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寶寶發燒症狀解析!!!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寶寶發燒的各種症狀及處理方式定義:體溫高於下列溫度,則稱為發燒。 肛溫:38℃ 口溫:37.8℃(耳溫與口溫相同) 腋溫:37.5℃ 背溫:37.5℃ 合並的症狀:小兒發燒除了體溫上升外,可能會有 食欲不佳 嗜睡 哭鬧不休 活動力減退 昏睡、昏迷 抽筋、頭部僵硬 發紫、呼吸困難 量體溫的正確方法:先甩動溫度計,使水銀下降至三十五度以下。 腋溫:將溫度計放置於腋下,固定手臂,勿令其任意揮動,測量四~五分鍾。 口溫:兒童勿用此法以防溫度計咬斷。 肛溫:新生兒時期較建議采用此法。 背溫:將溫度計置於背上並平躺測量4~5分鍾。 發燒若伴有下列情況則應立刻送醫。 *發燒超過38.5℃。 *活動力差 *虛弱 *呼吸困難 我們鼻子呼吸的空氣是熱熱的,我們的皮膚亦在呼吸散熱,排散水分、出汗。呼吸、排汗所排出的熱氣,並非身體的發炎,乃是心腎的君火、相火上升所產生的體溫,即消化營養,產生體能所產生的餘熱之排放。五行調和不周,體熱排放不良,乃造成發燒,即餘熱被蓄積而成,故發燒的原因可列舉如後: 1.感冒: 感冒發燒,因五髒調理五氣產生體能而生體溫,若五髒調理五氣,熱不能排,為皮膚毛孔被風、暑、寒、濕、燥火之氣蔽塞,即肺金毛孔收斂(肺主皮毛),致體溫、熱氣無法從皮膚毛孔排出,即是發燒的感冒為最多。 感冒發燒,不是外來的細菌或病毒侵入體內,更不是調節體溫的中樞神經失控,隻是身體的表皮、毛孔被蔽塞而已,分為傷風、傷寒、傷(中)暑、濕、熱,等中醫學謂之表證,細菌、病毒根本未進入體內,經曰:"寒邪外束,陽不得越,鬱而為熱(發燒)"。 2.傷食: 飲食不當,脾胃虛弱致食物蓄積腸胃,無法消化在胃腸堆積發酵而產生熱能的發燒,以嬰幼兒為最多。此發燒四肢掌心熱,不像感冒的四肢冷,消食即燒退而痊愈。 3.虛勞: 因身體虛,水火(心腎)不能即濟,風木動搖,時憎寒壯熱,乃體溫外越,不能為身體產生體能,並非發炎,是今日婦女更年期,身體衰弱,故須辨別心虛發熱、脾虛發熱、肝腎虛發熱而調治,不可退燒,是為虛損發燒。 4.瘀血: 受傷時因氣血循環受瘀血阻滯,瘀積的瘀血將體溫升高而發燒,隻要化瘀血,發燒即可痊愈。許多受傷而成植物人者,乃因瘀血阻滯,或被用冰塊冰瘀血致血凝不散,或被強力消炎,消炎即傷心、腎,因心腎同為少陰經,腎主骨、骨主髓、腦為髓海,受傷植物人的造成,乃因心、腎的衰弱,更被消炎而心的循環無力將瘀血排出,並非腦受傷害的問題,化瘀血燒即退,心腎補強,瘀血排出植物人亦能恢複健康。 許多十三、四歲的少女,月經初來時,被打德國麻疹疫苗,或感冒月經來,被消炎傷心腎,致經來不止,或經血逆行至鼻、齒流血,被止血致瘀血內結,複又感冒再被消炎,乃為今日十二、三歲學童血癌、瘀血發燒不退的主因。 5.出痘疹: 出痘疹發燒是在促使病毒產生免疫功能,如穀子、各種種子發芽時的產生溫度,痘疹必發燒才能促使病毒發揮排除盡淨,產生免疫功能,使五髒調適五氣不致產生障礙,故出痘疹發燒不須退燒,唯須注意發痘疹時的飲食,避免並發症之發生,痘疹發透燒即退而痊愈,身體免疫功能即建立而不易再生病。麻疹和小兒急疹屬於這種情況。 6.藥物中毒: 三合一疫苗造成的藥物中毒、頭痛、嘔吐、發燒,西醫稱為"無菌性腦脊髓膜炎"或白血球升高至三、五萬而燒不退為白血病,解毒燒即退,白血球數據亦降而康複。 7.