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高考恢複三十年(2): 高教的規模、質量與錯位

(2007-10-20 14:54:08) 下一個
  
三十年前的10月22日中午,高音喇叭轉播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聯播。第一條新聞就是,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決定,從今年起,廢除推薦製度,恢複文化考試,擇優錄取。從此,多少人的人生軌跡隨著這條電波就此發生了變化。
 
三十年過去了。今天,不知怎的一片盲然,心裏竟是空蕩蕩的。想寫點什麽,但無從寫起,......

翻開中國教育部的網頁,關於“三十年”這一點,什麽也沒說。倒是歌頌現在的中國高等教育規模,已經遠遠地超過了俄羅斯印度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過三十年的變遷,先是恢複高考,再是強調精英教育,然後是高等教育大擴招下的大眾化階段。說是三十年走完了其他國家五十年才走完了的路。
 
1。 精英教育
  
雖然,在恢複高考的初期,和各行各業一樣,全國舉步為艱,但成績斐然,不時地被世人稱頌。三十年,中國高等教育對中國的人才培養有目共睹。不僅造就了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人才積累,而且對世界各地各業的人才輸出也是前所未有,他國少見。

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精英教育顯得非常可貴。能成為精英的教育者難覓,能成為精英的人難得。雖然還有一部分不適時宜的人在堅守著傳統教育的地盤,在之乎者也中品嚐著五千年文化的芳香,在瓶瓶罐罐中洗刷著新科研新技術的未來,但可見的不遠的將來,那些個精英教育式的科係和研究室,可能很快就會成為中國難得的古董和少見的珍品,隻有在回憶錄裏(中國還沒有教育博物館和科研博物館)可以尋見。
 
原因是,強調精英早被譏為老掉牙和不合時宜。中國的精英教育模式正在被不斷地削弱。除了幾家老牌大學還保留著一些傳統的、精英式的、“賠錢”的專業;“忘我”的實驗室、研究所早已不多見;殘留的“精英”式教授和講師,也正在被社會化的金錢浪潮所淹沒。就連那幾所老牌“名校”也被金錢世風刮得七扭八歪,慢顫地走向世俗化。

如今這世道,一切都以錢的多少、房子的大小、車的型號來計算一個人的價值,大學別無例外地用營收(美其名曰:創收)的多少來品價一個大學的優劣。不知是教育的腐敗,還是世風使然,反正一切都圍著以錢為鋼這個鐵律運行。

2。 大眾化教育

有人說國際上有一個定量,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標誌就是高考入學率達到15%以上。單從數量上講,中國早在2002年就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今年,全國的毛入學率已達22%,高校的在校生已有2500萬,每年畢業生都超過400萬(2007年是413萬,勞動部說,明年會達到495萬)。可以說,“教育”已經成了中國規模最大的“產業部”。
  
現在,教育理念,教育結構,教育體係,乃至教育的價值,正向大眾化大踏步地邁進。培養灰領的時代已經來臨並在全麵地實踐。其規模之廣度、涉及之深度、發展之速度,可以說在人類史上、在現今的社會裏,都是開天辟地的。

大學的腐敗和世俗,就像幹部的貪汙和二奶問題一樣,已經全麵社會化。大學不再是一片淨土。問題涉及的官渡和深度已不再是一個調整或高教改革可以一言概之的。那就像一場全國範圍內的大暴雨,洪澤遍地,已不是那個所謂的教育家或那所所謂的名牌大學可以抵擋著住的摧枯拉朽般的洪流。

3。 通才教育

在大眾化教育的時代,通才的培養成為主流。它強調人才的才藝結構要與社會人才的需求結構接軌。

通才教育,本來是不可厚非的。早在恢複高考初期,培養通才、跨係教育就已經是教改的重點。由此,中國才產生了學分製和選修課。因而培養了一批知識麵廣、思路開闊的一代精英。

然而,當教育矯枉過正,到了全國一麵倒的時候,就讓人不可思議不可接受了。就像一切"要與國際接軌"一樣,全國大學千篇一律地擴建,大、全、廣成了如今教育的時髦,成了辨別好壞和稱道的唯一標準。

專才被忽落了。中央音樂學院培養不出李雲迪,清華沒了水利專家反而管理學院成了香餑餑,同濟一下子上了一堆經濟係還找來了一個冒牌院長,北大沒了王力也造不出華羅庚,上海交大磨人家的芯片貼自己的牌子叫創新,....好大喜功、浮躁、作假到這份上,你說還有什麽是真的是實在的?沒了專家,人人都成了萬金油。科學攻堅成了上世紀的典故。

