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高考恢複30年(4):北師大校長鍾秉林談高教問題

(2007-12-01 14:04:49) 下一個


北師大校長鍾秉林談高教問題  
            11月28日在浙江人文大講堂的演講    ----- (轉貼)

    明年中國在讀博士生數量將超過美國。這意味著什麽?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中國從規模上已經全方位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大國。

  然而一個國家的教育要真正崛起不僅僅在於規模。我認為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就是“社會公眾接受高質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和我們國家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嚴重短缺”之間的矛盾。說白了,老百姓現在不僅想上大學,而且要上好大學。

  1999年以前,上大學很難,家裏隻要能有一個孩子考上大學,哪怕上的是大專,家長也就很滿意了。經過這幾年規模的急劇擴張,這種供求緊張關係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緩解,應該說上大學要比過去容易多了,但我們依然感覺壓力很大。為什麽?因為家長和子女都希望上好大學、讀好專業!這說明老百姓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預期值發生了迅速變化,一方麵是由於社會競爭激烈,大學實行收費上學,家長和學生要講教育收益率,上好專業好大學,將來容易得到好的回報;另一方麵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成才目標比較單一。

  中國的好大學、好專業目前還比較少。要解決這個矛盾,治本的辦法就是盡快拓展優質高教資源,多辦好大學、好專業。但教育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尤其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特點是需要長期積累。辦大學沒錢不行,但光靠錢也堆不出一所好大學。一所大學的優良的傳統和校風、精良的師資隊伍、良好的社會聲譽等都要靠長時間積累,辦好一所大學不是一二十年的事,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想在短期內大幅度拓展優質高教資源,任務十分艱巨。這就決定了這一主要矛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會存在。

  這一矛盾引發了一係列熱點和難點問題,如人才培養質量、教育投入與繳費上學、畢業生就業、教育公平、政府宏觀管理與高校自主辦學等。這一矛盾還波及到基礎教育領域,希望孩子上好中學、好小學,競爭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了,擇校風即由此而來。北師大的附中、附小、附屬幼兒園都是北京市最好的,每年招生承受的壓力要比大學招生的壓力大多了,因為上大學要統考,有分數線,還有陽光工程、網上錄取,而中小學、幼兒園難度就比較大。

  因此,今後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任務是什麽?我想就是質量和公平。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公平。

我們不會放棄師範特色

  問:如何看待“千校一麵”的問題?

  答:當前中國老百姓在高等教育公平方麵已經從過去追求量的公平轉化到了追求質的公平,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心已經調整為提高質量。我認為高等院校要“科學定位,各安其位”。一個學校的發展必須要有正確定位,要穩定若幹年。我們分析了相當一批學校的定位和目標以後,歸納出了一些關鍵詞,比如談到學校類型,有研究型、教學科研型、教學型,或是綜合性、多科性、單科性等;談到學校發展水平,有一流、高水平、知名、有影響、具有重要地位等;談到學校水平的適用範圍,有國際、國內、地方、行業等。選出幾個關鍵詞,再加上對學校優勢特色的描述,基本就是一個學校的定位和發展目標,北師大也沒有免俗。

  如何定位並確定發展目標是學校的自主權,關鍵是要實事求是、內涵清晰,切忌盲目攀比、趨同化。一方麵是攀高,都要成為研究型大學或綜合性大學;另一方麵是就低,都要辦成人教育脫產班甚至高自考輔導班,這兩種趨同化的傾向都應該避免。

  以北師大為例,我是學機械工程的,但我認為北師大不能建機械學科,不光是經費和隊伍的問題,還有學科發展環境和相關學科支撐條件問題。力學是機械學科發展的重要基礎,師範大學一般沒有力學學科,機械學科的發展沒有後勁。

  今年我們暫停了幾個專業的招生,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等,都是時下的熱門專業。可熱門專業不一定每個學校都辦得好。生源質量、培養過程及質量保證、畢業生就業,三個環節中有兩個不行,就應該考慮退出。

  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北師大形成了教師教育、教育科學和文理基礎科學的鮮明優勢和突出特色。特色是立校之本,沒有特色就沒有優勢,沒有優勢何來社會聲譽?所以我在很多場合講,請社會放心,也請媒體放心,北師大在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過程中,絕對不會放棄我們的優勢和特色。這些優勢特色是長期形成的,又有廣闊的市場,我們沒有理由去放棄。綜合性和有特色並不矛盾,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高考改革要從長遠看  

  問:高考製度一直為社會所詬病,您如何看待?