孩子長牙齒發燒: 齒為骨之餘氣,而腎主骨,嬰兒長牙齒時,脾土虛不能製腎水,土不能製水乃因脾虛而非感染(發炎),隻要調理脾胃,發燒即可痊愈,不可消炎、退燒。 8.驚嚇: 七情不順,如孩子受驚嚇而腹脹發燒,隻要收驚即愈,情誌不順,抑鬱憂思傷脾而發燒,消脹氣燒即退。 9.婦女坐月子感冒: 婦女坐月子感冒,發燒稱"月內風",與一般感冒不同治,此時氣血大虛,須調理氣血兼祛風,退燒始痊愈,不可以感染(發炎)治。 10.變蒸熱: 這是中醫的一種說法,目前沒有明確的原因,認為是小兒不斷長大的一個蛻變過程,變蒸熱的特征是沒有特別原因發燒,除了發熱沒有其它症狀,可以看上嘴唇內有白色小豆,稱為變蒸珠子,這種發熱正常,不用治療。 退燒: 發燒的治療並不困難,隻要找出發燒的原因,如感冒發燒,隻要使汗流出發燒即退。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 發燒是因各種疾病引起的身體防衛性反應。研究顯示,身體負責吞食細菌的白血球,在體溫升高時(38℃~39.5℃)其吞食能力加強。因此當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體溫升高時,運用各種可能的方法,要把體溫立即降到正常範圍,並非明智之舉。因為這樣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 不過,溫度高,適度退燒也是必要的。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內在的消耗,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嬰幼兒容易脫水,發燒造成水份蒸發,更是惡性循環,嬰幼兒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放任發燒,引起次發的傷害是不必要的。 有些父母會使用民間流傳的一些退燒方法,例如冷水或酒精拭浴來為孩子退燒,這是不適當的。寶寶發燒時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酒精,寶寶反應會很劇烈,可能會造成抽搐;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此外,傳統老一輩的‘寒到’的觀念,造成一般誤以為發燒時必須多穿衣服,其實剛好相反,發燒時全身能散熱的地方以皮膚的表麵積最大,散熱效果最好,假使能將過多的衣服剝除,大量身體的熱可經由寬鬆清涼的外表排除,體溫很容易下降。 發熱時推薦用物理降溫的方法,用溫熱水擦拭,然後用幹毛巾擦幹,每次5-15分鍾就能達到較好的降溫效果。 發熱時看醫生是正確的,但看了不負責任的醫生就麻煩了,所以特別注意。 發現很多寶寶因為錯誤的治療方法導致發熱長期不退,甚至加重病情,很多家長隻認為這是病情發展的原因,其實大多數是由於治療不當引起的,現將碰到的一些錯誤治療列舉如下,我想還會不斷增加。 1/ 抗生素:發燒是體內正邪較量,抗生素好像原子彈放在戰場,兩敗俱傷,燒雖退,後果可想而知。不是所有發燒都是有炎症,60%的發燒不能使用抗生素,亂用抗生素反而造成病情延誤、病情轉化、體內菌群紊亂、抵抗力下降、器官粘膜受到損害等綜合問題增加,最後無法治療。而很多家長還以為是自己寶寶得了奇怪的病開始就無法治療呢。特別提示,很多抗生素對小兒十分有害,甚至造成身體永久性損害,如慶大黴素、紅黴素、阿齊黴素等都有可能造成聽力喪失,請務必注意。 