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逍遙白鶴夫君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明] · 楊慎
風雲際會的山城重慶,亦稱渝州、霧都。這裏曾經是生養哺育我的地方,但若追根溯源,它卻並非自己的祖籍之地,我的父母和祖父母都不是出生在這座城市。是曆史的宿命和殘酷的戰爭,把家裏的長輩們輾轉引領到這座雄踞西南的千年古城,遠離了老家浙江紹興。於是這座城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我的故鄉。
重慶是中國著名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就有三千多年。這次回渝,除了勾起我兒時的一些記憶外,還有對重慶舊城往事的點滴回顧,其中有些與我家還有點關聯,似值得一記。因文章稍略長,故分作 【巴國故城】,【三次直轄】,和【大區往事】三節。還望時間不太寬裕的朋友自行斟酌方便。
【巴國故城】
重慶地區位於四川東部山區,古時稱為巴。《山海經》中始有記載。巴在商朝時為一偏遠方國 (古代城邦國),不受中原商王待見。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伐紂,巴國積極出兵參與。《華陽國誌· 巴誌》(東晉·常璩) 中記載 “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指的就是這群巴人。“巴師勇銳,歌舞以淩”,則是說在他們將巫歌鬼舞夾雜在淩厲的攻勢中,咄咄逼人,勇冠三軍。商紂覆滅後,武王封巴為諸侯國。
圖1. 武王伐紂,前歌後舞。巴師勇銳,歌舞以淩。 (網絡圖片)
但巴國距離當今世界實在是太久遠,留給人們的印象很淺。不過,說到兩句與巴人有關的成語,大家就會比較熟悉了。
先秦時期,巴國勢微。麵對擁百萬甲兵的北秦西蜀和東楚,生存大不易,故一度與楚國結盟。巴人獨特的巫鬼文化和樂舞因此傳播到楚地,感染民眾。據史書記載,當楚國都城郢中 (現湖北荊州) 有人放歌楚國的雅樂 “陽春·白雪” 時,僅有寥寥 “合者數十人”。而一曲 “下裏·巴人“,卻有 “合者數千” (西漢·劉向《新序》卷二《雜事第二》)。
下裏為當時郢都城內一處巴人聚居地。在楚國的辭賦大家宋玉眼中,該地的巴人隻不過是一群沒什麽文化修養的移民,隻有曲高和寡的他自己,才是正宗的雅士高人。正是楚巴兩國雅俗文化的交流碰撞,才生出了這兩句成語,流傳千古,直到如今。不過,巴人的樂舞也確實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直至漢代。
?此外,還有一件自己曾經留心過的巴國往事。少年時我常散步去半島市中心玩耍購物。路過七星崗時,便會掃一眼街邊那座石砌的古墓,“東周巴將軍蔓子墓”。
蔓子將軍是戰國時巴人,戍守巴楚交界的邊城。某年巴國內亂,將軍彈壓不住,向楚國借兵,稱戡亂後將以城池回報。亂平,楚王遣使索要城池。蔓子將軍答道:“平亂和守城均為末將職責,當初我確曾許諾回報。但城池屬於國家,恕我不能奉送。請將此頭獻與楚王,以作抵償”。說罷拔劍 “自刎以頭投楚使”。楚王得知後歎道:如能有將軍如此,還要那城池何用 (”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為?-《華陽國誌》)。
蔓子將軍雖然誠信不足,但忠義有餘。因此還是能夠博得後人敬重。而且自己斷頭後,還能扔給楚國使臣。這非常人所能做到。巴人厲害吧?實在是非同小可。
五百年後。三國時期的巴郡太守嚴顏將軍在大軍壓境時拒絕棄城投降,戰鬥中被劉備麾下的猛將張飛用計擒拿。嚴老將軍在麵對梟首威脅時,凜然正告張飛,“砍頭便砍頭,發什麽邪火!…… 巴郡隻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引用的就是這蔓子將軍的典故。
