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9)
2007 (150)
2008 (104)
2009 (87)
2011 (165)
2013 (141)
2014 (167)
Intel 在中國的市場有多大,可以說占整個世界市場的1/6強.但 Intel 時至今日沒在中國投資過任何一條 Chipset/CPU 生產線.當然除了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規定以外,還有什麽別的原因?
去年 Intel 在印度投了13億美元,今年在越南投了9億美元...都是什麽樣的因素讓 Intel 做出如此等等的決定?
全球最大的 IT 渠道 CHANNEL/DISTRIBUTOR, INGRAM, 除 了在上海有一個幾個人的辦事處外,在中國沒有實質性的營銷業務.聯想在北美的最大業務都是由 INGRAM 和TD來分銷的.而中國聯想,方正,浪潮,..的元件進出口業務,時至今日仍然全通過香港的有關部門解決.是什麽問題呢?
恕我直言,就我所知,將他們的考慮歸為以下幾類:
1. 一般來說,中國的現有生產線多為"組裝/焊接"生產線――是 IT 的"粗"活.
2. 員工的素質較低,公司概念不強.才會出現"最牛秘書"的案子.
3. 員工的英文溝通有問題.
4. 員工的保密觀念較差.
5. 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 LOGISTICS 鏈,中間運輸轉接不成熟.
6. 保安係統不完備
7. 保險責任不明確
8. 司法不夠獨立,知識產權不能保障
9. 當地政府的土政策太多
10. 貪汙賄賂嚴重
11. 銀行保密度和信用度都較低..
12. 有能力的人跳槽現象嚴重.
....
中國被稱為"組裝總公司","世界組裝車間"或"世界組裝工廠",在國內國外均無爭議.現在中國政府大力強調"自主創新",希望中國能開發出新產品,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有新的服務項目,打造屬於中國自己的世界品牌.這個概念已經提了好多年,但知易行難,豈是朝夕可及.尤其上海交大的"華蕊"弊案,說明擁有知識產權不是一夜可以登天...我們差得還遠著呢!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為什麽在目前世界經濟文化中,論群帶,論收入,論經濟規模,論經營管理, 印度都不如中國,但在上述幾個重要的方麵,卻可以遠勝中國.而這些又的確是世界主流經濟文化所需要的基本因素.
首先,印度擁有大量通曉英文的人才,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工資低廉,人才眾多.其二, 印度的地方官方不敢"吃喝玩樂亂要錢",其三, 它的保安"行業"係統成熟和完備,其四, 它的銀行係統很少卷錢跑的; 其五, 員工的素質,公司概念,和保密觀念較好.凡是用過印度小姐做秘書的都知道,那裏會產生"牛 x 秘書"這種世界奇觀...
軟件業,早在1999年,中國的全國年產值是2.9億美元,印度是的46.2一美元.這幾年,中國的軟體業發展仍然不突出,2004年約為7億美元,而印度已達到96億的規模.
由於網絡和 Internet 的飛速發展,西方國家的大公司正把一些不需要麵對麵的部門OFFSHORING( 離岸操作 ).象INGRAM的全球的CREDIT部門,就在印度.他的RMA部門搬到了菲律賓. VISA, MasterCard 的信用中心,報失中心等部門都搬到了印度 . Intel 的技術支援部也在印度.時至去年底,印度有60萬人在為外國公司的事業部門工作――從保安,監控,會計,核算,信用核查,醫療化驗,軟件開發,電腦問題查詢,定飛機票,電話號碼查詢,...去年全國創匯240億美元,每人創匯4萬美金.
目前美國人大該象Vancouver 的人一樣,都習慣了帶印度口音的英文,因為 Vancouver 1/5的人口是印度裔人.而老美的那些服務都搬到了印度.
中國扮演的世界組裝工廠角色,被人詬病,作為能源的消耗大國而不時被提及.但印度扮演的是"世界辦公樓"的角色,卻沒人問津.這對印度太有利了.印度不用以破壞環境和消耗能源為代價,還可以掌握外國公民的,公司的,甚至外國政府的機密敏感資料.印度每人年創匯4萬美金,這是何等數字...
印度和中國一樣,還有大量的無業人員.印度有80%的農民,40%的人沒文化.到目前為止,印度的購買力是美國人的1/10,是中國人的一半.有3億人每天收入不及一美元.印度要脫貧也難!這種全球性的商業經濟文化對大多數人的衝擊是好是壞,是禍是福,就要看政府如何處理,如何引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