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李開複給中國高校的一封公開信 (3)

(2006-11-14 09:02:19) 下一個



  4. 始終把企業視作最重要的客戶,引導學生重視融會貫通,杜絕讀死書

  “客戶意識”對於大學而言同樣重要,如果能始終把企業視作最重要的客戶,時刻關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大學就能真正在“客戶”心目中擁有良好的口碑,就能稱為名副其實的“人才基地”。可以說,企業客戶對高校的最迫切也最強烈的一個要求是:培養能夠更快融入企業的學生——也就是說,不要讀死書的學生,要融會貫通、思想活躍、善於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員工。

  中國的教育體係過於強調背誦記憶、應付考試。應試造成學生每天拚命地讀書,把成績和文憑當做唯一的人生目標,這樣的教育模式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和成功是背道而馳的。應試教育要求學生循規蹈矩地重複舊的知識,不允許有創新的想法,這就扼殺了大部分學生的創造力。

  有位同學對我說:“學英語的同學精通英文的語法,甚至連古英語都了解,但卻無法跟外國人對話,這在國內叫做‘啞巴英語’。學計算機的同學,四年下來,連兩千行代碼都沒寫過,不過在試卷上倒是能得滿分,這是否該叫做‘紙上工程師’?”這些“啞巴英語”、“紙上工程師”對社會是沒有價值的,這樣的學生不會被企業重視,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而學校采用這樣的教育方式,則嚴重地違背了“始終把企業視作最重要的客戶”的精神。

  西方有一句名言,“聽過的我會忘記,看過的我能記得,做過的我才理解”。在學校學習,一定要融會貫通,不能隻是死背書本,一定要動手實踐。不但要學習知識,還要知道知識應該如何使用。融會貫通意味著高校培養出的學生必須善於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於實踐中去。在IT領域,許多成功的公司都希望加入公司的畢業生擁有十萬行以上的編程經驗(例如在Google,很多應聘者都是因為實際動手能力不足而沒能通過麵試),但不少計算機相關專業的中國學生告訴我說,他們在學校的四年時間裏,真正自己動手編寫過的程序還不超過一千行。這一方麵說明一些學校在教學時不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麵也說明許多學生隻知道學習“死”的知識,而不知道去尋找或創造機會,以便將學到的知識用在具體的實踐當中。

  融會貫通也意味著你必須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要知道,在實際工作中,幾乎每一個問題都是模糊和不確定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動手,需要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高校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強調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學會課本知識的同時,能夠真正對應用知識的方法和理念融會貫通。高校應該脫離“非黑即白”的思維,與其告訴學生一個“正確答案”,不如鼓???誘?戳椒矯胬蠢斫饢侍狻R蛭?謖媸檔氖瀾繢錚?負躒魏我患?慮槎加辛矯嫘裕?桓齦涸鶉蔚慕逃?Ω萌醚??芄蝗?胬斫饢侍猓?笆蔽頤竅M????峽善渲兄?弧?/font>

  我並不是要完全推翻考試和背誦的教育方式,但是背誦的大部分功用應該是用來創造新知識的工具,借以鍛煉學生自己的推理能力。學校應該采取靈活而有啟發性的教學方式,教師和學生在直截了當的氛圍中交流思想、學習知識。教學過程中應避免大量的知識灌輸,而采用實驗、案例、討論、互動交流等豐富生動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性的課程非常重要,要讓學生有提問、討論的機會。有位同學曾對我說:“我很幸運有一位提供討論機會的老師,因為我發現,我聽課獲得的知識90%都已經忘記了,而這位老師提問討論過的知識90%我都記住了。”

  高校應該請專家、企業參與學校的課程設計,減少與就業和素質培養沒有關係的課程,增加國家、社會需要的專業,減少過時的專業。高校應該爭取學生暑期在企業實習的機會,聘請企業裏的專家作為兼職老師,把真正有啟發的實踐項目(而不是今天所謂的“橫向項目”)引入高校,作為課程的一部分。高校開始用畢業生就業率作為衡量工作的指標,這是好事;如果能夠加上企業對該校學生的滿意度,畢業後必須的培訓所花的時間等綜合考慮,那就更好了。