巴人爽直剛烈,由此可見一斑。
圖2. 斷頭將軍巴蔓子 (重慶三峽博物館展品,網絡圖片)
圖3. 巴郡守將嚴顏 (業雄繪,網絡圖片)
長話短說。秦滅巴國後,改郡製。秦相張儀築江州城 (今重慶半島老城區和江北部分地區)。隋唐時再改稱渝州。1189年,南宋皇子趙惇 (1147 - 1200) 在正月裏受封為恭王,二月又因父王禪讓即位為帝,史稱“雙重喜慶”,重慶因此得名。經元明清和民國代代沿用,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曆史。
圖4. 戰國時期秦國著名的戰略家和縱橫家張儀,以巧舌如簧著稱於世。率軍滅巴國後築江州城 (今重慶)。 (網絡圖片)
【三次直轄】
一聊古城,不免也就牽出些舊重慶的故事。這裏說兩件值得一提並且與我家還有些關聯的事,一是重慶直轄,二是西南大區。
先說說直轄。百年來重慶曆經風雨滄桑,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過三次被中央政府直轄的經曆。三朝元老,特立獨行。
重慶市的第一次直轄是在抗戰時期。1937年 “七七事變“,日寇入侵華北,中國爆發全麵抗戰。1939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令,將位於西南大後方的重鎮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行政院院轄市 (即直轄市),成為戰時首都和永久陪都。此時全國各地大批工廠、學校、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都撤遷至重慶。重慶在三十年代初剛剛拉開序幕的現代城市市政建設,開始加速進行。
其實早在抗戰爆發之前,國民政府就做了一些應付中日大戰的準備。其中之一就是要在大西南戰略後方修建成渝鐵路。1936年,鐵道部將我爺爺,天津北洋大學畢業的鐵路工程師胡懋康,從南京調派去四川成都成渝鐵路工程處擔任副總工程師,負責督促修建這條從晚清時就欲修未修,而且還間接引出了個辛亥革命的鐵路。
爺爺上任後不久曾寄給我父親一幀照片。照片背麵簡述了開工後約半年來工程進展情況:“今春奉調入川,督修成渝鉄路簡(陽)成 (都) 段。測量工作越五月始,竣事返蓉適逢國慶之期。爰攝此影,用誌無恙。景侯附識,二十五年,十月十日” (參看下圖)。景侯是我爺爺的字。舊時的人們除姓名之外,還有字號。
不料,工程剛開始一年,日寇便開始全麵侵華。因為國家打仗更需要錢,修鐵路的事也就因此而受阻,但並未完全停工。工程時斷時續,進展緩慢。
圖5. 天津北洋大學畢業生胡懋康 (我爺爺)
圖6. 1936年 (民國25年), 鐵道部將我爺爺從南京調往新成立的成渝鐵路工程局任副總工程師。這是他上任後寄給我父親的照片。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重慶政府和民眾為了紀念中華民族抗戰的偉大勝利,築起了一座 “抗戰勝利記功碑”。說起這抗戰勝利記功碑,與我家長輩也有過一段淵源。因為這碑是我二叔,當時重慶中央大學建築係學生胡允敬設計的。家中還存有二叔當時繪製的設計圖照片。二叔的設計當時是經過政府招標、競標、最後中標勝出後被采用的。不過,現在你若上網去搜尋,還能找到這座碑的設計師名字,但那已經不是我二叔的名字了。
這事讓我聯想到那位設計美國華盛頓特區內 “越戰紀念牆” 的林瓔女士。都是建築係學生,都是成功地設計了與戰爭有關的紀念建築,都是參加競標後中標,林女士因其作品名滿天下,而胡允敬先生卻有了作品,但沒了名字。相比這位林徽因教授的侄女來說,我二叔的運氣真的是太差。
