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流文化
今年學校寄來的節日卡是這樣寫的:“Whishing Everyone a Safe & Happy Festive Season "(希望每位同學/老師有個平安愉快的假日”,那是既沒有"Merry Christmas "也沒有“Happy New Year "。
你一定不能相信,連白人的學校也搞政治正確,也不用基督徒的問候語。我們那些瞎掰的文人不是說到處“耶誕”“聖誕“嗎?你說的是那流學校哪?請你注意,咱作為學校家長會成員,這學校隻有一個華人老師,還是做後勤的,其餘教職員工,清一色白人,那可是咱們一些假洋鬼子說的真真的主流社會!
因為放假沒事幹,我特意查了今天各大商場的廣告:幾乎清一色以“HAPPY HOLIDAY !(假日快樂)"作為FLYER的頭版頭條。咱早說過,大商場搞政治正確是為了生意,要考慮各種信仰的消費者到來。那像我們北京上海的商場,反而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一味我行我素:“Merry Christmas"。還美其名曰是時尚,是主流,主流個P,誰告訴你的?別道聽途說,人雲也雲好不好?那些文人還振振有辭呢?!
今天我去賣中文報紙,特意留意了一下三份最大的英文主流報紙,同樣清一色以“HAPPY HOLIDAY!"作為頭版頭條。隻有那個“今天”免費派送到家裏的“小”報:《B.C.省報》,頭條是“Merry Christmas !”
今天三份最大的華人報紙,兩份是殖民地香港人把持的中文報紙,頭條清一色“聖誕”為題目:《星島》是“聖誕快樂!” 《明報》是“聖誕大拍賣”。
-----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麽中國用“聖誕快樂”而不是“耶誕快樂”或“節日快樂”,那完全是殖民地香港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向中國大陸大肆輸入殖民文化的結果。再加上我們那些文人不把關,竟讓這些“宗教味”極重的詞進入公眾的學校和公眾的商場(Public的地方是要考慮各種人群的,包括弱勢群體,殘廢人,不同信仰等,例如,Public的地方必須有殘廢人通行門、電梯、和通行道,否則市府是不會發執照的)。
(二)殖民文化
據說今天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各大商場,到處是耶誕樹,到處是“Merry Christmas",海歸的朋友說比北美還耶誕。主要是大學的學生,城市的小市民,商場跟風。不過,重慶、成都、武漢明令商場不得通宵營業。想必北京上海也一樣。想想看,我不是Christian,那你的廣告給我是什麽意思?!
一些跟風族,為耶誕著迷,穿耶誕衣,帶耶誕帽,頂寒風冒白雪,留下類似耶誕老人的倩照。這些人為西方為先進,隻要是美利堅,英格蘭,富士山,法蘭西,意大利,他就沉醉,就呐喊,就著迷,就認同,就一概不假思索的接軌,你接什麽鬼呀?你這種泱泱大國風範,自由民主、人性開放,不加思索地照單全收,誰開得單你也不管,我敢保你連布什都驚訝---自歎不如!
遺憾的是:我還沒有聽說過歐美國家中,那個大型商場過中國節日!即使在溫哥華這樣華人極其集中的城市(國人的比例超過1/4),在中國文化最熱鬧的春節,除了華人大商場以外,沒有哪一家主流大型商場會全麵搞成“春節愉快,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每年華人還得“被逼”到停車場或PNE去臨時搭個擺攤的地方。難道這是洋人愚昧落後,難道這是洋人食古不化(加拿大人那來的古呀),難道中國春節沒有商機(這裏的華人消費力可是世界一流的呀)?
仔細想一想,原因有多方麵。一個方麵是國人喜歡跟風,羊群心裏、攀比心理之嚴重,港風盛行,西風東漸,我不如人的思想嚴重作崇;二是中國的文化影響力不夠,連個端午節也被世界文化組織認定是韓國的(認定,一是要申報;二是要能說服人,三要沒人異議),皮人戲竟成了印尼的。再就是,這一代文化人老覺得,咱那些節全不是節,太土上不了大雅堂,沒有人對她進行文化包裝;咱們那些文化人怎麽說的,“基督是全世界的”。難道這耶誕生來就是全世界的?如果你稍微提出點異議,人家就罵你土包子,不開竅,沒與世界接軌。連中文係的老師也要考英語才能晉級,你說這不是明顯要古文學的命嗎?大學的素質如是,你還能要求國民素質如何?那些輿論傳媒良莠不分、編輯水平低下、投機奸商造假惡炒,商場推波助瀾,.......
