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佛爺在世,凡是龍鳳合流的地方,就一定要鳳在上龍在下。曾幾何時,李翰祥導演的電影一再說明她顛覆了傳統的規矩違背了社會的常理,讓我們從小就有了這種感覺:怎麽能讓龍在下呢。進而,它也誤導了現在的多數人,隻要一說起慈禧,想到的就是女人的霸道和女人的短見。
鳳真的不該在上嗎?很多人問過,也有多少人試著或想過回答。隻是誰也沒見過龍鳳,誰上誰下也就成了實實在在的天下第一無頭案。倒是稱作龍子的男人一定要強過被稱為鳳女的女人,則是這個大社會裏長期的共識和普遍的偏見。
前兩天,加拿大統計局發表了一個統計結果:男不如女!調查了一萬八千個移民,跟蹤了10年(1996年到2005年),發現這個大秘密:移民的第二代,女在上,男在下!
在第一代新移民中,女人的就業率不如男性,女人的失業率也高於男性。這一切大概都是那傳統社會裏重男輕女的社會現象打在自個身上的烙印,都帶國外來了。但一到了第二代,那烙印就消失了,女人的就業率反而高於男性,女人的失業率也低於男性。更重要的是,男人的平均收入比女性的平均收入還低。-----鳳在上成為普遍的真實,男子漢大丈夫不敵頭發長的女流成為社會普遍現象。你不服,行嗎?
-----父母同為少數族裔(母語非英語/法語)的第二代,女性受教育的年數為14.6年,男性受教育的年數13.8年。我想那可不是父母重女輕男不供兒子讀書,大概多是男孩子調皮不喜歡讀書罷了。
-----父母同為少數族裔(母語非英語/法語)的第二代,女性的薪酬平均數為$15.92/hr, 男性的薪酬平均數為$14.12/hr,相差10個百分點。可見,這可不是哪一個老板的好色和歧視,而是整個國家的女性現象。
-----父母同為少數族裔(母語非英語/法語)的第二代,如果女性和男性有相同的學曆,男性比女性早婚早育。這在傳統的社會裏是件不可想象的事。
-----父母同為少數族裔(母語非英語/法語)的第二代,女性多在大城市工作,男性則不然。這可能是女性平均工資高的原因吧。在傳統的社會裏,多是女人在鄉下,在家裏,男人到城裏打工幹活。這可能就是發達社會和不發達社會的區別吧。這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發達國家的城市家庭多於偏僻的鄉村家庭。
-----父母同為少數族裔(母語非英語/法語)的第二代,受的教育比那些其父母之一的母語為英語/法語的第二代為高。父母之一的母語為英語/法語的第二代,收入卻高於父母同為少數族裔(母語非英語/法語)的第二代。這真的讓人感歎:學得好不如有個名正言順的好爸爸。
-----父母同為少數族裔(母語非英語/法語)的第二代,其平均受教育的程度比自己的父輩為高。那個“一代不如一代”的理論,一到了西方,也不靈顯了。
-----父母同為少數族裔(母語非英語/法語)的第二代,其收入遠低於那些其父母之一為當地土生的。就是說,從同齡來看,移民的第二代不如移民的第三代的收入高。不僅說明薑還是老的辣,而且告訴你,人家的地方就是人家的地方。
統計還說,同為少數族裔(母語非英語/法語)的第一代移民,在融入社會是麵臨著種種挑戰。第二代比第一代為好,---因為第二代沒有語言的障礙;第二代的學曆獲得社會的認可。
還有一點,第二代活得一般比第三代好。說是他們還沒有被完全同化掉,還保留著傳統社會美好的道德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仍然保持父母的那種努力和進取的精神,對改善自己的生活還滿懷目標;對人對事還有承諾;對自己能受到好的教育還有強烈的願望。可是到了第三代,這些東西都少了。
可惜的是,到底第三代的女性表現比男性好還是壞,統計中就沒有提及。隻是強調第二代的女性大多方麵都優於男性。
這清楚地告訴準移民,即使你那地方有一胎化,你也不要輕視女嬰。不要說你將來移民到了這人生地不熟的新地方,你女兒的表現比你兒子的表現優越,能給你臉上貼更多的金,若果就是留在你那原居住地,女孩的成就也越來越讓世人另眼相看。君不見,今年中國高考,30個省區的66名狀元,女生占了46人。從1999年~2006年,高考狀元560人,女性占了一大半。自2001年起,重慶市7年高考狀元16人,13個是女生。更加邪火的是北京城,從2005年起至今三年間,所有的文理科高考狀元一律是女生。
誰說巾幗讓須眉,誰說女子不如男。隨著社會的進步,風流能耐的女人會越來越多。鳳在上,龍在下,將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你個大男人,要是在家裏受點老婆的氣,或在公司裏受點女上司的氣,這年頭,你就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