不過,1947年,梁思成先生組建清華大學營建係,二叔即被梁先生招聘去清華任教,從講師一直做到教授。他還參加了梁先生和林徽因先生領導的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新中國的國徽就是他們組設計的。對於畢業於中央大學的二叔來說,這也許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
圖7. 這是我二叔胡允敬當年親手繪製的重慶 “抗戰勝利記功碑” 設計效果圖 (黑白照片翻拍)。
圖8. 1947年8月建成時的中華民族 “抗戰勝利記功碑”。(網絡圖片)
圖9. 1947年清華大學建築係成立時最早的五名教師,後來都成了該係的教授。攝於1980年代。從左至右依次為:胡允敬、吳良鏞、汪國瑜、張昌齡、朱暢中
圖10. 1951年清華大學建築係國徽設計小組。中國的國徽就是這個組設計的。前排右二是我二叔胡允敬。
圖11. 1952年二叔二嬸的婚禮。梁思成先生 (中) 是主持人和證婚人。二嬸楊秋華是清華大學建築係第一屆畢業生,而且是七位畢業生中唯一的女生。畢業後也留在清華任教,一直做到教授。
這些便是我家與重慶第一次直轄的關聯。
重慶市的第二次直轄是在國共內戰結束後。1949年11月30日,人民解放軍占領重慶,陪都易手。重慶成為新成立的 “西南軍政委員會“ 駐地,同時被定為西南局替中央代管的直轄市。當時西南軍政委員會的管轄範圍包括重慶直轄市、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西康省、和西藏部分地區。人稱 “西南大區”,但四年後即遭中央撤銷。
在此時期,我父母都在重慶 “西南軍政委員會直屬醫院“ 做醫務工作。該院的前身是國民政府的 “中央醫院”,1929年成立於南京,抗戰時轉移到重慶。父母當年都是抗戰時期流亡到四川的學生,勝利前在成都分別從齊魯大學醫學院和華西大學藥學院畢業,隨即作為急需的醫藥人員投身於抗戰洪流之中。日本投降後,父母便轉到重慶中央醫院工作。
當時的重慶中央醫院與駐陪都的蘇聯大使館為鄰。使館大樓為民國早年修建的哥特式建築,依山而建,傲然挺立於市區製高點枇杷山上,俯瞰長江。使館樓前有一個漂亮的花園,園中有兩座水池噴泉,池中有著花石綱一樣的假山和錦鯉。花徑旁還有養著金魚的大魚缸供人觀賞。春夏時鮮花盛開,彩蝶飛舞;寒冬時臘梅怒放,暗香襲人。
抗戰勝利後,蘇聯大使館遷離重慶。使館大樓因而就改屬重慶中央醫院、隨後的西南軍政委員會直屬醫院城區部、以及再往後的市立第三醫院,被作為辦公樓、圖書館、以及部分病房使用。因為我家就住在院區內,而且我是在那裏出生長大,所以那座原使館花園也就成了院裏小朋友們兒時的樂園。
圖12. 前蘇聯大使館舊址,也是我父母曾經工作過的前中央醫院、前西南醫院城區部、以及後來的重慶市立第三人民醫院一部份 。(網絡圖片)
圖13. 1941年11月,蔣介石 (前排中) 訪問蘇聯駐華大使館。左1為二戰時的蘇軍名將瓦西裏·崔可夫 (Vasily Chuikov),他當時是蘇聯駐華武官和軍事顧問團團長,協助中國抗戰。直至希特勒1942年侵略蘇聯,他才被斯大林調回去抵抗德軍。右1為當時蘇聯駐華大使潘友新 (中文名)。眾人正走下使館,步入使館花園。(網絡圖片)
圖14. 我的父母在中央醫院工作期間的合影
圖15. 父母在市立醫院工作時我們全家的合影
1949年,中央醫院被解放軍接收改編,成為主要為軍政人員服務的西南軍政委員會直屬醫院,簡稱 ”西南醫院”。西南醫院分為城區部和郊區部,是重慶當時醫護人員和醫療設備最優秀的醫院。兵強馬壯。院長、科主任、以及的各科大夫均是從洋人辦的教會醫學院畢業,甚至還有政府公派留美後從哈佛醫學院回來的。護理人員也都受過良好專業教育和訓練。