  答: 中國目前還不可能取消高考。高等教育是選拔性的教育,不可能人人都上大學,包括美國也是這樣。既然是選拔性教育,就要有區分度,就要有合適的考核辦法。

  但高考製度要改革,考試的形式也可以多樣化。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策略之一就是穩步改革高考招生製度。從長遠看,應該實行以考生與高校相互選擇為主、政府計劃調節為補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分配製度。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在近期,我認為應該繼續改革高考內容、科目和方式;應進一步擴大高校自主招生權,增加自主招生比例,以此來推動高考招生製度改革;同時要建立政府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分配的監管機製。

  總之,要穩中求改,穩中求進。今年的調整看起來和去年差別不大,明年的看起來和今年的差別不大,但5年後回頭去看,變化就很大了。

中學教育,別分文理科

  問:現在我們同學都不會玩了,聽不懂高雅音樂,不會寫毛筆字,也不了解曆史,你認為要怎樣加強基礎教育和人文教育?

  答: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有密切聯係,大學和中學要互動起來。現在中小學正在實施素質教育;大學也在加強通識教育,寬口徑招生,寬口徑培養,許多大學的大一新生都不分院係、專業。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如文理科分班問題等,應該深入思考研究。

  國家建設需要創新性人才,我認為學生要成為創新型人才,除了廣博的知識基礎、發達的智力能力、自由發展的個性和獻身精神之外,很重要的就是思維方式的養成。學文科的擅長於形象思維,學理工科的擅長於抽象思維,但想要創新光靠一種思維是不行的,必須要把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牛頓受到蘋果從樹上落下來的啟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首先靠的是形象思維,靠一種靈感、潛意識,然後通過縝密的抽象思維證明它。

  再舉個例子。現在許多大學在所有的一年級本科生進校後,不管是學文科還是學理科都要開出一門課程,有的學校叫做生命科學與技術導論,有的學校叫做生物學概論,這門課對於很多學生在本科4年期間,甚至在他們工作後的一段時間,不一定有直接的作用。為什麽要學?因為在當代社會,信息增長速度很快,知識更新周期縮短,我們大學培養的學生,即使讀到博士,也不可能是一次性的、終結性的培養,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重要課題。另一方麵,科學是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的,我們可以預見到本世紀在生命科學和技術領域肯定會發生影響人類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但是又不可能預測到哪年哪月在哪個學科分支會發生什麽樣的具體變革,這就需要早做準備!在校期間讓學生對生命科學和技術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前沿發展趨勢有所了解,這樣畢業之後,一旦遇到由於生命科學技術重大突破帶來變革的時候,他們就知道怎麽去應對,就不會感到束手無策,無所適從。

  
我的第一身份是教師

  問:目前有的一流大學,重研究輕教學,有的課程掛在網上,但是沒人上課,您怎麽看?

  答:剛才主持人介紹了我的很多頭銜,我最喜歡其中兩個字:教師!作為一名大學教師,首先要承擔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否則就和研究院的研究員沒有區別了。北師大的教師中75%是博士,必須要給學生上課,這也是晉升職稱的必要條件之一。現在高校中確實存在重科研、輕教學,重論文、輕教材,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這些問題的解決要靠政策導向,必須統籌考慮競爭機製,評估指標體係和方法要科學合理、符合規律。比如像教師發表論文的問題,作為教師對論文應該有要求,但我們對教師是3年一考核,不是每年都搞,因為搞研究需要積累;同時我們也對教學工作的質和量提出明確的要求。

  最近我看了《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其中一位作者是教育學教授,另一位是統計學教授。他們對中學生的理科課程學習和大學生物學人才培養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實證研究,跟蹤了一批學生,將他們的中學課程成績和大學相關課程成績進行了定量化分析,取得了很有價值的結論,這個例子說明,教學研究一樣能出高水平成果。

於丹把論語請出象牙塔

  問:怎麽看待“於丹走紅”現象?