4。 大學結構的嚴重錯位
 
為了擴大招生,那些精英教育時代的重點院校,在大擴招中承擔了擴大規模的重任,從而使這些重點院校快速地膨脹,膨脹到無所不有,無所不能。伴隨著快速地膨脹,也快速地釋放著自已的能量。不是說你原來工程好,你建了理科也就好。本來優質的係科被淡化了,資源被分薄了,導致了原有的教育質量全麵下降。

現在,沒人再敢提再敢推崇精英教育了。就連老牌大學,也沒人強調十年樹人、培養一流人才的理想和觀念了。大學成了工廠,每年比誰的營收多,看誰生產的博士帽多。沒人再過問學問,尤其那些艱深的學問。在學位的帽子下,學問變得蒼白無力。君不見,有個好學位比有個好學問不知要值多少錢多少權。就連那些個明確定位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明星學校,也在滿天滿地的大量做著商業味極濃的廣告,極力增加那些功利的、職業化的、本來屬於中專大專級別的技能教育,極大地削弱著非功利的、非職業化的、需要時日培養但極具更好就業前途、奇貨難得的精深專業教育。

講白了,天天喊著要做世界一流大學,可不務正業專找容易的作,去搶本來屬於中專大專的飯碗。反過來,中專大專不好好培養一流實幹的、精益求精的技工(像日本人韓國人那樣的熟練技工,像台灣那樣的模型工),而是去攀比什麽學士碩士,結果培養了一大堆不倫不類的所謂人才。這就是為什麽大學畢業就是失業的由來。勞動部說,去年的413萬畢業生,就業率約72.6%,就是說有115萬沒有找到工作---四個裏麵就有一個。這個學年馬上又有495萬畢業生,哪又有多少人畢業就失業呢?
  
還有,北大在賣方正,清華在賣同方,樂此不彼。別的大學也有樣學樣,你賣光華MBA,他賣長江eMBA,....大學成了組裝工廠,也成了學位帽子複製工廠。

整個國家的教育結構嚴重失序。其他行業有國企,私企,中外合資,家庭企業,開創了不同層次的經濟結構,並向全球開放。但在高等教育體係中,唯公立高校是尊,私立的、民辦的、成人高校、職業高校、自考等等,都成了另類。教育部不給他們錢,社會排斥和歧視他們,造成了全社會資源的浪費和人才的浪費。
 
相對於恢複高考初期來說,現在的教育方針和用人方針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在一些研究生招收簡章裏,明確表示不考慮自考學生;在政府機關招聘人員時,也明白地列出不招收這些非公立高等教育教出來的學生。這樣的國家現象和政府行為,不是明著否定大眾教育的下端產品嗎?不是明著告訴高中畢業生,你們所有人都隻能報考公立高校,不要考慮工業中辦公室裏大比例實用的中專大專生嗎?這種歪風,明顯地造成了高校的大規模擴招,造成名校的負擔,也造成了合格技工人才的缺乏。因此,中國出現了個怪現象:雖然現在大學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招收的數量越來越大,但合格的人才好像越來越少。
 
5。 高等教育資源的嚴重倒置
 
過去幾年快速發展的大眾化教育,使國家人才儲備發生了極大變化。由於人才培養結構的不合理和資源分配的不合理,使得高教體係嚴重錯位,資源分配嚴重倒置。

國家為了優化高教,為了節約資源,教育部完全壟斷了教育資源的分配。雖然國家對高教投入極大,卻很少看到二流三流的大學有什麽大進步。還使得教育界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
---名牌大學老師的實得工資不如一般大學老師的實得工資;
---名牌大學的試驗室校舍投入還不如一般大學;
---讀一流大學(北大、清華)所付的學費和開支,還不到讀三流四流大學學費的一半。

這現象顯然違背了大眾化教育的初終和精英教育發展的規律。本來,清華北大是不需要國家大量補貼的,學費再貴也照樣可以滿員招生,是不愁經費的,要高名譽付高學費本來就是天經地義。

然而,教育部卻把大量金錢放到了北大清華,放到了華工這些本來就會“創收”的學校,反而本當扶植的二線三線教育,卻沒有充足的教育經費,他們隻好收起高學費。這樣,不符合教育法規的高教育收費就出現了,問題之嚴重,已經出現了孩子考上大學老子上吊自殺的怪現象----這是恢複高考初期,想都不用想的問題。由於教育部在分配經費上嚴重倒置,才導致了如今全國教育體係的嚴重錯位,也就導致了大批的畢業生嚴重失業的根本原因之一。