西南大區撤銷後, 代管直轄市隨之消失,老西南醫院亦不複存在。該院郊區部被改編成為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醫院開始對民眾開放,大家仍按老習慣稱它為西南醫院。城區部則改成為一所市立醫院。分院前父親在郊區部工作,而母親在城區部上班。改編後的三醫大新西南醫院要調我母親過去,但城中市立醫院卻緊緊抓住不放,妥協的結果是將我父親調回了城裏的市立醫院。日後我即是在那裏出生長大。該院後來被指定為 “高幹醫院“,故事較多,以後有空再聊。
這可以說是我家與重慶第二次直轄的關聯。
重慶的第三次直轄是在改革開放後。1997年6月18日,中央決定重新成立重慶直轄市。市政府再次重新掛牌。這次可就大不一樣了。僅從財政收入來看,以前重慶每年必須上繳給四川省的大量財政收入,如今全部自己留用。同時中央政府還給予大量財政和政策支持,欲將其建成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和製造業中心。所轄區域也大增,足可以抵上一個行政省。那時我已赴美留學多年,父親已經因病離世,母親也已退休。
白駒過隙。自第三次直轄以來,25年光陰一閃而過。如今的山城渝州是高屋建瓴,今非昔比,在西南地區獨領風騷。不僅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建設也日新月異,而且下了大力氣改善交通。僅在半島老城區和新開發區內,橫跨長江和嘉陵江的大橋就建了十幾座,而此前僅僅有一座。再加上新建的多條高速,穿樓輕軌、過江索道、超長電動扶梯 (上下山需各行兩分半鍾)、以及多處直立上下山的交通電梯等等。一不留神,重慶已從昔日一座低姿態的邊遠渝州,搖身一變成了網紅山城,引來全國各地無數遊客打卡。
不過,由於地形所限,市區內交通仍然顯得擁擠。再說那新建的 “8D” 高速公路網玉樹臨風,為世所罕見的多層立體結構,足以擾亂GPS的思維能力。聽說外地新來的司機都覺得肝兒顫:如若轉錯一個彎,立馬變成市區 “一日遊“,天黑前能轉出去算厲害的。也許說得有些過了?
圖16. 重慶黃桷灣高速立交橋一瞥。上下共五層,二十條匝道 (輔助引橋道,網絡圖片)
【大區往事】
山城黃昏,長河落日。我們步出賓館,沿著輕軌站旁的地下通道漫步走向大禮堂。晚風習習,華燈初上。廣場邊小食街排擋內人頭攢動,香氣四溢。廣場台階上的音樂噴泉燈光閃爍,五彩繽紛,泉水隨著歡樂的音樂節奏起舞。華麗的牌樓前,一眾人等也在翩翩起舞,廣場舞。抬眼望去,隻見一座巍峨壯麗的宮殿高高在上,在夜色中發出燦爛光芒。那就是西南大區時建造的重慶大禮堂。
重慶人對逝去的西南大區似有深情厚意。市內常見到 “大區舊址” 的標記,提醒大家舊時發生過的往事。這些事不僅改變了市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喜愛體育和文化生活的民眾(包括本人在內),還影響了大區領導們的仕途。
1949年11月底,劉鄧大軍從川東開進重慶。中共中央委任鄧小平、劉伯承和賀龍等分別擔任西南局正副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正副主席,統領西南大區。
劉鄧二人均出生於巴山蜀水間。如今大權在握,衣錦還鄉,正是大展宏圖之際。但此時的重慶雖然貴為直轄,與上海廣州武漢等開埠大城相比,城市建設還多有欠缺。於是,建設新西南和大重慶的重任便落在了三位大領導肩上。事不宜遲,市政建設工作立即啟動。
圖17. 西南軍政委員會三領導標準像,鄧小平、劉伯承、賀龍 (從左到右, 網絡圖片)
圖18. 賀龍從成都抵達重慶。劉伯承 (左1,2) 和鄧小平 (右1) 等人迎接 (從左到右, 網絡圖片)
圖19. 當年大區內四處懸掛著劉伯承主席、賀龍副主席、鄧小平副主席的彩照 (從右到左, 網絡圖片)