  答:我認為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出現都有它的背景,也有它的必然性。於丹教授是我們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和傳媒學院的教授,也是我們學校的優秀教師。對待這種現象,我個人有兩點看法:

  第一,國家的發展既需要哲學和社會科學工作者潛心做研究,另一方麵也迫切需要一批研究人員做好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於丹教授在“百家講堂”上談學習論語和莊子的心得,我認為她的最大貢獻在於讓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粹走出象牙塔,用大眾化的語言介紹給平民百姓,而且重視和構建和諧社會相結合。

  第二,現在社會上對她的評價頗多,我都注意到了。一是針對她的一些觀點,一是所謂學術性問題。我覺得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的評價標準不完全相同,自然科學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而人文社科的一些觀點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學者個人的角度對一些問題發表觀點我覺得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當然她畢竟比較年輕,還需要不斷的積累和提高。至於學術性的問題,我建議到北師大聽於丹開出的有關課程。我相信如果按照她在百家講壇上那樣講課,可能早就被學生轟下講台了;反過來,如果像給研究生上課那樣去電視上講,估計也沒有什麽人聽了。

給獨立學院一點時間

  問:請您談談獨立學院在中國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這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大部分獨立學院是在水平較高的普通高校的基礎上舉辦和發展起來的,是本科層次的高校,北師大在珠海也與當地市政府聯合舉辦了一所。獨立學院的出現為中國高教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前邊已經談到,我們迫切需要拓展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而如果白手起家辦一所高校,需要從高自考助學輔導開始,經過若幹年取得大專學曆授權,再辦若幹年才可以申請本科學曆授權,非常不容易,這是符合高教和高校規律的,但卻滿足不了老百姓對高等教育的要求。獨立學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當然還有社會力量投入、學校自身發展需求等原因。現在全國有300多所獨立學院,從辦學體製、管理體製、資產構成,到專業設置、培養模式、課程設計,形態各異,問題也不少。我覺得應該給他們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試驗探索,讓社會給予評價和檢驗。關鍵是要規範管理,保證質量。

  

北師大校長談高教:從上大學到上好大學(圖)



------------

附:  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於造就創新型的教師
            -----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鍾秉林11月9日在柳州“著名大學中學校長峰會”的演講 

    創新型人才培養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素質的教育。教師從事的是創造性的工作。教師富有創新精神,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廣大教師要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在發掘興趣和潛能的基礎上全麵發展,努力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    

    造就創新型教師是當前教師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務。創新型教師是創新型人才的一種特殊類型,在整個國家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係中,創新型教師的培養具有前瞻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的意義。一方麵,創新型教師和其他專業的創新型人才一樣,需要具備創造性的思維品質、人格特征、價值取向和價值理想,是以創新精神來從事教育實踐工作的人。另一方麵,創新型教師又是培養其他類型創新型人才的專業工作者,需要認識和掌握創新型人才成長的規律,明了和應對創新型人才成長過程中所碰到的各種困難、阻礙和挑戰,科學而有序地選擇提高青少年創造性素質的模式與方法。     

    為了培養創新型教師,首先,各級各類教師教育——從師範大學到教師進修院校,從教師教育的正規培訓機構到中小學校的校本教師培訓——都應該將培養和造就創新型教師、提高教師的創造性素質作為工作的核心目標加以確立,作為教師素質中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加以追求。其次,在教師教育——既包括職前教育也包括在職繼續教育——課程設置上,要加大通識課程的比重,幫助未來教師和在職教師打下寬厚的知識基礎,促進他們對不同知識領域之間聯係的把握和理解。再次,應創新教師教育的模式,在強化理論基礎的同時,重視案例教學和研究性學習,加大專業實習的力度,促進未來教師和在職教師的反思意識、研究意識和實踐意識的增強。    

----
後記:鍾秉林還真有點教育家的味道,不愧為北師大的。到處演講,又有點像當年的鄧旭初和溫元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