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袍老狼

也曾酒醉鞭名馬,從未情薄棄美人。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也跟著景陽兄說說李賀:詩鬼李賀留給後人的絕對兒

(2010-03-28 01:29:32) 下一個


(此篇乃舊文新曬。讀景陽兄賞析《李憑箜篌引》妙文,忍不住續貂。諸位見笑了。)


為什麽文人稱李賀為詩鬼呢?

一是因為他才27歲(790~816)就死了,死得早。

二是他體格相貌有點兒怪異:身材細瘦,通眉(雙眉之間是連著的),長指爪(手指過長)。這十隻長手指很有名,當年他曾把自己的詩集“獻”給詩人韓愈看,那時他還年幼。韓愈看了詩叫好,還喜愛地握著他的手說:真是長指郎啊,怪不得能寫詩。詩人李商隱曾給李賀作過傳,也說他是“長指爪”。

三是他詩歌的格調介於仙鬼之間,以鬼氣為多。詩人杜牧在為他的詩集作序時說:“鯨呿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您看,“鯨和鼇,牛鬼蛇神”等都不能滿足他在詩歌裏的想象了。《聊齋》的作者蒲鬆齡自然也很喜歡他的詩歌,他在為自己的《聊齋》寫的序裏這樣說:“披蘿帶荔,三閭氏感而為騷;牛鬼蛇神,長爪郎吟而成癖。” 這幾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字麵兒的,說屈原感於天仙地靈而作《離騷》,李賀呢,則盡以牛鬼蛇神入詩。第二層意思則頗有自負的意味:屈原以仙靈作《離騷》,李賀借牛鬼入詩歌,我蒲鬆齡呢,攬狐怪編《聊齋》,直把自己的曆史地位跟屈原和李賀放到一起了。事實證明,他在中國文學方麵的影響低於屈原,略高於李賀,也難怪他自負了。值得注意的是:蒲鬆齡稱李賀為“長爪郎”,而不是“長指郎”,指爪人鬼之分,寓意明確,這點兒,最考驗讀者的眼力。

把“詩鬼”說明了,現在趕緊說說李賀的絕對兒,否則就離題太遠了。這句絕對兒是:“天若有情天易老”。從古至今的文人們都說,這句詩是千古絕對兒。而事實上,經過這麽多年,確實沒幾個才子能對出貼切的下聯。

要深刻體會這句“天若有情天易老”之絕,最好還是先看看李賀的整首詩是如何寫的:

金銅仙人辭漢歌 並序

(作者 李賀)

序:魏明帝青龍九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 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裏,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詩歌的背景:

史傳漢孝武帝劉徹想長生不老,聽了道人的話,就在宮中立了一個銅製的仙人,手執一個銅盤,叫承露盤,來接天上的露水,說用來和藥後飲下可以不死,這自然是謊話。

漢孝武帝死了幾百年之後,另一個怕死的皇帝魏明帝,就是曹操的孫子 - 曹睿,又想起了這個承露盤,就派人要把銅人從長安搬到魏國當時的國都鄴城(現在的河北臨漳縣)。《三國演義》第105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魏主拆取承露盤” ,正是對這段曆史的生動描述。(萬幸的是,在半路上承露盤被碰壞了,否則,在後麵的朝代裏,銅人不知道還得搬遷多少次啊。:D)

李賀的這篇詩歌就是借魏人遷移漢宮銅人的事,來抒發對興亡盛衰的感慨。

他在開篇就寫道: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茂陵”是哪兒呢?就是漢孝武帝劉徹的墓。果然,落筆鬼氣就來了:茂陵裏劉徹的鬼魂兒,乘著秋風,來到了漢宮(目睹銅人拆除後的廢墟),夜間還聽得見他的馬叫,天亮了就寂靜無聲了。

李賀不像某些酸腐文人,尊稱劉徹為漢武帝,而直呼他為“劉郎”,傳毛澤東喜歡李賀的詩歌,估計他這種豪放的性格可能是原因之一。

接下來說的是漢宮裏麵的景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土花碧” 是李賀的典型筆觸,來渲染 “滿地的青苔。” 以襯托廢棄的漢宮的荒涼。

再接下來的四句則是模擬銅人的感受:

“魏官牽車指千裏,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聽,銅人是這樣說的:魏人指揮著車隊出城,開始千裏之行,過東門時,風吹酸了眼睛。除了漢代的明月跟著我出了宮門之外,什麽也沒有了。想起您(指漢孝武帝劉徹)我的眼淚就成了鉛水流了出來。“鉛水”和“銅人”相切,這個比喻類似於科幻影片裏外星人以汽車蓄電瓶裏的溶液為飲料一樣。還記得某個恐怖片兒裏的鏡頭,聖像眼裏溶出很濃的淚水,慢慢地,掛滿臉頰。當時,感覺導演的想象力太豐富了。但這樣的想象,一千多年前的李賀早就有了。