  21世紀需要的是那些既能對某個專業領域擁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又能兼顧相關領域發展,善於與其他領域開展合作的綜合性人才。因此,中國高校隻有充分學習、借鑒歐美一流高校的教學經驗,使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實踐過程,主動了解書本之外、學科之外的知識,鼓勵學生追逐興趣愛好,並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跨領域實踐的機會,才能在人才培養方麵緊跟21世紀的時代步伐,滿足21世紀企業對人才的需要。

  5. 始終把學生視作最重要的資產,給學生提供最好的資源和服務,讓學生獲得最多的選擇與尊重

  學生是高校最重要的資產,這一說法並不誇張。因為高校的最終目標是為社會、為企業培養優秀的人才,是為所有學生提供一個最適宜學習和成長的教學與生活環境。在那些真正懂得學生的重要性的教育家們看來,大學中的所有設施以及所有教職員工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的利益和需求是他們眼中最重要的利益和需求。

  對高校來說,能否為學生提供真正先進的教學理念、科研氛圍,能否讓自己培養出的人才更好地適應21世紀的競爭環境,這遠比建設了多少“大學城”或“重點實驗室”重要得多。例如,互聯網現在已經成為學習最好的渠道,尤其在國外大學網站上有許多開放式課程可以用於提升學生的素質和知識。但是,許多大學現在還不允許學生到國外網站訪問或者要加收昂貴的網絡使用費用。如果學校把學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提供免費和迅速的互聯網服務遠比建大樓重要得多。

  此外,我在網上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滿意。就像前麵曾經指出的,在21世紀,頂尖的企業需要的是有激情的人才,而人的激情總是源於他的興趣。所以,如果高校要培養企業需要的21世紀人才,就應該給學生更多的選擇專業的機會,否則大部分學生的大部分學習時間就都浪費了。

  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滿意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申請大學的時候,大家往往把學校名氣或家長意見放在第一位,進入大學後,才發現自己對專業沒有興趣。作為一個曾經選錯專業的學生,我特別感謝我的大學允許我轉係,讓我毫無阻力地離開了我沒有興趣的法律係,加入了我熱愛的計算機係。後來讓我更有感觸的一件事是讀博士時,學校居然讓所有的學生選擇自己的導師。後來,當我跟隨我的博導做了一年論文後,我大膽提出與導師的思路截然不同的技術方案。當時我的導師說:“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他的鼓勵最終促使我沿著自己的道路獲得了成功。這種尊重學生、提供選擇、因材施教、鼓勵創新的教育理念是中國大學需要向美國學習的先進的教育思想。

  許多學生還對我說,有許多老師上完自己的課程後就徹底地與學生失去了聯係。這樣做表明老師並沒有把學生視作學校最重要的資產。我希望能看到更多老師願意真心實意地為學生服務,尊重學生的意見,讓學生去選擇。

  我想,如果國內大學中多一些有遠見的教育家和管理者,如果高校始終能把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國內高校盲目擴張、盲目攀比的風氣就可以被良性競爭和不斷提高教學、科研質量的氛圍以及真心為學生的氣氛所取代。

  6. “教學”與“研究”同等重要,鼓勵並嘉獎優秀教師

  中國許多高校普遍存在著一種重“研究”而輕“教學”的傾向。在評價院係或教師業績的時候,發表了多少被SCI收錄的學術論文,或完成了多少國家級的科研項目往往成為了最重要的評價標準。至於一個院係在教學改革或課程設置上花費了多少精力,或一名教師在培養學生方麵投入了多少心血,卻往往很少有人過問。而一個優秀的教師往往是激勵學生向上、好奇、興趣最好的方式。所以,重“研究”而輕“教學”的體係可能扼殺未來的二十一世紀人才,以至於無法滿足企業客戶的真正需求。

