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陽春三月遊------奈良篇(2008.3.3)

(2008-03-25 02:31:57) 下一個


陽春三月遊------ 日本「白帝城」:犬山城篇

陽春三月遊------ 京都篇(2008.3.1_3.2)

陽春三月遊------奈良篇(2008.3.3)

已經很久沒去奈良了。16年前我剛到日本的時候,第一年便是住在奈良。我是秋天到的,還沒學會怎麽問路,奈良的空氣就已經比我上學的大阪早一步進入了冬季。記得那年冬天我總是很羨慕住在大阪的同學,因為她們幾乎整個冬天都是穿著裙子,而我卻不能忍受奈良冬季那份從角底心傳上來的陰冷,不得不總是穿得結結實實的。

記得我的保人每逢周日都把我拖出去散步,身後跟著保人家那隻很帥的大狗(可惜幾年前去世了)。保人是個年輕時候就酷愛登山的人,雖然那時候已經五十幾歲了,可還是健步如飛。他所說的散步,其實就是徒步翻了一座附近的小山再回來,連那隻健碩的大狗都總是伸著舌頭氣喘籲籲的回來。而我這個天生愛睡覺的人,就更是怕跟保人出去散步,總是千方百計躲在自己的房間裏逃避保人的召喚。那時候保人給我起了一個綽號叫「寢姫」(睡姬),我美化為「睡公主」(*^。^*)。沒想到的是,今天的我雖然照樣愛睡覺如初,可是對於爬山走路卻也很是熱衷了。我揣摸了一下原因,想來是因為當時初來他鄉,今日所能體會的美和好,對於還沒長大的20歲都不到的我來說實在是摸不著頭腦的一頭霧水而已。

後來在大阪神戶京都為中心的關西地區上大學,工作生活了近10年,京都倒是去了無數次,奈良卻還是很少去。

這次出遊,在京都後麵安排了一天奈良。因為要趕回東京,所以中午前到達奈良,一路走到下午3點左右就往回走了。從奈良車站出來,就在奈良公園境內周邊走了一圈出來。去了有名的東大寺看那個大佛,然後去了幽靜的二月堂,三月堂,春日大社(神社),最後溜了一眼興福寺的五重塔。對於隻有半天時間的我來說,這已經是一個很充實的course了。

廢話了一大堆,趕快步入正題!(^^)!

上午10點多剛出奈良車站,就遇到了一群春遊的小人兒。



春天的腳步從他們開始。



奈良公園東西4公裏,南北2公裏,東大寺等這次我的course裏的景點都在其境內。
東大寺當然是很有名的,而奈良公園的1千多頭鹿也同樣老少皆知。小孩子們當然對寺廟沒有興趣,可是對東大寺裏那尊大佛,公園裏隨處可見的鹿都是知道的。
傳說在建春日大社這座神社時候,祭神騎著神鹿從遠遠位於東京東部的茨城県鹿島神社趕來。鹿是春日大社的神使之一,再加上了這個傳說,從此鹿就成了奈良的保護動物之一,在奈良公園,鹿兒們安逸閑適,沒有人可以隨便傷害它們。鹿兒們也都通了人性,看到你買了他們愛吃的薄餅就會跟在你後麵窮追不舍。如果你對它們彎下腰去大聲說:こんにちは!(KON-NI-CHI-WA,意為:你好!),它們也會對你緩緩低頭回禮。不過不知道追著要薄餅的鹿沒有,但是懂得鞠躬回禮的鹿卻不多。我一路上對著很多鹿行禮都被無視了,反而是路人向我投來同情的笑容。我總是無可奈何的對友善的路人訴苦:這頭鹿又沒理我~~~。我那天運氣很不好,居然一頭會行禮的鹿都沒遇到,自己倒是白鞠了N躬。也許有人會認為我這麽大人還當眾出這個醜很是丟人,不過在我來說這正是我旅途中的趣事一樁,小插曲一段兒。







東大寺是日本華嚴宗大本山,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曆史。作為古奈良曆史建築群之一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正門。



