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惑潤生

(2006-01-17 19:23:41) 下一個
所謂「出世之惑」,乃指菩薩之「留惑潤生」者也。

菩薩,梵語菩提薩 (Bodhisattva)之簡稱,華譯為「覺有情」,即菩薩乃覺悟的有情眾生,也可說是菩薩發心要覺悟一切有情眾生。為何要菩薩「留惑潤生」呢? 是因菩薩不忍眾生的無明苦難,所以雖廣學達到解脫的各種方法,卻不直接證入最終涅盤,身處濁世以自身體會的真理幫助世人,甚至發願生生世世再來人間普度眾生。 菩薩的「留惑潤生」行徑,就像維摩詰居士雲「眾生病故我病」,示現疾病化導佛子;又如青頸菩薩代眾生受一切毒害,猶孔雀以苦嚴身。又,菩薩身處於惑世,而常覺不惑者,如觀世音菩薩聞聲救世,「苦海常作度人之舟」;地藏王菩薩大願濟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古今多少高僧大德,從聖典中習得這些菩薩的悲智願行,誓盡形壽奉行菩薩道;他們總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在世間幫助苦難的人群,也因此在世上留下偉大的模範。

【扶習潤生】
?
天台宗用語。用以表示通教三乘共十地中的第九菩薩地修相之語。

又作「誓扶習生」,其義雖與「留惑潤生」之用意類似,然所用以潤生者,則有「習氣」與「惑」(煩惱)之差別。「留惑潤生」之說,見《攝大乘論》〈彼果智分〉所載;而「扶習潤生」之義,則為《大智度論》及天台宗所說,天台家以為通教菩薩為了成佛,須在三界受生才能行化他的事業,但在第七地時已斷見惑與思惑之二煩惱,因此若要在三界受生,就必須保存習氣,用誓願力來扶助習氣。這樣才能潤業、受生。通教菩薩為了化他而采用這種受生的方法,就是扶習潤生。其所以稱為誓扶習生,《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六雲(大正46·322b):「誓扶習者,大品雲:留餘殘習以誓願力,及扶餘習,而生三界利樂有情。」藏教菩薩,由於見思二惑未斷而生於三界;別、圓二教的菩薩,則由無明惑之力亦受生於三界。因此,此扶習潤生之義唯限於通教菩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