  例如,此前媒體曾報道,某著名高校的一位老師的教學水平有口皆碑,他教授的課程在學生網上評教活動中,以罕見的滿分居全校之首。很多學生稱他為“我碰到過的最好的老師”。源於對這位老師的敬愛,在他去世後的三天內,該校的BBS上竟發表了學生千餘篇悼念文章,學生還自發籌資為他出版紀念文集。但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教師,因為一直以來不願為晉升職稱而“炮製論文”或“疏通關係”,於是被視為“沒有像樣的科研成果”,至死也隻是一名講師。

  前一段時間,一位美國一流高校的係主任到一所中國一流高校參觀,他發現在那所中國高校中做研究的教授的實驗室離教室很遠。他問那所學校的校長:“這不會很不方便嗎?”那位校長居然回答說:“我們做研究的教授不必教學,我們給他們很好的實驗室,讓他們專注研究就好了。”這位美國係主任很不以為然地對我說:“在中國,教授不教書,還能稱為教授嗎?”

  這種重“研究”而輕“教學”的傾向必然會阻礙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並影響到人才的培養和人才戰略的實施。事實上,教學與科研對高校來說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高校管理者應當要求所有的教授都要教學。並且應該推出一個教學評價體係、教師評級和獎勵製度等方麵  

  7. 為教授提供有競爭力的科研環境,吸引真正的海外人才歸國

  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中國大學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師資問題。這個問題在研究方麵特別地明顯。在我工作過的多家企業,每年招聘時都會收到數千份中國大學畢業的博士的申請。可不幸的是,除了很少頂尖學校的博士外,大部分博士所做的研究課題都是陳舊或者沒有意義的。我想,這個問題主要可以歸因為一部分博士生導師的能力有限,並沒有站在學術研究的最前沿。每年我都會看到數千個花費了三到五年的時間讀博士,卻在事實上降低了自己的競爭力的應聘者。我不得不鄭重提出:中國高校應該重點突出地為少數研究者提供最有競爭力的科研環境,並且盡量吸引真正的大師加入。隻有這樣,才可能培養出滿足21世紀企業或科研單位需要的博士生來。

  在美國,大學教授是一個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職業。大學教授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良好的待遇,獲得“終身職”的教授職位也極為困難。申請者需要完成多項獨立科研工作、在高水平的期刊發表文章、成功地指導博士生,再經過嚴格的師資評審製度,由同行教授進行客觀考評,還要加上學生的評語。如此高的門檻,保證了教授的質量,也保證了教授的社會地位。

  我在中國去過的幾乎每一所大學的校領導都曾向我抱怨:留不住人。最好、較好、甚至中等的學生畢業後,出國的出國,就業的就業,都不願意留校任教。待遇不好造成師資不足,師資不足造成學生不滿,學生不滿造成老師社會地位降低,低的社會地位造成待遇更上不來。這很容易形成了一危險的惡性循環。

  因此,中國高校必須從根本上著手改善教授的工作環境,提供一流的科研條件,為優秀教師提供一流的待遇,用開放的管理理念和優越的物質待遇留住最好的教學與研究人才。這些需要先從一流高校做起,然後逐漸向其他高校輻射。此外,為教師隊伍引入合理、明確的評價標準和晉升體係,以及賞罰分明的獎懲製度,學習美國高校設立“終身職”製度、“同行評議”製度等,也是完善教師管理製度的必要舉措。