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改弦更張。劉伯承將軍是中央特派的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威震一方。為了慶祝解放,劉主席大手一揮,借花獻佛,把中華民族紀念抗戰勝利唯一的一座全國性 “抗戰勝利記功碑” 改成為 “人民解放紀念碑“。從此人稱解放碑。碑上原有的題字係舊政府市長所為,統統鏟掉。取而代之的是劉大帥自己的親筆題字和署名。還塗了金粉。
圖20. 被改名後的 “人民解放紀念碑”。
多年前我們回國時,曾去清華拜訪二叔。他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如果你們日後還有機會去重慶,請替我在紀功碑前放一束鮮花。表達我對抗戰勝利的紀念和對重慶的祝福”。我們答應了他。這次回渝,我們本打算替二叔了此遺願。但到得碑前,向兩位武警衛兵詢問能否讓我們獻上一束鮮花時,卻遭婉拒。這件事讓我們感到非常遺憾,卻也無可奈何。
圖21. 國務院為之正名的小碑
第二件要做的事便是城市建設。大軍接收重慶後,三位領導突然發現這 “陪都” 似乎徒有虛名。抗戰八年,國民政府居然連一座召開大型會議的場所都未能修建。於是,建造一所像模像樣的委員會大會堂立即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三位大區領導一致決定,”要搞,就要搞氣派的,既能體現民族風格,又要具備現代化標準。質量要好,不但具備集會功能,還要具備展覽、接待的功能,幾十年後也不失其風采“ (謝武申,《世紀》2011年第2期)。目標宏偉,要搞出個 “遠東第一”。
很快,耗資三百二十億人民幣舊幣 (值1955年的新幣三百二十萬;約等於目前4~5億人民幣),一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如宮殿一般宏偉的 “西南軍政委員會大會堂“ 便拔地而起。後因大區撤銷,遂改名為重慶市人民大禮堂。
此會堂仿明清宮殿設計,依馬鞍山勢而建。座東朝西略偏南。既有皇宮的磅礴氣勢,又有天壇的華麗外表,還有一座能媲美頤和園排雲殿前 “雲輝玉宇“ 的豪華牌樓,再加像中山陵一樣氣派的天階。夠大膽、夠厲害吧?
不夠。在最初的設計藍圖中,大禮堂前的廣場上還有像天安門前那樣的大型華表和金水橋。
不幸的是,由於資金不足,後者最終被忍痛放棄。不過,盡管欠缺了大華表和金水橋,但人們畢竟有了遠東第一的大會堂。市井小民走到如此宏偉壯觀的殿堂前,自然會產生朝謁天闕的感覺,那目的也就達到了。
圖22.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全景 (網絡圖片)
圖23. 人民大禮堂夜景
圖24. 音樂噴泉
圖25. 牌樓題字
圖26. 牌樓前的廣場和廣場舞者
請注意,這可是內戰結束後,天下初定的1950年代初。本會堂開了天下之先,它比1959年建成的北京人民大會堂早了幾乎十年。
此外,本會堂還是新中國仿古建築的第一大嶄新成果。中國古建築泰鬥梁思成先生也忍不住為它擊節叫好,為它戴上了 “20世紀50年代中國古典建築劃時代的最典型作品“ 的桂冠。據說它還曾被評為 “亞洲20世紀十大經典建築”(詳見http://www.cqyz.gov.cn)。
簡言之,新社會新氣象。彼時因為各種政治運動大都還未開展,領導們和設計師的思想都夠解放,放得很開。
和貴體欠安的劉帥相比,賀老總為重慶建設付出的精力更大。賀大帥生性活潑直爽,喜愛體育運動。據說延安時期八路軍第一支正規籃球隊,就是在他所轄的120師建立的,打遍邊區無敵手。
來渝後,賀老總驚訝地發現,偌大的一個陪都,居然沒有一座具有奧林匹克標準的體育場,而且也沒有標準室內體育館和遊泳池。那怎麽行!如此怎能與新西南大重慶相配?
