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母親節
我和母親的關係一直非常融洽。母親不是一個嚴肅的人,對於我偶爾冒出來的惡作劇或“壞”主意,認識母親的人一致認為來自她的遺傳。很多時候,我們相處得象朋友一樣,如果沒有人在旁邊開玩笑著提點,我和她基本都意識不到原來我又在和她“沒大沒小”。但盡管如此,我對她並不是無話不談的,基本上是報喜不報憂,快樂一起分享,煩惱就要看看了,有說得的,有保留的。這說不得的,無他,就是那些我判斷會令自己遭到批評的事情。
原因分析起來,所謂的代溝有之,但很大程度是來自子女對母親天生的敬畏。盡管絕大部分的母親都是和藹的,(對著我兒子,我有時候甚至是嬉皮笑臉的),孩子依然在心底深處充滿對母親的崇敬。相較於母親的暴跳如雷,最讓孩子不能承擔的,反而是母親平靜的臉上傷心或失望的眼。
這種情緒是天生的。兒子才 4 歲,精力旺盛,調皮搗蛋。小不丁點兒的,講道理他似懂非懂,用純真的眼神忽悠你;大吼他,他不疼不癢,我這邊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口幹舌燥,他那邊隨便掉兩顆金豆糊弄我,很多時候甚至連金豆都省了,下次依然是外甥打燈籠 — 照舊(舅)。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比如不可以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慚愧,我的殺手鐧竟然是裝哭,哭給這小東西看。一見媽媽傷心了,小家夥立刻老實,摟著我脖子承認錯誤,目光真誠,並且很長時間內都不會再犯。
我在十幾歲的叛逆期也做過非常叛逆的事,“早戀”。人種不同,其實和美國這些身體就早熟的 teenager 比起來,我的早戀青澀而單純,也就是摟摟肩、拉拉手、放學的路上一起走,除了拿學習的時間酸文假醋地寫寫情書影響了些成績外,基本不會造成什麽特別嚴重的後果,因此對於母親的“大驚小怪”和“不理解”,我當時的抵觸很深。歸結於她是做婦產科大夫的,用她職業中的各種負麵案例“汙染”了我純真的愛情。
那時候她的“諄諄教導”是無時不在,無孔不入的,連美國登月、辣椒豐收之類毫不搭界的東西,她都能給聯係到早戀問題上,教育我。雖然反感,雖然我行我素,雖然母親每日裏“喋喋不休”,好朋友的一番話終於沒有讓我對母親產生任何憤懣,她說:“你媽說你,覺得對就聽,覺得不對就算了,畢竟她老一輩和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但也別對她有什麽想法。別以為別人理解你,就你媽不理解你。人家不痛不癢的,好不好的說說,你不愛聽就不說了,得罪你幹嘛。就自己媽才是真心為你好,不怕落你埋怨。”
母親職業成功,是非常出色的婦科醫生,因此在她認為我不對的地方,絕對堅決地一管到底。我隨她,主意也相當大,抗壓能力也很強,一場早戀能在各方麵壓力下進行 13 年。但就是因為那番話,我始終能夠看到母親或語重心長、或惱羞成怒的臉下麵那顆深愛我的心,也就始終沒有對母親產生過任何裂痕。
古人說“養兒方知父母恩”,我想說的是:“養兒方知父母心”。有了孩子後,自己成了母親,才知道,母親強悍的記憶是帶選擇性遺忘的。她可以記得你生下來屁股上的胎記有多大,一歲時的毛衣是什麽顏色的, 2 歲時你給她念了首什麽詩 ….. 卻永遠不會記得你對她吵嚷過什麽,隱瞞過什麽,傷害過什麽 ….. 一聲“媽”足矣。以前會擔心做了什麽讓父母不可原諒,而今知道,在母親的眼裏,孩子的一切根本就沒有什麽是不可原諒的。
我現在依然大部分時候對母親報喜不報憂,因為她年齡大了,心髒不好,能自己解決就不要讓她操心。但是我知道,如果我真的有什麽邁不過的坎,我會回家。與其讓她終日惶惶,惴惴不安,不如嬌弱一下,靠上母親的臂膀,於我可以暫憩;而於她,沒有什麽比眼前活蹦亂跳的女兒本人更重要的了。這也是我在母親節想說給所有成年的未成年的兒女們的話:不要小瞧母親的智慧,不要低估母愛的包容與力量,有天大的事情,回家,母親的懷抱是你永遠的棲息地,孩子的平安比什麽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