操的薄葬:鄭州大學曆史學院院長韓國河說:西漢、東漢帝陵葬製明顯不同。西漢帝陵一般4條墓道,東漢變為1條墓道;西漢封土堆多為覆鬥形,東漢多為圓形;西漢墓材質以木為主,東漢以石材為主;西漢墓多有大批隨葬品,到東漢末年,隨葬品變為“明器”。這個墓不管從規格、形製、隨葬品來講,達到王侯級並符合東漢晚期葬製特點。曹操開啟的薄葬之風一直延續到魏晉時期。

從北宋開始,因為多種原因,曹操奸雄形象開始定型,其墓址不詳就成了反映他奸詐的一個證明。鄴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傳為曹操的七十二疑塚,並從口頭傳說逐漸進入詩文,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將傳說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遺命於彰德府(安陽)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傳說成了遺命,顯示出曹操一息尚存就要行詐,渲染了其奸雄形象。南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漳河上有七十二塚,相傳雲曹操塚也。”愈應符在《曹操疑塚》中寫道: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塚。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計到丘隴。人言疑塚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盡發七十二疑塚,必有一塚藏君屍。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也寫道:“曹操疑塚七十二,在漳河上。”      

蒲鬆齡《聊齋誌異》中也收入了一篇《曹操塚》並將地點從鄴城擴大到許昌城外,位置從地下擴大到水底,點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設的七十二疑塚之外,更顯示出其詭詐。褚人獲《堅瓠集》續集有“漳河曹操墓”條,說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傍有一隙,入行數十步得一石門,“初啟門,見其中盡美女,或坐或臥或倚,分列兩行。有頃,俱化為灰,委地上。有石床,床上臥一人,冠服儼如王者。中立一碑。漁人中有識字者,就之,則曹操也。”隨著這些傑作的流傳,曹操墓之謎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撲朔迷離了。在眾口相傳的民間輿論麵前,史料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1988年《人民日報》發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謎揭開》說,“聞名中外的河北省磁縣古墓群最近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去在民間傳說中被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塚’的這片古墓,現已查明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共134穴。”關於疑塚的說法便被確證不是準確的了。      

那麽,曹操的墓葬在哪兒呢?      

一些人根據古詩“銅雀宮觀委灰塵,魏之園陵漳水濱。即令西湟猶堪思,況複當年歌無人。”認為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還有人根據民謠“漳河水,衝三台,衝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紅棺材”認為曹操墓在鄴城的銅雀台等三台之下,

這幾種說法與史實明顯不符,也沒有考古發現的證據。      

還有一些人認為,曹操的陵墓在其故裏譙縣的“曹家孤堆”。

據《魏書·文帝紀》載:“甲午(公元220年),軍治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邑東。”《亳州誌》載:“文帝幸譙,大饗父老,立壇於故宅前樹碑曰大饗之碑。”曹操死於該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於鄴城的話,那魏文帝曹丕為何不去鄴城而返故裏?他此行目的是不是為了紀念其父曹操?《魏書》還說:“丙申,親祠譙陵。”譙陵就是“曹氏孤堆”,位於城東20公裏外。這裏曾有曹操建的精舍,還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據記載:亳州有龐大的曹操親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親、子女等人之墓就在於此。由此推斷,曹操之墓也當在此。但這種說法也缺乏可信的證據,遭到許多人的質疑。      


近來,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為尋找曹操墓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並出土了可證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雖然還不能確定曹操墓的準確位置,但基本上認定了其大致範圍,即在河北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和講武城鄉西部或河南安陽縣安豐鄉境內,他們的依據是:曹操生前對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確安排,《遺令》中說要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這裏方位與之相符;《遺令》中還說要其後人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經實地考察,這一帶處在從銅雀台一帶登高西望所見的最好位置;這裏地勢較高,漳河不能灌溉,土質較差,至今這裏不少土地仍難以耕作,符合曹操《終令》中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三國誌》、《晉書》等正史中都有曹操葬於這一帶的有關記載;從選墓的古代堪輿學理論,這一帶也適於建造帝王陵墓。

他還認為當地的地名如武吉、西曹莊、朝冠、東小屋、西小屋等也與守陵和祭祀有關。後來出土的後趙十一年魯潛墓誌也證明了這一點,魯潛墓誌反映的曹操墓位置,與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和講武城鄉西部,隻隔一條漳河,屬於一個方向。      