2/ 點滴:稻草垛裏的穀子太熱了,是鋪開散熱還是用水澆穀子好?點滴就是用水降溫的方法,500ml涼水加到血液裏,溫度降了,病卻深入體內,心肝腎都要為這500ml涼水承擔巨大壓力,自身的免疫係統也被衝垮。溫度降了,但病還是不好。 3/ 冰枕:除肺的呼吸外,皮膚也在呼吸,受外邪侵犯無法呼吸的時候就發燒,汗出燒退,亂用冰鎮,反而幫助外邪阻止皮膚呼吸,邪氣不出,攻入五髒六腑,病情變化加重。 4/ 亂服中藥:中藥副作用小,但用錯一樣造成病情惡化,發燒有很多情況,虛寒火燥都可以引起感冒發燒,虛寒用涼藥,反而寒徹入骨,不可收拾,所以必須辯症施治,不要輕易用藥。 5/ 退燒藥:退燒藥麻痹中樞神經係統使體溫下降,同時也促進汗液增加排出,這樣很快降低體溫,但免疫係統被麻痹,無法知道身體出現毛病,完全不抵抗,使外邪在體內積存,也增加了診斷的困難。很多人被用退燒藥後反複發作,一次比一次更高,皆因體內病因未能去除,中樞神經係統醒來後再次加強抵抗,如果反複如此,後果不堪設想,很多家長以為真的是自己孩子得了不治之症呢。 6/ 捂汗:很多人認為發燒出汗就好了,所以蓋上大棉被、門窗緊閉、暖氣加熱。殊不知這樣致使熱氣不能散出,輕則傷陰,導致體虛,重則熱氣在體內亂竄,導致肺炎、驚厥、心肌炎等嚴重後果。對於風邪閉肺類的發熱(風寒感冒,熱而無汗),確實應當出汗,但微汗足以。對於其他發熱,則必須針對具體情況做散熱處理。 中醫認為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氣血未充,髒腑未實,脾常不足,如喂養不當或感受外邪,容易引起脾胃功能失常,運化失司,由脾胃虛弱,上咳嗽痰多,感冒發燒,下腹瀉便秘,營養不足,貧血等各種小兒疾病。而使用抗生素對脾胃的傷害極大。很多寶寶經常感冒發燒,而且一病就要打點滴、抗生素才能治好,其實長此以往,反而大大損害了自身的免疫係統,使小兒疾病進入惡性循環。 病例一: 寶寶13個月,非常健壯,食欲很好,一天突然感冒咳嗽,上兒童醫院診斷為病毒性感冒,吃藥不見好,後打點滴,使用頭孢類抗生素(錯誤)和抗病毒藥,發燒持續7天,後一直咳嗽,流鼻涕,遷延一個月,診斷為喉炎,其間吃消炎藥,川貝止咳糖漿,小兒桔紅丸一直不好,嗓子啞哭不出聲,無食欲,體重急劇減輕。 看中醫,診斷虛寒之症,開湯藥以健脾胃,促食欲為主,停止消炎藥,3天後,嗓子好了,隻剩流鼻涕,多喝水吃飯,1周病好。 感冒是萬病之首,要特別注意,感冒發燒開始,是體內免疫係統和外邪激烈鬥爭的時候,應當以增強免疫能力為主,不能隨便使用抗生素將雙方一起殺死,也嚴重破壞體內其它機能,本來沒病的部位也因免疫破壞而受外邪侵害。小兒感冒之初,辨別虛實寒熱,正確用藥,很快就能好,用藥錯誤,遷延不好,病情還會不斷複雜。其它病情嚴重也要想到脾胃是小兒根本,注意首先調理。 病例二: 小兒14個月,夏天吹空調睡覺,當天晚上發現不出汗,沒有在意,第二天開始發燒,最高40.5,沒有汗,也不愛喝水,中醫判斷為暑熱外感,西醫判斷為病毒感冒,用物理降溫,高溫情況下用退燒藥降溫,使用退燒藥後僅出少量汗,退燒效果不好。喝藿香正氣水。一直拒絕喝水,用藥也不出汗。不愛喝水造成血濃度低,所以輸液生理鹽水和葡萄糖,加炎珀寧,打針的時候大哭,大汗淋漓,汗腺打通,點滴後燒不退,當晚依舊高燒,但有汗出,用物理降溫。次日,吃健兒清解液,中午燒漸退,時有汗出,每次溫度升高就會出汗(說明身體自我調節功能起作用了),傍晚退燒。 暑熱退燒和其他很多無汗型發燒因血相不高,在西醫看是病毒感染,中醫看是毛孔閉塞,汗出即好,可以用藿香正氣發汗,此例用大哭法發汗,效果挺好,隻是對小兒心情有影響,但總比各種藥物點滴有效。