  的確,中國的高校目前也吸引了一批海外歸來的學者,其中一些是蜚聲國際的大師(例如清華大學聘請的姚其智教授),但是也有一些並不是真正學問出眾的學者。在吸引海外學者歸國的計劃中,學校不要忘記自己的目標是找最好的學者,而不是找普通的“海歸”。對於那些公認的“大師”,希望高校不要急於給他們加上“行政頭銜”(當然,優秀的教授也應該可以享受等同於“撼ぁ薄ⅰ爸魅巍薄ⅰ拔?薄鋇拇?觶?Q?SΩ萌媚切┦屎洗?硇姓?攣瘢?樸詮芾淼慕淌諶サH渦姓?拔瘢??涯切┤刃撓誚逃??貿た蒲薪萄У睦鮮α舾????/font>

  8. 除了高智商,也要培養高情商、高靈商的學生

  21世紀既需要高智商,也需要高情商、高靈商,因為在平坦的21世紀,幾乎沒有哪份工作不需要很好的人際合作,而且,這些合作可能是跨國界、跨領域、跨公司的。要做一個21世紀的人,就必須能夠與人溝通合作。印度著名企業Wipro的首席執行官保羅曾說過:“我可能早上和一個美國人合作以便更好地與某印度公司競爭,中午向一個中國人下訂單,下午和一個法國人簽約,晚上把產品賣給英國人。我們能把任何工作移到任何國家。今天的人才不但要適應這種國際產業鏈中的合作與競爭,而且更需要具備自覺、上進和溝通的能力。”

  在開複學生網,學生提出最多的問題是關於為人處事的問題。因為學校過於注重成績、智商、考試,卻沒有在心理成熟、人際關係、團隊精神、道德人品方麵給予學生足夠的指導。近期大學生和研究生的自殺率有所增高也是這個問題一種體現。其實,在企業裏,高智商隻是成功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情商和靈商的培養。

  智商當然重要。我並不否認在一般情況下,成績好的學生在求職時的成功幾率可能更大些,但事情並不那麽絕對。例如,根據《隔壁的百萬富翁》一書的統計,美國百萬富翁的平均大學成績隻有2.9(3分相當於乙等,2分相當於丙等),並不是非常突出。根據Daniel Goleman著名的研究,企業家的成功更來自於情商而非智商。

  我曾在中央電視台《對話》節目中和一位中國大學副校長討論學校與人才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學校的職責在於培養高智商的人才,而我認為除了聰明才智之外,學校必須培養守誠信和有團隊精神的人才。守誠信就是“靈商”,團隊精神就是“情商”。因為大學四年既是學生可塑性最強的四年,也是學生最容易被誤導的四年。如果隻重視培養智商,則走出校門的人才很可能稱為不能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畸形”人才。大學應注意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之成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學生。

  例如,在團隊合作方麵,國內一些高校對學生的要求並不很高。我的一個朋友曾在國內某大學開設一門課程。開始時聽課的學生很多,但後來他發現,有30%左右的學生自動退出了。他大惑不解,便在課程結束後對退出課程的同學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同學退出課程的原因竟然是:該課程的許多作業要求學生組成團隊,共同完成,但學生們卻對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感到不習慣和不適應。顯然,這些學生並不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當他們參加工作後,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如果能在課堂上積累更多的團隊合作經驗,那對今後的工作該有多大的幫助呀!

  為了增加情商或靈商,最好的方法不是加開一些這方麵的課,而是讓學生經過實踐,從參與中學習,通過模範學習,這也是從Goleman的研究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所以,我建議高校為在校學生提供全麵的素質訓練,幫助學生利用學生社團、項目合作、暑期實習等各種機會,培養情商、體商和靈商等方麵的潛質,讓學生學會思考、溝通和參與團隊合作的基本技能,為未來走向工作崗位做好準備。學生社團是很好的機製,但是應該讓這些社團作為為了學生(而不是為了校領導)存在的團體,鼓勵所有的學生參與,而不是把獎勵、機會都給了學生幹部,這樣就會把競爭思維帶入了社團,違背初衷。在這個身體力行的環境中,老師必須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作為學生的楷模,老師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李開複給中國高校的一封公開信 (4)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11&postID=1417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