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知(22): 空間觀---知識社會中最理想的地方

(2006-09-02 13:02:06) 下一個


IV. 知識社會中最理想得到地方

知識社會的中心在相對地轉移,那
明天最理想的地方就是:保持有合理的高薪;房地產業旺盛但不飄漲;商業範疇廣泛,生產和就業機會充足;財富相對集中但具備合理分配製度;權力製衡機製健全和文化先進;價值標準是以先進技術業和服務業為主題來衡量的;水電資源要豐富(上海比北京好);管理和勞工政策健全;方便的交通。

對知識的個人來說,算算青島和上海那裏更人性化。在上述條件趨於一致時,陽光、沙灘、山巒、樹木、藝術、教育、博物館、和體育/娛樂設施,就成了考驗一個區域的好壞優劣的標誌了。你隻要一比較灣區和溫哥華,相信你不會不明白什麽叫生活的享受和生活的素質。

對於知識的企業來講,企業的稅收製度,最低工資的規定,高技術雇員的來源,相關產業的建立,以及總體成本的核算等等,就成為必要的考量。這種情形下,你絕對不會將知識產品的大策劃,大研究,大生產放到曼和頓去。

必須注意到,知識產品有時與距離無關:
1)。技術的投入和產品生產,有時就隻是一些電子符號,看看那些炒股票的就明白了。他們的知識和產品是無形的,與地點沒什麽大關係,距離在這裏不是什麽必須考慮的因素。
2)。在知識產品的全球生產過程中,創造和研發占了25%,這一部分與生產和運輸(也占整體的25%)不大一樣,也是不大考慮地點和距離的。(當然占整體25%的廣告、市場和銷售,就是和市場地點關係極大了;最後的服務和保全就更是地域性的工作)。
3)。知識產品越來越小,運輸成本占的比率相對低了,距離就不再是大問題。
4)。高增值的服務業,距離也不是問題。諸如航空訂票,金融核對,衛星電視的操控,音樂的播放等等。

隨著知識工人的價值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知識經濟的活動方式也會改變。有能力的人就喜歡向一堆湊,形成一個高新技術開發生活區,就是所謂的“高增值地區”,就像中關村這些地方---不再僅是開發區,而且增加了許多生活設施,再加上原有的大學群,圖書館,體育館,藝術場所和公園,醫院,菜市場,(還少點博物館),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高增值地區---一個完全自成一體的社會生態體係。這些理想的地區,其產值,其競爭力都是巨大的,因此產生了一股向心力----不僅吸收資金不斷地注入,而且吸收一流的人才不斷地到來,形成了一個正向的循環圈。

隨著知識社會網絡的健全,人類的多樣性就不斷地湧現。我們再不能單一地比較那裏好那裏壞。

原來的“高技術開發區“的概念太陳舊,人才的標準也太落伍---看看北大發言人的水平和管理者的反複決策,你就知道什麽叫不合時宜,有關空間和距離的概念也必須加權以後蔡可以使用。

理想的地方不僅跟“專業”方向有關,也和專業深度有關,而且和每個個體的愛好和適應性有關。一個人的活動空間大小範圍也不一樣。有的人好動,有的人容易被滿足。一個世家農民一輩子的區域就是自己的鄉村周圍。而你我一類卻走遍了全世界。那裏叫好?自然不會有統一的答案。那當然就不必人雲亦雲,不必忌諱人家講什麽。隻要自己定位好自己,自己選擇好自己的地方,最能發揮自己就夠了。你自己最開心的地方就是你最理想的地方。

對知識企業和產品來講,活動的空間也不一樣。一個公司可以向不同的地區出售自己的商品;另一個公司可能一輩子也就是在自己的社區裏活動活動。他們做的都是與知識有關的工作,深度有時也一樣,但廣度範圍就大不相同了。一個公司可能用的全是微軟的套件,擁有單一的供貨渠道,但他可以有不同區域的銷售渠道和不同區域的市場。另一個公司可能用的是INTEL的CPU、中國的PCB板、韓國的RAM和LCD、....他有萬國來的供貨渠道,然而他的銷售渠道或地點可能隻是唯一的或有限區域的。當然也可以像他的多渠道供貨一樣,也可以是多渠道多市場的。這些不同的空間關係形成了一個知識實體的空間範圍。

每一個人,每一個公司,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活動空間。能使自己發展的空間就是自己理想的空間。

-----------
每篇一句.
名句I think, therefore I am. ...........................我思故我在
篡改:I think I am, therefore I am, I think. ....我思我在,故我思我在。
(見“不眠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