之後用清解液清熱消食即好。要注意的是,小兒發汗不能用過多熱氣食物,不能捂,出一次大汗後就不要再催汗,以皮膚微潮為好。西醫看這種情況是病毒,用物理降溫和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就可以,到病毒限製期就會好一般3-9天,可以借鑒,但如用中醫思想治療能更快治愈。其間配合吃王氏保赤丸、益生菌,以保證脾胃和肺健康,沒有引發支氣管炎。 小兒身體最健康,通常感冒發燒,處理得當,用藥輕靈,兩三日就應該好,如果兩三天不見效果,就要考慮用藥、調養、飲食、環境、衣著等方麵是否有問題。很多父母,看到寶寶感冒,不看醫生自己找來感冒藥吃,有些好了,有些卻遷延不好,日趨嚴重,皆因為用藥不當,輕則遷延不好,重則雪上加霜,越治越重。 中醫認為感冒是因為人們感受了外邪,如風寒、風熱暑熱等邪氣,侵犯人體而產生的一種疾病,由於風邪是主要邪氣,由此,人們又把感冒稱之為傷風,或傷風感冒。感冒的症狀,一般比較輕淺,在治療中,中醫多主張疏風解表,通過發散祛邪,就可達到治愈的目的。感冒一般分為三型: 1/風寒感冒:多發生在初冬至冬末初春之時,表現為頭痛、怕冷、無汗、發熱、鼻堵、流清涕,咳嗽,喉嚨發癢。此時病人咽部一般不紅,化驗白血球不高,西醫多認為是病毒感染。治療時采用疏風溫內散寒之法。中成藥可以選至寶丸、風寒感冒衝劑。 民間有用薑糖水治感冒,或吃一大碗熱湯麵後,捂汗退熱等方法。但要注意此二法隻適用於風寒感冒初起。若有熱症,咽紅腫痛,流黃涕,舌紅等,切不可濫用此法。小兒隻要喝淡薑水或用淡薑水衝奶喝就可以,如果咳嗽痰多,可飲用甘草、陳皮、薑絲、蜂蜜水。 2/風熱感冒是臨床最常見的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它的症狀是發熱較重,一般不怕冷,有汗,流黃涕,咳嗽,吐黃痰,咽紅腫痛,口渴,大便幹,尿黃。中成藥可以選小兒感冒衝劑、風熱感冒衝劑、板藍根、雙黃連。 發熱較高時,可用牛黃清熱散,或紫雪散與湯藥同用此型要注意飲食,盡量少食或不食魚、肉等食物。以清淡流食或十流食為宜。並保持大便通暢。 3/暑熱感冒:多發生於夏季氣候炎熱之時。主要症狀為高熱,口渴,煩悶,無汗或大汗出,頭暈目昏,精神出倦,無食欲,嘔吐或腹瀉等等。 中成藥可用藿香正氣丸等藥。食物亦以清淡為主,可多吃些西瓜等果類。也可用鮮蘆根煮水頻服。 4/積食發熱:因脾虛、飲食不節、久病造成積食。主要症狀為舌苔厚、手心熱、食欲不振、嘔吐、哭鬧或腹脹。用王氏保赤丸或其他消積藥。 飲食可用山楂煮水。控製飲食。 寶寶發燒的處理: 1/ 發燒初起:首先要根據最近發生的事情判斷原因,可能與著涼、受熱、吃多傷食、流行病、嬰兒急疹等有關,很多並不需要特別治療。發燒說明身體還有一定免疫能力,這時候千萬不能退燒,要用輔助身體散熱、提高免疫力、去毒化積的方法治療。 散熱:用溫水(與體溫同)擦身,也可以用溫毛巾綁兩個小腿,15分鍾一換; 用食物散熱:葛根、蔥白(含根須)、生薑煮紅糖水可以解表發汗,適用於寒症,但不能用於熱症發熱; 提高免疫力:補充維生素、益生菌; 去毒化積:中藥消積瀉毒能很好退燒,推薦王氏保赤丸,發燒初起按量服用,對多數發燒有效。也可以根據風熱或風寒情況用金銀花、藿香、板藍根等感冒藥清熱。 2/ 發燒中期:發燒38到39之間是免疫力活動最強的時期,這時候不要用藥物退燒,采用物理降溫法最好。同時應當去看醫生,密切關注是否有其他症狀發生。