這是寺內建築之一。我在西安也曾見過相似的建築,可見日本文化多來自於中國。



這便是大佛殿了。正麵寬57m,深50m,是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
很遺憾,我拍的時候曝光過度了。。。



東大寺的大佛最初鑄造完畢是在公元749年,但是後來經過兩次戰火燒毀,現在的大佛是後期修建而成,高達近15m,隻有局部是最初的保留下來。





大佛正麵。



出了大佛殿,我順著我的計劃一路邊看邊逛。奈良的景致是空曠古老的,與精致繁華的京都相比又是另一份風景。奈良的風景更多的是自然,這不光是指奈良的自然景觀多,規模都比京都大而曠,還有一份不加修飾的隨意自然。京都的美,有很大程度是經過了人工的修整改造完善,回首便是一幅京都風情的畫,一瞥便是一個精巧的小景。京都的一切都是好像在存在之前就已經知道你的期望是什麽,所以你所期望的,你想象中的日本的特色都在京都可以看到,京都就是一座把你的想象做成了現實的一座夢的城市。
可是來了奈良,你突然會感覺到在京都熙攘的人群裏得不到的一份幽靜,一份沉澱。這兒的天空要比京都寬闊,天空下的建築物都隨意的帶著一份古老的一點陳舊的氣息,京都的天空讓我想起藍天白雲,而奈良的天空讓我腦海裏浮現出---蒼穹這個詞。
日本人所說的美,有一種叫做「侘び・寂び」(WABI・SABI)。
「侘び」(WABI)是形容貧乏,冷清。原本這個詞不是褒義,但是受了禪宗的影響之後,「侘び」(WABI)的意思中加入了寂靜,樸素的概念,並被延伸到了對美的觀念之中。在日本的茶道中我們可以隨處看到「侘び」(WABI)的體現。比如茶室,除了豐臣秀吉大現暴發戶本性在大阪城內建的那個金光閃爍的金茶室以外,所有的茶室都位於整體建築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麵積很小,乍看就是一見農家的茅草屋。但是孤寂的,冷清的,帶著點破舊的小屋子裏,卻可悟出茶之道。價值在於質,而不在表----這是「侘び」(WABI)的真意所在。而將質表同時極端體現的便是茶道。在京都我們可以在很多寺廟,庭院裏看到體現著「侘び」(WABI)之美的茶室,可是在奈良,茶室比京都要少很多,但我卻可以在山腳下,田埂邊,寺院周圍的普通人家的建築上看到那份自然的「侘び」(WABI)。
而「寂び」(SABI)的是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產生的變化。原本的漢字不是「寂」,而是「錆」。所以這個詞原本也不是褒義,實形容時間長了就老了鏽了。可是後來被引深為「寂び」(SABI),是表示隨著歲月自然的流逝而積累沉澱下來的,從物質本身所生出的結果。最常見的就是石頭上的青苔,一塊石頭經年累月放在那裏,沒有人去碰它,可是N年後,在大自然的澆灌下,石頭生出了青苔。京都的西芳寺又名苔寺,以寺內如綠地毯般覆蓋在地麵的多達120種的青苔而出名。在一個寺廟裏能夠有這麽大規模的青苔當然是費了很大的苦心和人工的。可是在奈良,就在我這短短的幾個小時的course中,我走在蒼天古樹見,時不時可見青苔一瓣,在樹根,在石麵,讓人靜靜的感受著那份時光的流逝所留下的記號。
我想,「侘び・寂び」(WABI・SABI)的本應該是在奈良,但升華在京都。

又說遠了,不再多說了,看看我鏡頭裏的奈良吧。我這劣質攝影技術嚴重影響了效果,所以若能達到略見一斑的效果便很滿足了。















神社是日本自己的宗教,在我的印象裏古都奈良的色彩就是兩個,一個是蒼青,一個便是神社裏常用的紅色。

























奈良篇完。下篇----------嗬嗬,先不預告了,過幾天就知分曉(^_-)-☆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