相信經過考古發掘,曹操墓之謎最終會解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5)
評論
austinli 回複 悄悄話 從這兩天的進展來看,所謂官方(考古隊)有意忽略對兩具女屍的解釋。本人堅信這才是關鍵的疑點。找不到卞夫人的屍體,曹操墓的結論就不能下。可惜國內的質疑聲浪不能集中在這一點上。(本人現在美國)。
dogslayer 回複 悄悄話 這些不肖子孫們,給先人們多一點尊重不好麽?幹嗎非要把老曹的墓給挖出來呢?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還有一個旁證:
曹奐墓:燕王曹宇的兒子,就是曹操的孫子。墓在現“古鄴鎮”三台南方約5公裏的現“習文鄉”趙彭城村西南約300米處。

並且,墓陵現存封土南北長64米,東西寬51米,高4.6米,麵積3264平方米。《嘉靖彰德府誌》均明載:“曹奐墓在臨漳縣彭城村。”----這個墓也是東西向、又在現在發掘的那個墓的前方--- 符合墓葬的”子孫埋在腳下”的普通規矩。

1986年春,國家考古隊(屈如忠帶隊)鑽探的:封土為夯土,下有砌石,麵積比現在封土大。目前還未挖掘。
夾心 回複 悄悄話 不好意思,偶乃一介女流,當不得老弟之稱.隻不過多看了幾本書,考古絕對是外行.前輩之專業術語偶是講不來的,如果靜下心來,可能會講一些小道道,然終敵不過大家.
夾心 回複 悄悄話 從你的文,曹操死時沒有被封魏武王,因為劉家絕對不知道漢家要改名叫魏國,所以,魏武王之用之石碑,不可能下葬到墓地.如果十年後卞皇後下葬,會帶去魏武王之稱號,那麽墓中當有76歲的卞皇後之遺骨.如果卞皇後沒有同葬,則墓中不可能有刻有魏武王字樣的石碑.
所以,偶很懷疑,繼而否定.
你的質疑便不成立.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人家專家都是不到時候不出鞘。都在查資料、權衡和觀望呢。

快了。大腕很快就會“博導”了, 一批博士教授院士的論文、很快就會出現了。
夾心 回複 悄悄話 哈哈 你站在哪一邊啊?
連偶這樣的門外漢都覺得懷疑和否定,國內的磚家呢?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磚家怎不吭氣?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其實,你的“古代詩歌是不能作為考古憑據的”本來是我要質疑劉先生的。他就是拿王勃的詩句做文章,認定在古鄴城的北區而不是南區,我才花大力氣來論證它的方位的。

王勃名氣大,劉先生以為有他的詩就可以作證。如同我們的後代所說不定也會拿北島或舒婷的詩來佐證什麽一樣不可靠。其實,他王勃不過也是300年以後才到的古鄴城。一個外鄉遊人,又沒導遊和旅遊小冊子,一看到西方偏北10度有134個大墓群,就以為那是銅雀台老主人的墓。其實詩裏也沒說是曹操的墓,隻說蔥蔥一大片,是吧?一定說是曹墓都是現代文人聯想的。

劉先生就是因為這首詩質疑那片墓地,所以,你其實也在質疑他立腳。
夾心 回複 悄悄話 還想說一下大棚,不像考古用的大棚.遮蓋就夠了,而是亮亮堂堂,雄偉氣派.偶見過北京的....王的電視現場挖掘,那棚子蓋得很好,則風避雨,用完可拆,哪裏像這,像交易大廳,遮風避雨不需要高度那麽高吧.安陽還很窮,沒必要講排場,考古大棚做的那麽考究吧?
夾心 回複 悄悄話 黃河古道改道很多次,曆史上的地名變化也很多,怎麽說呢,安陽那地方的古墓太多了,邙山那古墓也很多.距離許昌還是邙山近些.曹操多聰明啊,不會輕易地就讓後人把他找到.何況有預兆,死前一年就開始準備.
最大的疑點:墓中沒有卞皇後.
夾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楊子的評論:
對不起,對你的解釋還不能達到被說服的地步.要知道,古代詩歌是不能作為考古憑據的,因為文學性允許一定的虛構和不確定性.何況古人都是詩人,詩人的特性,偶想你也應該比偶更清楚吧.竊以為還是以史書和地方縣誌的記載作為憑據來考古為是.
至於大棚,應該是確認為可以發掘的高等級的大墓才建造的.推想一下,發掘工作至少要三個月吧,現在是12月,也就是說,9月份開始,那麽,大棚應該9月前建好.安陽很冷,也有沙塵.據偶所知,三個月後的大棚不應該很新.可是,偶看照片,大棚很新.如果是5個月呢,半年呢?好,就算不糾纏大棚,還有許多別的疑點.例如:為什麽不說此墓是個高級別的王呢,那個戰戟是曹操賞給他的?石碑是盜墓賊帶進去的,或者是雨水衝刷進去的?......
依然懷疑加否定.謝謝你耐心回答偶.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在“現在的鄴鎮”往西約5公裏處是“習武鄉”(現歸磁縣),
在“現在的鄴鎮”往南約4公裏處是“習文鄉”(現歸安陽縣),
在“習文鄉”的正西3公裏左右是“西門豹祠”(現歸安陽縣),
在“西門豹祠”的正西8公裏左右就是“墓地”了(現歸安陽縣),
這些地方都是“古鄴城“的區域,現在都不在“臨漳縣”內。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關於夾心的兩點:
“安陽不是曹操墓的地方,鄴城才是”: 現在這墓地所在地是“故鄴城的範圍”1952年之後,才劃到現在的安陽縣。
過去, 安陽(相州/彰德府)管轄現在的河北磁縣、現在的河北臨漳、現在的河北魏縣。
並且,現在的這個墓地所在地是在“古鄴鎮“正西約10公裏處, 在現在的“鄴鎮,(洪武大水之後北移了約三公裏)”西偏南10度左右,可見,非常符合王勃的“西望”,再加上“現代鄴鎮”的正西是講武鄉(北朝134墓群)的所在地。所以王勃西望、西北望全是墓地就印證了。講武鄉過去也是鄴城的管轄區,現在歸磁縣(50年代劃分一刀切:京廣線西歸磁縣,東歸臨漳)

