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中國製造”
(2007-07-15 11:50:45)
下一個
“中國製造"真的出了問題?到處在沸沸揚揚的,尤其港台和海外的中文媒體人極盡能事,大肆宣傳報道。“中國製造”是個國家商標,是世界流通中的一個標識。其好與壞,自由大夥評說,沒人可以不讓人家說。然而自由世界中媒體的渲染,有時候無中生有,有時候以點蓋全,多數時間是標準不一。輿論對市場的影響真不可低估。
樹大招風嗎。“中國製造”牌子大了,極為流通了,被人家品頭論足的機會多了。好與壞,本來就像五穀雜糧各有所愛。你北方人饅頭做得再好,人家南方人就不覺得那能上台麵。然而自個不愛自個做的產品,那可是世界上少有的現象。
----當SONY生產出平麵CRT,當三菱生產出單槍彩色顯像管,每個日本人,尤其是海外的日本人都以賣"國貨”為榮,很少看到海外的日本人賣“他”國生產的東西。
----當三星、LG生產出LCD、硬碟機、光碟機、內存,很少看到哪個海外韓國人會買“Made in Japan"和"Made in China"的東西。
----反觀我們國人,一切以賣外國貨為自我身份的象征。在海外買“中國製造”似乎挺丟“臉“的。
這說明了什麽?
一是我們的民族心理不正常,崇洋媚外還在自己的小心窩裏根深蒂固。這大該不是我們這代人可以抹去的。
二是我們的國貨確實還沒有到世界級的“優質”水平。不說技術是否先進,我們的“工藝”確實還沒有到那種“精益求精”的地步。
三是我們還沒有瑞士手表軍刀那樣的信譽品牌,還沒有德國奔馳寶馬奧的那樣的馳名商標,還沒有日本轎車、三菱重工、SONY電器、三星電子那樣馳騁全球市場的實力。
四是我們海外華人自我消費民族大型產品的能力還極低。當那些奔馳寶馬的營銷員全以華裔麵孔出現的時候,一代代華人也加入了支撐那些固有國際品牌的行列,誰還會刻意去扶植一個新興的民族品牌。
你說,“中國製造”真的有那麽差?
中國每年出口的貨物達上萬“種類”,其實也就那幾種之中的幾個品牌出了問題,醃蛋,漂白粉絲,牙膏,狗糧,真的沒那麽邪火。當然麵對產品質量,尤其食品藥物的質量,那是人命關天的。不僅要嚴格檢查,嚴格控製,而且應當發現一家造假就關掉一家;對於那些有意摻假的不法商人,那和殺人犯無二致,當以痛擊嚴辦;對於牙膏那樣的成份問題,則是技術過失。錯了,就要改;改了,就好了。
奔馳夠牌子了吧?它的第一款SUV,ML300和ML350,有幾部沒問題?寶馬的高檔車750,又有幾輛不用返修?SONY的電池又有幾款敢保障?這些馳名的品牌況且如此,也沒見那家華裔媒體反複地報道過。尤其咱華人消費者,開個有問題的奔馳ML或有問題的寶馬750,還真當個寶,為了麵子,為了虛榮,又向誰抱怨過“我的奔馳有問題”“我的寶馬老返修”。你說說,中國牙膏上百種,一個出了問題,就都有問題?怎不見你對奔馳寶馬大驚小怪?買東西要小心是沒錯,但不要一看中國製造就神經質。(一個在寶馬奔馳工作過十幾年的高級經理跟我說:“你是明白的,越是高檔的,越是名牌的,問題就越多。有了這個認識,就不會期望太高,出了問題,也就不會太失落”。這段話讓我受用了十多年。)
當然,中國產業從無到有,相比德國日本的生產和工藝,我們還是剛剛起步。我們的“精度”確實還差得遠。無論我們如何辯解說詞,我們的產品還定義在“溫飽“階段。不論從個人、公司和政府,對生產和出口還在重視“量”高過追求“質”。低層次的產業結構所產生的低級產品不僅充斥中國,而且逐步地湧向了世界。
一個前輩跟我說,看一個工廠的產品質量,隻要看它生產前線上的員工的態度是否認真就夠了。是啊,當一個人還在為溫飽撈一碗餐的時候,為應付而了事,他怎麽可能把自個手頭上的活幹到最好呢?這個好,是嚴格的好,不是敷衍了事。如果每個畫圖員能把每條線畫對,每個數據員能把每項數據核實清,每個工人能把每個螺絲釘擰好,每個包裝員能把每個標簽貼正,每個人都能認真地"盡職盡責”“盡善盡美”,到了那時候,我們的產品真的就是國際高質量品牌了。
現在,這一代人還太浮誇,還不能靜下心來盡心盡力做一件哪怕是小小的極為認真的事,律己還沒得到律人的程度,因此,“中國製造”的包裝內還不可能有世界級別的品牌產品。然而,從華人媒體的批評,也算是一個改進的良機,至少已經明白地告訴世人,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質量”的重要。在大浪淘沙的市場規律下,精品匯流,糟粕沉去。不斷進步中的中國,在這種一片批評聲中,極有希望一下子將出口的“中國製造”加以發展、控製和提升。 就像我們這些“中國製造”的人一樣,“中國製造”的產品一定會遍布全球,即使不是最頂級的品牌,可也是不錯的料/東西。這種趨勢,恐怕誰想擋也擋不住。
老板娘就是厲害,一言中第。
中國把國有企業的49%“送給了”老外,搞所謂的中外合資
就是這回事,人家幫他打國際市場,自個在那瞎折騰,
我在“出口退稅”的文章中已經一再呼籲這些不合理。
但咱中國的老板明白了這一點,中國品牌就國際級了。
聯想在全球折騰了10多年,花了5到十億的學費,算是明白了什麽叫品牌,楊遠慶盡管背折騰了個半死,但也終歸走出了一片天地。
海爾,TCL的李東升,長虹,都還有太遠的路要走,
咱自己的企業很少獨立開拓國際市場,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在某種意義說是眼光短淺,把產品賣出去就實現目標了,管他什麽長遠利益,各公司的出口部門關心的是銷售額和短平快效果,有誰願意為下一任鋪路呢?
“中國製造”要提升,那得從提升我們自身開始.
每個人自己都能認真地"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再
“盡善盡美”。 各家各戶,各行各業用誠信可靠相互
合作支持來做“中國製造”的鋪墊。 有這樣的信心嗎?
必須得有,不然,就沒法越來越好.
不是俺崇洋媚外,是俺對中國製造缺乏信心(做東西的人的素質)...
相信“中國製造”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