你還會發現,凡是在香港流行的西方節日,日前在大陸就流行;凡是在香港不流行的西方節日,日前在大陸也不流行。香港流行耶誕(稱為“聖誕”),情人節,大陸也流行,並且用的名字也一樣;香港不流行鬼節、感恩節,大陸也不流行。這難道不正說明了香港殖民文化在大陸的肆虐根深蒂,大陸仍在刮東南風。
我老在想,西方的情人節把我們的喜鵲情人節取代了,冬至被耶誕涵蓋了,“土”的書法/國畫/戲曲/民族音樂都被天安門廣場邊的那個鴨蛋歌劇廳給罩住了?諸多中華民族的藝術、文藝、文化、節日、服飾甚至連文字都可能被我們漸漸地丟棄了;那些所謂的前衛、時尚、新潮的人,成了我們的精英,他們粉墨登場,崇洋迷外,數典忘祖,還把自己打扮成中西文化的學者,告誡我們什麽才是最普世的文化。真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假洋鬼子,買辦文人,殖民小醜,.....按照他們的指引,我們還沒有崛起成為“大國"的時候,我們的節日早就被殖民和同化掉了。
你說說,我們花幾塊錢,大吃一頓也就算了,滿報紙頭條為人家的文化作嫁衣裳,真他NND民族文化敗類----一點沒錯,滿腦子的殖民思想,殖民的飯吃多了,拉出來的SHI都是殖民的。難道他要我們當著子孫的麵,大肆張揚洋人的宗教節日,互相祝福人家拜的“聖”,吃著麥當勞肯德基,喝著可口可樂,看著牛仔大片,讓下一代露著肚雞眼,滿山斷背,開著日本二手車,胸懷著白土白煙,一邊YouTube,一邊歌頌耶誕,那就是文明了?我們就可以達到“大國崛起”了?!
(三)誰是老土
我相信大家都認同:越是自己的,才越是大家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全世界的。你說,一個疏離了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習俗,而一味癡迷於異族文化的民族會成為全人類的大國?一個沒有了本民族文化根基的民族真的有希望?真的會贏得人家的尊重?
如此以往,終究會有那麽一天,等我們想念老祖宗的老土玩意兒的時候,我們在自己的祖國找不到了,我們要到我們祖國的鄰國那裏才能看到,....我們還要抵製什麽日貨韓貨,你要看到原來屬於你的東西,買你的門票,向韓日繳稅吧!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世界上有多少優秀的民族、優秀的文化被強勢的文化所殖民,所蕩滌,所同化,而所留下的隻是些什麽?想想始皇帝的焚書運動,那也是挾著強勢文化,一場大火燒掉了千年春秋諸子百家的精華,留下的隻是一些花草雞鴨,雕蟲小計.....
川端康成自殺了,他的諾貝爾文學獎名氣也未能喚醒癡迷於西方文化的日本青年,未能拯救西風日漸、大和文化日漸沒落的境況。但至少大和文人的靈魂是民族的,是有血性的。那像我們的文人幫著那些商家,睜眼說瞎話,把那些烏七麻八的東西一道倒向我們的土壤,就像那些垃圾商品進口商,把國際上的垃圾運到祖國的海岸,......
當我們麵對著這洶湧澎湃的、由殖民幫辦推銷的殖民文化時,我們能作出些什麽?就像我們麵對滿世界都是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我們在哪能找到我們的故鄉?
一個文化或傳統能否繼承下去,有其原因,絕不是自我口號式的簡單:
”越是自己的,才越是大家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全世界的。“
真是缺乏最基本的常識爾!照此邏輯,你家東西的就是大家的,越是你家祖宗的藏貨,就越是大家的?
這是起源於共產主義口號的吧?可是天花亂墜的口號隻能感動你自己。真讓人家把你家的私貨共產了,你不急得跳牆?
這幾句話抹殺個體和群體的區別,除了看出民族情結的自我標榜自我口號之外,實在無法應用,更看不出有什麽根據!