底下就要說到咱們要說的絕對兒了,它也恰好是這首詩歌的“詩眼”: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賀說:在鹹陽古道上送走銅人的隻有衰萎的蘭草,天要是有情感的話,看到這種淒涼,也會因憂傷而衰老的。“衰蘭”和秋景相切,同時也和“不老”的“天”成對比,暗喻:人事有代謝,草木有盛衰,蒼天卻不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之所以恰為詩眼,一是句子清新出奇,寓意深遠;另外,它還是這首詩歌的靈魂,即主題。同時它也滿足了“詩眼”的最後一個要求:處於詩歌最主要的轉折點,就像相聲藝術中,那個抖最後一個包袱的關鍵地方。

最後兩句是: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這兩句似詩歌結尾處的蕩蕩餘波,再加一筆則多,無此一筆則少。詩句描述了那個銅人獨舉著承露盤隨魏國人離去,一路荒涼,離城越來越遠了,漸漸地,城邊的水聲也聽不見了。

咦,怎麽又出來個“渭城”?,其實,就是秦都鹹陽,到了漢代被改為“渭城縣”。詩人王維寫的那首送別的詩還記得嗎?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那送別的地點正是這個相同的渭城,若與李賀此篇詩歌對照而讀,更會增一份懷古之情。

您要是真跟著俺一起看到這幾行字了,隻能有一個原因:您喝多了,跟俺一樣。俺人好話多,沒幾個人有耐心聽完。嗬嗬,既然已經到這兒了,就請看看下麵的絕對兒吧。在網上找了一下,發現頗有些人敢於一試,羅列如下:

李賀的上聯:

天若有情天亦老

網上竟見到這麽多不同的下聯,分個類:

1、以地來對的

地如無草地不荒
地如無人地也荒
地如無憾地常平。

2、對海,水或雲的

海至無淚海也枯
水如無意水不東
水如無恨水常東
水若無恨水長碧
水似無心水自流.
雲若無恨雲長靜

3、對花蝶燭夢的

花若無恨花長紅
花如無意花常豔
蝶若無恨蝶長雙
燭如無淚燭長明
夢若無恨夢長圓

4、對人情的

人若無恨人長善
人若無恨人長安
君如無恨君不傷
品亦無求品自高
愛若無涯愛成癡。

毋庸細看,這些對出來的下聯都與李賀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無論在意境,氣勢,寓意,文筆和用詞上都有很大的差距。這句詩之所以成為絕對兒大約有這麽幾個難點:

一:下聯必須出現的字是“地”和“無”,其中 “地”須和“天”對,“無”和“有”對。

二:“天”字重複兩次,“地”字也須相應地重複。

三:能夠和“若、情、亦、老”這四個字相對的字也很少。如“若”隻能對“如、似”,“情” 對“恨、憎”,“亦”對“也”,還有“老”對“少、新、幼”等。

四:也是最難之處,“天若有情天亦老” 是以天擬人闡述出來的一句哲理,那麽對句呢,就不能胡亂搪塞。

先讓在下按照上麵的規則和平仄聲調相對的格式,來“死”對一下,得出:

天若有情天亦老
地如無恨地也新

馬上看出毛病來了。“地也新” 寓意不足,說成“地常新”才好一些,此其一;還有,“新” 的恰對是“舊”,不是“老”,改為“幼”或“少”,平仄聲調又不符了,此其二。另外,“天亦老”中,“老”字應該解釋為自動詞,即“變老”或“老去”(當然按形容詞解釋也勉強可以,但相對地別扭。),而“新”字則常常用做形容詞。但前麵這些還隻是枝節,最大的毛病則在於:“地如無恨地也新” 一點兒也沒有上句的“神氣”或“鬼氣”。

現在,若依照上麵的規則,再來看前麵所列網人們對出的下聯,感覺如何呢?感覺是:無一達到要求。

不過,凡事都是不幸中有萬幸,萬幸的是,對聯的對仗規則其實可以相對地寬鬆一些,若能達到下麵的要求也基本上可以了:

1、上下聯兒平仄相對,這個不得含糊。
2、上下聯兒用詞,門類相同即可,即隻要事物屬於一個大類就可以了。如:“天”,就可以對“風雨日月星辰” 這麽多字。

北宋有位詩人,叫石曼卿,曾給李賀這句詩對了一句下聯:

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賀)
月如無恨月常圓 (石曼卿)

若按上麵所說的寬鬆規則,這句“月如無恨月常圓”實在堪稱妙對。事實上,迄今尚無一人能對得比他更好。唉,絕對兒就是絕對兒啊,若能對得上來就不是絕對兒了。不信的話,諸位也大可一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