很明顯,這種倒序現象還在繼續。不論你是精英化教育還是大眾化教育,在這種結構失序下,造成高教資源的極大浪費,造成人才的極大浪費,造成全麵就業的嚴重困境。
  
6。 對高等教育的思考
  
  ------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規模大,產出大,管理複雜。現有的教育部體製,管人、管錢、管晉升的大一統結構,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尤其嚴重的是,很多方麵缺少監督:把教育經費投股市,把教育經費投房產,把教育經費做旅費招待費海外頭銜費的現象,比比皆是。

------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除了那幾所明星學校之外,實際上受教育者分攤教育成本的比數極高。你去看看,占全國在校人數30%的一流大學,占著全國高教資源的一半。占全國在校人數65%的二流三流高校,獲得的教育資源不到全國高教資源的三分之一。這些二三流學校的學生自己掏腰包分攤教育成本高達40%,比西方國家的20%,和中國名校的10%,相差也實在太大了。
 
教育部的資源分配偏執,一流大學的不合理收費,二流三流大學的盲目擴建,都逼得這些學校的學生必須支出高額學費,才能維持學校的開支,維持那些高層的揮霍,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眼下“上學貴”這個問題的形成和蔓延,成為如今社會大眾非常關心的四大問題之一(就業難,上學貴,看病難,買房貴)。

“上大學致貧”成了一些農村和貧困地區的怪現象。恢複高考初期“送子上學”的歡樂不在,反倒成了多少家庭的愁魘。為什麽推廣大眾教育,反而走向了反麵,不是值得“和諧”的人們要深刻思考和反省的嘛。
  
-----既然高等教育大眾化是發展趨勢,是社會發展的不歸路,那麽教育部就該按照社會市場需求的多層次結構,建立不同層次的大眾化教育體係,要清晰地確定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定位。
 
1)某些高校還當堅持精英教育。這些學校不要多,也不要大;科學需要它,社會需要它。
2)既然要推廣大眾教育,那就要均衡發展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給當受教育者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選擇機會;
3)教育部應當從社會的實際承受力出發,建立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製度---比如像加拿大的按就讀人數分配資源,讓這些受教育者得到公平的教育經費資源。
 
當然,你要進入頂尖學府,要享受額外的國家資源,你就要付出額外的代價。當然對於一些條件貧困的極優生,學校和國家當給學校一定的補貼,就像補貼那些長江學者一樣,而不是給他們的生活造成負擔。
  
-----教育已經產業化,這行產業的資源是整個社會的,不是那個地區那個部委的。原則上,整個社會對它都有批評監督的義務和權利。其實,現在這個產業不僅嚴重地超支了,而且家家以賣地(賣市中心的地換偏遠的地)、賣房產(主要是賣給員工及其子女)、賣學位來維持生存和發展,就像一家家隻知追求產品數量,不管產品質量的工廠,這已經成了中國高教人人皆知的公開事實。大街上小打小鬧販的是“真的假文憑”,他們披著合理的外衣光天化日之下公開賣的是“假的真文憑”。研究院和政府機關,你為什麽隻要“假的真文憑”,而不要“真的假文憑”者,哪又有什麽兩樣呢?!

恢複高考時期,全國人民形成了共識:教育是立國的根本,科技是經濟的先行,國防是國家的堡壘,發展是富強的硬道理。如今一切照舊,隻有“教育是立國的根本”被變得麵目全非。孰是孰非,孰好孰壞,社會是檢驗的唯一標準。就像文革的過錯一樣,任何的過錯都跑不了,都要由自己或下一代來承受。曆史會寫下鐵的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Outlier 回複 悄悄話 教育界中的弊病隻不過是中國大社會中各種問題的一個縮影。人心的浮躁,領導者的短見,好大喜功,和追求最近期的表麵上的效益,都充斥著教育部門。現在大學裏真正的學者越來越少了,因為這些不是這個社會所需要和推崇的。踏踏實實做學問不如滿嘴胡說八道的人熱門。真正知道教育應該如何搞的人,那些會有耐心著眼長遠利益的學者和領導,反而在現今的中國做不到領導位置。要我說,近期是無法期望很像樣的改變。國內絕大部分財富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裏(還沒有斂夠),造成有這麽多窮人,有點錢的享受得還沒有緩過勁兒來,我們隻能假以時日了吧。
金色的麥田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

現在中國的教育體製。。。唉!
songwaimai 回複 悄悄話 好文,有深度有廣度!!!1

強烈推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