毛主席在1952年為新中國體育工作題詞,寫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口號。但早在1951年,賀老總就親自主持了重慶現代化體育設施的建設。人們很快就建起了一座容納4.5萬觀眾的現代化大型體育場,重慶市大田灣體育場。
雖然這名字沾了些巴人的地氣,但它可實實在在是新中國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綜合體育場。場內有標準的足球場、四百米的徑賽跑道、以及田賽的各種場地和設施,再加能坐4.5萬人的看台。總之,應有盡有,雄踞西南。
圖27. 重慶市大田灣體育場。建於1950年代初。但在1990年代末被荒廢,民眾居然在場內種菜。後來又被修複使用。右上角一點鍾處的直立建築就是跳傘塔 (網絡圖片)
此外,體育場旁邊還有一座全亞州獨一無二的跳傘塔。該塔是由抗戰期間中國滑翔總會所建。主要用於訓練空軍飛行員和敵後工作人員跳傘,同時也對市民們收費開放。後來也一度被用於訓練新中國的跳傘運動員。新舊兩處運動設施高低錯落有致,相得益彰,天下無雙。
圖28. 大田灣體育場跳傘塔,建於1940年代的抗戰時期。(網絡圖片)
但光有室外體育場還不夠。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體操武術等其他項目還需要室內運動的標準體育館。接著建。於是,一座能容納四千觀眾的現代化室內運動館,重慶市體育館,也跟著矗立起來。而且該館還勇於創新,在外觀設計上像大禮堂一樣采用了許多中國古典建築元素。推陳出新,別致優雅。
圖29. 重慶市體育館。與體育場同期修建 (網絡圖片)
民眾除了有體育活動之外,還得有文化娛樂場所,比如說,像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那樣的場所,重慶也得有,而且還必須建得更好。於是領導們又指揮修建了一座 “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宮內建有花園草坪樹林、亭台樓閣噴泉、籃排球場、旱冰/交誼舞場、標準遊泳池和一座大型電影院。此外,為了方便低薪民眾,宮內還設有一個露天影院。
文化宮的宮門很大氣。似乎模仿了一點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柱廊的風格,不過隻是有柱無廊。宮門寬數十米,四個高大的圓柱和兩側方柱呈弧形排列。長方形的柱頂將各門柱連接。此外,宮門兩端還各有一座碟形噴泉。天方地圓。
如此宏偉的宮門當然不能缺少領導題字。這回輪到西南局書記鄧小平同誌了。他提筆寫下了“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十個大字,都得有半人高。隨後加上署名。當然也都是字字金光閃閃,氣派非凡!
