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9)
2007 (150)
2008 (104)
2009 (87)
2011 (165)
2013 (141)
2014 (167)
有人說,教育製度的創新是高考改革的關鍵。聽起來很老生常談。其實,麵對每年五百萬人的畢業,怎麽談恐怕都無濟於事。廣化高校考試製度,加大分學科考試,在全國統一高考的基礎上,引進“不同學業的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的評價”,把單一的書麵考試向多方麵評價轉變,逐步建立不同專業行業的、細化的考生評價方式,以培養和應付不同行業的需求。
高考是保證社會公平的一種方式 這點不容否認。但全國大一統的高考,也存在四大問題
高等教育考試製度建立於1952年。1977年恢複高考,至今30周年。恢複高考不是簡單地恢複了一個考試的製度,而是社會公平和社會公正的重建,是公平公正原則的重要製度設計和社會實踐。“高考”在一定意義上是社會公平公正的象征。
任何一種製度,都有弊病存在。30年來中國的高考一直在變化,始終沒停止過。如陽光工程、網上錄取、保送規模膨脹和後來的壓縮、公榜保送名單、取消考生的年齡與婚姻限製、分批分層次分不同地區推進“3+X”方案等等,都是對更公平更公正進一步推進與進一步保障。教育部的調查是,95.7%的受訪者對現行高考製度表示肯定。
92%的受訪者希望高考製度要進行相應的改變和完善。反映出目前高考的主要問題:
1。 高考給考生和家長帶來太大的精神壓力。
高考是讓考生更多地去獲取知識,也為考生改變命運提供了一種相對平等的機會。然而,就像曆史上的趕考一樣,已經發展到一切以考試為上,給考生和家長造成了非常大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調查顯示,58.6%的考生在高考之前曾因緊張或焦慮而失眠,70.8%的考生家長在孩子高考時感到萬分焦慮。
2。高考對個人整體素質教育的負麵影響。
本來高考隻是一個測試。現在成了對一個人的“一次性”“全麵評價”。造成個人全麵素質教育的普遍偏執。高考對基礎教育的文化素質及對考生掌握知識和能力的評價應當算是一個較為公允的方式。但現在走向了極端,高考成為教育的“指揮棒”,全部教育教學活動皆以高考為中心,教與學的內容完全放在必考科目上,考試代替了真正的全麵評價,高考成為評價教育結果的唯一尺度。
目前高考“大一統”,有好有壞。其弊端主要表現為:1)考試標準單一,長期實行“千校一卷”,百萬人一張考卷,既考研究型大學的精英,又考高技能職業的受教育者。讓層次和類型各異的高校根本無法根據自己的定位和需要選拔人員,學校不能招生自主,更不能因才視考;2)錄取標準單一,高考分數成為錄取的唯一標準,不看學生平時的學業測試,更不論品行修養和綜合素質,其他諸如對社會適應能力更不在考慮之列。
4。現在的高考不僅為高校選拔人才,還對教育、文化、政治和經濟等方麵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他不僅選拔了大學的受教育者,而且受的教育左右了未來的求職就業、職稱晉升、幹部選拔、福利待遇、職業資格,乃至國計民生,可以說成了“舉國大考”----舉國上下左右一切都基於這一大考----“舉國一大考”。
很明顯,多種考試命題的選擇性迫在眉睫,更貼近實際的“考試+ 綜合素質評價”的錄取方式已經浮出水麵。類似戲劇學院、電影學院的招生方式,大學的也該有自己的麵視和學科選擇方式。
1)命題內容,應當讓考試內容進一步貼近學科的要求、社會的需要 和考生的選擇。不僅考考生掌握知識的能力,也要注重考生運用知識來分析問題和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能力,為各種人的選拔,提供全麵發揮的可能,和積極導向的作用。
2)錄取方式,將“統一的高考成績”做個百分比,加上平時的“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使得文化知識、能力水平、成長過程、綜合素質等幾方麵共同構成高校錄取的依據。不同的專業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考試,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鑒人才”。
在進一步完善普通高校自主招生製度的同時,必須建立高校自我約束、社會有效監控的機製,不要又出現九十年代亂發博士文憑的那類走學校後門的不正之風。
部分省市已將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校錄取依據
目前,江蘇、廣東、山東已將高中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校錄取一項依據。
2008年江蘇的高考模式為“3+2”----3就是(語文,數學,英語)三科聯考,2就是(平時學業水平測試,社會綜合素質評價)。綜合素質評價就是為每個學生建立的“成長記錄袋”,其中包括學生在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6個方麵的表現。“成長記錄袋”進入一個人的檔案。
學校在組織實施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采取學生自評、同伴互評、任課教師評價、班主任評價、學校評價等方式。學校在學期末和畢業前,以書麵形式將評價表通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評價得A等的學生要在校內公示15日以上。高中校長要在“綜合素質評價表”上簽字。對於在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存在非誠信現象的學校,將向社會公示。其中,提供虛假材料或不按照規定程序操作的,將追究有關當事人和所在學校校長的責任。
2006年起,武漢的中考也實行了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中錄取的參考依據。其評價的方麵包括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評價由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等組成,打破班主任評價“一言堂”,變單向評價為多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