特別小心不要讓醫生隨便用藥(這點隻是根據現狀而提)。如果用藥,家長要記住,抗生素隻是對細菌有效,而發燒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如病毒等,如果可以用中藥雙黃連、板藍根等對消炎和殺毒都有效果,這時候吃健兒清解液也可以起到健脾退燒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必須多喝水。這時候最好看中醫,記住,中藥的效果並不慢,況且我們是要治病,不是治症狀。 3/ 高燒:發燒39.5度以下是安全溫度,超過39.5就很容易上升,容易引起驚厥反應,超過41度有可能對大腦造成損害。 物理降溫:溫水擦拭,2歲以上高燒可以用酒精(普通情況不要用酒精)加溫水擦拭,控製體溫在39.5左右。 用退燒藥:注意不可常用,退燒藥會麻痹中樞神經係統,3歲以上的寶寶可以用柴胡針退燒,三歲以下不要用肌肉注射治療。 中藥灌腸:中藥灌腸隻有大型中醫院可以做,主要是控製溫度發展,去毒化積,直接用藥,提高藥物吸收能力; 抗生素和抗病毒藥:如果使用這類藥物治療,首先要做細菌培養,一般細菌培養要24小時,所以在去醫院治療,就要先做,不要等到病情嚴重再做。目前隻有30%的醫生在使用抗生素前做培養,家長要特別提醒,以免不必要地使用抗生素或廣譜抗生素。同時要注意一旦使用抗生素,之後2-8小時內一定補充益生菌,保證消化係統健康。 小兒感冒的主要症狀有發熱、流鼻涕、鼻塞、咳嗽,有時可伴有嘔吐和輕度腹瀉。尤其周歲以內的患兒全身症狀重,多為高熱、不吃奶,甚至還有抽風等。看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十分著急。那麽,該怎樣給患兒合理用藥呢?以下幾點,供使用時參考: (1)不要急於退熱。不急於給小兒退熱有幾方麵的原因: ①體溫37.5~38℃為低熱,38~39℃為中熱,39℃以上為高熱。低熱或中熱有利於小兒成長發育。發熱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入侵所產生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從而有利於小兒的正常成長發育。 ②不到高熱不用藥。體溫達到39度以上就必須用藥,而且刻不容緩。高熱持續過久,可使身體的許多重要功能失調;由於氧氣和營養素消耗大而加重心髒血管的負擔;大腦興奮過度而導致高熱驚厥或過度抑製而引起昏睡;消化功能紊亂;抵抗力減弱,合並肺炎等。 ③退熱藥副作用大,非萬不得已不用。無論是撲熱息痛、複方阿司匹林(APC),還是其它五花八門的退熱藥,都離不開由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汀來合成。因此,退熱藥都有較大的副作用:刺激胃粘膜,破壞食欲,使胃潰瘍加重甚至出血,引起胃腸長期少量出血並由此而導致缺鐵性貧血;引發血液疾病;損害肝髒和腎髒;嚴重過敏反應者,表現為剝脫性皮炎合並肝腎中毒而致死。 ④可酌情采用物理、藥物降溫。 (2)合理用藥:小兒感冒不要隨便使用抗菌素,應選用一些抗病毒藥物,因感冒是由病毒所引起。小兒常用抗感冒病毒的藥物有: ①病毒靈(嗎啉胍),服用量按每日每公斤體重10毫克,分3次口服。 ②板藍根衝劑,每次半袋,每日3次,白開水衝服。 ③金剛烷胺,每片0.1克,小兒用量按年齡折算,允許連續服藥時間為3~5日,最長不可超過10日。 ④抗病毒口服液,每次半瓶,每日3次。 ⑤健兒清解液,每次半瓶,每日2次,僅用於熱型感冒。 (3)可合用抗菌素的指征: ①服用抗病毒藥物後仍不退熱時。 ②防止6個月以下月齡嬰兒發生繼生性細菌感染。 ③血象檢查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 ④經常患扁桃體炎者。 ⑤出現氣管炎(咳嗽、膿痰)或肺炎征象者。 (4)應用抗病毒藥、退熱藥、抗菌素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劑量不得過大,服用時間不應太久。 ②多喝開水,促進藥物的吸收與排泄。 ③3歲以下小兒肝腎尚未發育成熟,故不宜使用撲熱息痛。 ④小兒本人或其家族有解熱類藥過敏史者,勿用退熱藥。 內,更不是調節體溫的中樞神經失控,隻是身體的表皮、毛孔被蔽塞而已,分為傷風、傷寒、傷(中)暑、濕、熱,等中醫學謂之表證,細菌、病毒根本未進入體內,經曰:"寒邪外束,陽不得越,鬱而為熱(發燒)"。 2.傷食: 飲食不當,脾胃虛弱致食物蓄積腸胃,無法消化在胃腸堆積發酵而產生熱能的發燒,以嬰幼兒為最多。此發燒四肢掌心熱,不像感冒的四肢冷,消食即燒退而痊愈。 3.虛勞: 因身體虛,水火(心腎)不能即濟,風木動搖,時憎寒壯熱,乃體溫外越,不能為身體產生體能,並非發炎,是今日婦女更年期,身體衰弱,故須辨別心虛發熱、脾虛發熱、肝腎虛發熱而調治,不可退燒,是為虛損發燒。 4.瘀血: 受傷時因氣血循環受瘀血阻滯,瘀積的瘀血將體溫升高而發燒,隻要化瘀血,發燒即可痊愈。許多受傷而成植物人者,乃因瘀血阻滯,或被用冰塊冰瘀血致血凝不散,或被強力消炎,消炎即傷心、腎,因心腎同為少陰經,腎主骨、骨主髓、腦為髓海,受傷植物人的造成,乃因心、腎的衰弱,更被消炎而心的循環無力將瘀血排出,並非腦受傷害的問題,化瘀血燒即退,心腎補強,瘀血排出植物人亦能恢複健康。 許多十三、四歲的少女,月經初來時,被打德國麻疹疫苗,或感冒月經來,被消炎傷心腎,致經來不止,或經血逆行至鼻、齒流血,被止血致瘀血內結,複又感冒再被消炎,乃為今日十二、三歲學童血癌、瘀血發燒不退的主因。 5.出痘疹: 出痘疹發燒是在促使病毒產生免疫功能,如穀子、各種種子發芽時的產生溫度,痘疹必發燒才能促使病毒發揮排除盡淨,產生免疫功能,使五髒調適五氣不致產生障礙,故出痘疹發燒不須退燒,唯須注意發痘疹時的飲食,避免並發症之發生,痘疹發透燒即退而痊愈,身體免疫功能即建立而不易再生病。麻疹和小兒急疹屬於這種情況。 6.藥物中毒: 三合一疫苗造成的藥物中毒、頭痛、嘔吐、發燒,西醫稱為"無菌性腦脊髓膜炎"或白血球升高至三、五萬而燒不退為白血病,解毒燒即退,白血球數據亦降而康複。 7.孩子長牙齒發燒: 齒為骨之餘氣,而腎主骨,嬰兒長牙齒時,脾土虛不能製腎水,土不能製水乃因脾虛而非感染(發炎),隻要調理脾胃,發燒即可痊愈,不可消炎、退燒。 8.驚嚇: 七情不順,如孩子受驚嚇而腹脹發燒,隻要收驚即愈,情誌不順,抑鬱憂思傷脾而發燒,消脹氣燒即退。 9.婦女坐月子感冒: 婦女坐月子感冒,發燒稱"月內風",與一般感冒不同治,此時氣血大虛,須調理氣血兼祛風,退燒始痊愈,不可以感染(發炎)治。 10.變蒸熱: 這是中醫的一種說法,目前沒有明確的原因,認為是小兒不斷長大的一個蛻變過程,變蒸熱的特征是沒有特別原因發燒,除了發熱沒有其它症狀,可以看上嘴唇內有白色小豆,稱為變蒸珠子,這種發熱正常,不用治療。 退燒: 發燒的治療並不困難,隻要找出發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