圖30. 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宮門上鄧小平題字為從右到左。右上角是文化宮電影院 (網絡圖片)
圖31. 當年在文化宮內遊玩的我。
圖32. 鄧小平複出後重新做過的鄧小平宮門題字。以前的從右到左,現改為從左到右了 (網絡圖片)
除了體育和文化娛樂外,更不能缺少的是 “精神食糧“。比照 “人民日報“ 刊頭規格,當地黨的機關報也請第一領導小平同誌題寫了“重慶日報” 四個刊頭大字。
圖33. 重慶的大公報被公私合營後改名為重慶日報,由鄧小平題寫報名 (網絡圖片)
此外,小平同誌還用修通蜀道,以天府之國的富庶供北京城及天下之所需為正當理由,說服了毛澤東主席。讓他老人家同意,並由中央政府拿出錢糧(以小米抵工資) 來修築民國時期因為抗戰缺少經費而尚未完工的成渝鐵路。
得令後的小平同誌立刻召集組織西南西北地區優秀鐵路工程人員參加設計施工。據記載,在被召集的西南工程局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中,我爺爺胡懋康的名字列於榜首 (《共和國故事 - 大道通天: 成渝鐵路建成通車,張學亮編撰,2011,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緊接著,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了新成渝鐵路工程局。爺爺在時隔十六年後再次被任命為副總工程師,參與成渝鐵路建設。鐵路於1950年6月動工,進展順利。1951年6月27日,爺爺在上海大公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四十年來的成渝鐵路》的文章,闡述了該鐵路的建設情況和自己的感慨。1951年發表的《人民手冊》(“申“段,p.53) 也摘引爺爺這篇文章的內容,報道 “這條鐵路已於(1950年)六月十六日正式動工;年底已修到江津;1951年將可全麵通車“。
圖34. 1951年《人民手冊》“申“ 段53頁。
很快,大家齊心協力,把在舊政府時修築了近一半路基,三分之一的函洞和幾乎全部橋梁,但尚未鋪軌的成渝鐵路建成鋪軌,於1952年7月1日通車。這是新中國建成通車的第一條鐵路,它讓巴蜀兩地的交通運輸問題得到很大改善。
麵對雄偉的大禮堂、現代體育競技中心、文娛活動標準設施 (包括一座西南博物館)、通車後的成渝鐵路,以及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其他重要項目的陸續建成,重慶民眾非常高興,心存感激。
重慶民眾也知恩圖報。文革結束後,人們對小平同誌的複出歡欣鼓舞。立刻把小平同誌失勢時被鑿掉的文化宮題名照原樣重塑描金。唯一不同的是原來的題字是從右到左,如今的複製品卻是從左到右了。嗬嗬。與此同時,他/她們也對賀龍元帥在文革時期被迫害至死耿耿於懷。於是懷念老總的民眾又在重慶體育館和體育運動委員會大樓之間的小廣場上為他塑起了一座紀念雕像。
但重慶民眾仍然不忘那些為了中國的抗戰勝利獻出鮮血和生命的數百萬先烈以及他們的不朽功勳。改革開放後,重慶民眾堅持不懈地反複要求尊重曆史,恢複 “抗戰勝利記功碑” 的原貌,以慰抗戰先烈們的在天之靈。
這樣的要求最初讓市政府有些猶豫。但是經過反複研究討論上報後,終於在2013年經國務院批準公布,在原碑旁加立一塊小石碑,闡明這 “解放碑“ 的前世真身確實是重慶民眾當年為慶祝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勝利而建造的 “抗戰勝利記功碑“。這是後話了。
至此,擁有這些現代市政建設成果的西南大區和重慶市歡天喜地,名聲大噪!
不過,對於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修建這些大型設施也曾有過不同看法。據說周恩來總理在事後曾經說過:“工程是不錯的,如果蓋在北京會受表揚,在西南建,為時早了一點” (摘自《世紀》2011年第2期,謝武申)。
1954年,中央下令撤銷了西南軍政委員會,改名為西南行政委員會。雖僅有一字之差,但意義深遠重大。與此同時,全國其他的五個大區也被撤銷。
1955年,毛主席在北京授予解放軍高級將領們軍衘和勳章。劉伯承獲授元帥銜,但此前他已自請去南京管理軍事學院了。賀龍也被授予元帥銜,接著分去主管體育。感謝在重慶所得之經驗,賀老總很快就指揮人們於1959年在京建起了 “北京市工人體育場”。小平同誌因已經從事政工,故未授軍銜。留在中央聽候調遣,無需再回四川。換人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昔日的西南大區,早已是人去樓空。不過,大區時期留下的現代化城建設施以及部分理念,確是留給了重慶民眾,使兩代人受了益,包括青少時代的本人。
前人栽樹,後人乘蔭。
— 6/15/2023,後記於芝加哥北郊家中—
你好,謝謝來訪!這篇文章是我先生寫的,他生在重慶,對那裏有較深的感情。我先生說,關向應1946年就病逝於延安,所以西南大區的領導人裏沒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