12月20日下午,新民網分別與北大、人大的博士研究生以及活動的發起人取得聯係,活動發起人王達山對新民網表示,要通過此聯署文章“喚醒國人、抵禦西方文化擴張”。
西洋文化已是“狂風驟雨”
在名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聖誕節”問題的看法》的倡議書裏,北大博士周鋒利等的名字被署在了文末,文章結尾的日期表達形式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天幹地支紀年法——“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2006年12月18日)。
文章第一句話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最為直接和集中的體現,莫過於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文章說,“每值聖誕節來臨,商場、飯店、賓館擺放起耶誕樹,網絡、報刊、電視、電台充斥著各種聖誕信息;數以萬計的聖誕賀卡和數以億計的聖誕短信滿天飛舞;人們相逢互祝以聖誕快樂;平安夜裏,人們聚眾狂歡,流連忘返——凡此種種,皆表明我們正在逐漸演變成一個西洋文化主導的社會。”
博士們認為,基督教徒可以過聖誕節,一般人“也有自由”過聖誕節,但是“大部分國人在對西方聖誕文化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不假思索地使用“聖誕節”的稱謂,甚至渾然不覺地加入到狂歡行列”。這是“國人在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的表現,其根本原因是“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
文章還寫到,西方“軟力量”在中國的滲透和擴張也是聖誕節越來越多受到中國青年人熱捧的重要原因。因此,博士們呼籲“國人慎對聖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商家應“反思”聖誕營銷
文章在陳述理由之後,還提出五點建議,包括政府有關部門的教育和引導、民間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優”的文化偏見等。
博士們對商家的“聖誕節營銷”提出了批評,表示這些商家“對聖誕節流行起了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建議商家“應充分挖掘中國諸多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巨大商機”,“可以考慮將孔子誕辰作為中國教師節,並盡可能使其變得既有神聖肅穆的節日氛圍又有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
博士們最後發出希望“國人能幡然醒悟”,號召“中國人必須朝此一方向努力!”
聯署發起人為人大哲學博士
12月20日下午,經新民網多方查證,終於聯係到該署名活動的發起人、民間學者王達山。據王達山自述,他是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的博士,多年以來一直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經常撰寫論文發表在國學網站上。新民網隨後致電中國人民大學,確認了王達山的畢業生身份。
據王達山介紹,關於聖誕節的這篇倡議書是他起草的:“我為西方文化在中國大行其道感到深深的憂慮,於是我聯係了一些朋友和十位名校的博士,一起發起了這個署名活動”。他認為“傳統文化正在處於一個複蘇和上升期,但仍然處於被西方文化壓迫的狀態”。他希望借助這個博士聯合署名抵製聖誕節活動,與時下的“國學熱”配合,積極助推中國傳統文化的上升勢頭。
王達山反複強調“聖誕節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很大的衝突”的觀點,主張一定要“抵製聖誕節,驅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響”,而消除西方文化影響的任務“相當繁重”,當務之急是先向兒童大力普及傳統文化,將“讀經”納入學校教育,從國民觀念入手。
12月20日深夜,王達山又向新民網發來一篇《既要攻乎異端,更要立乎其大》的活動說明,認為聖誕節等西方價值文化相對於中國傳統的儒教文化來說是“異端”,應該予以“拒斥”。
北大博士:我從不過聖誕節
根據文章署名,新民網分別向各大學確認了各位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研究生周鋒利對新民網表示,“不僅我從來不過聖誕節,我的女朋友也不會過聖誕節,我還向周邊的朋友們呼籲不要過聖誕節。”
除了署名文章提到的觀點之外,周鋒利還表達了對全民學英語熱潮的質疑,他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如此力度和廣度地普及英語,那些有研究需要或者交流需要的群體學習一下就可以了”;他大力提倡中國人應該過自己的傳統節日,主張把孔子誕辰定為教師節;周博士認為“中國當代人的穿著打扮、生活方式都受西方文化影響太嚴重,聖誕節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們並不是強製大家不要過聖誕節,但是聖誕節對中國傳統文化構成了威脅。中國文化近百年的弱勢地位,使西方文化在中國大行其道,影響太深!”周鋒利說,“中國太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對西方文化並不了解,不懂聖誕節是什麽意思,卻一味盲從,西方一些不好的東西學得很快,我們有義務讓普通老百姓了解。”(新民網王洋)
Melly, 我們才是一號大國:13億人呢! (可惜民族向心力不夠)。
清靜蓮花“農曆新年變成加拿大的公眾假期”: 這活動可是舉行過好多次,但形不成決議。問題在於,定在陽曆的那一天,或者第幾個星期天/還是星期幾,沒有共識。沒辦法讓議會立法。你總不能告訴議會每年陽曆的日子都不一樣,那苯笨的老外的日曆怎麽印?
集思廣益,大夥想個辦法---怎麽一勞永逸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