“現代大棚”: 老弟,挖掘任何大型陵墓,都要蓋一個臨時搭棚的,主要是為了防止雨季把墓衝塌了。現在的臨時搭棚比過去好一些而已。就像這個墓是石拱的,比西漢和早期的木頭壁--一開挖就腐爛、土夯的---一見大雨就塌了,要好多了一樣。

鳥憶高飛 回複 悄悄話 痛揭了那些借質疑來自我炒作的學術垃圾們的真麵目!向您致敬!請繼續努力。
鳥憶高飛 回複 悄悄話 好!
夾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楊子的評論:
偶覺得下定義是曹操墓,僅僅根據石碑還是草率,剛才偶仔細地閱讀了你的文章,覺得安陽不是曹操墓的地方,鄴城才是.曹操正月死,初二葬,曹丕回鄴城,應該是葬了後去的,才大饗鄉裏的.
另外,大家都公認卞夫人是曹操死後10年後合葬的,那麽,墓中應該有卞夫人的遺骸.怎麽沒有呢?70歲老婦人的遺骸應該有.
偶說的大棚是指當地政府建的蓋在疑是曹操墓的現代大棚,不是墓道.蓋大棚至少應該在確認曹操墓後才蓋吧,怎麽會先蓋後發布消息呢?所以偶推斷是發展當地的旅遊事業,說曹操墓有噱頭.吸引遊客而已.
還是持懷疑與否定的態度.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我也在納悶他們如何解釋那兩具女屍。因為同樣在終令遺令裏,曹公明言不可以有妻妾陪葬。
考古隊員金先生說:可能是女侍從。

關於夾心的質疑:“東漢以石材為主”已經比西漢的木頭墓好多了。
西漢、東漢帝陵葬製明顯不同。西漢帝陵一般4條墓道,東漢變為1條墓道;西漢封土堆多為覆鬥形,東漢多為圓形;西漢墓材質以木為主,東漢以石材為主;西漢墓多有大批隨葬品,到東漢末年,隨葬品變為“明器”。這個墓不管從規格、形製、隨葬品來講,達到王侯級並符合東漢晚期葬製特點。曹操開啟的薄葬之風一直延續到魏晉時期。


夾心 回複 悄悄話 曹操那麽聰明,怎會葬在這樣一個沒水準的墓地裏?何況曹丕正當政,勢力正旺.墓室壁畫,感覺也不.....怎麽說呢,算是個懷疑派吧.覺得那不是曹操墓.你看保護墓地的棚子都架好了,才宣傳,為什麽不是在剛發現時發布消息呢?所以,是旅遊,是炒作.是旅遊宣傳.
austinli 回複 悄悄話 那又怎麽解釋兩具女屍的年齡特征?卞夫人謝世時應七十餘歲矣。這一點應該是主要的質疑點。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現在什麽都有可能。安陽那一帶的古墓多了。

人家常說,在西安,隨便踢一腳,跳出來的石頭蛋可能就有2000年的價值。在安陽,隨便踢一腳,跳出來的土坷垃可能就有3000年的文化。
dq-ranger 回複 悄悄話 應該是夏侯家的。證據多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