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盈袖2006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心裏波瀾

(2011-09-04 18:50:33) 下一個

 

一氣讀完《樹鬼》和《閣樓》。放下書,依然被那死去活來,糾結不已的氛圍影響。良久。 

一些情緒似曾相識,卻又不盡相同。的確,人心裏的空間如此之大,可以驚天動地,百轉回腸,別人未必了解,甚至不曾留意。每日路上,看到數百個麵孔,那些看似平靜的臉後麵都有著故事。很多時候並讀不到痛,尤其是經年累月於心裏纏繞咬噬的隱痛,一日日積深,直滲到骨子裏去。如果人可以看到心的創傷,那麽平靜的臉孔後麵這許多血淋淋,千瘡百孔,膿腫潰爛的樣子會多麽驚心動魄. 

這些故事裏的女孩大多童年沒有得到家庭的愛。心理醫生說,很多人情感上、心理上的問題都是因為幼年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愛所致,尤其是沒有適當父愛的保護。父母長者無條件,不求回報的愛,安定幼兒的心,令他們健康成長,樂觀自信。美國一位有名的心理醫生勞拉寫過一本書叫做《不想撫養孩子的,就不要生》。撫養不僅是指供給生理上的需要,還有心理上的。孩子正如幼苗需要一定的環境和條件才能正常生長,比如父母的愛,關心,花時間耐心陪伴等等,這些都是食物,衣服和錢無法替代的。而這類營養缺乏造成的不足在心深處,不容易被注意到。幼兒需要和父母親密相處,這一項的重要性似乎還沒有被世人警覺. 

我之所以用女孩這個詞,是因為這樣的故事多發生在還未成熟的年輕人身上。她們由於愛和關心的缺乏,沒有建立起健康的心理來麵對展開在她們麵前的生活。生活裏沒有一個和藹親切的長者可以讓她們信任投靠,說出心裏的痛苦。她們在懵懂裏糾結,迷惘,沒有舒緩和排解的渠道。如此越陷越深。 

這些掙紮在成年人看來很奇怪,覺得是自己作的,可在她們尚未成熟的心裏,卻是天大的問題,因為沒有正確的疏導,慢慢變成痼疾,陷入到無以解脫的地步。 

沒有人教她們如何麵對,甚至沒有人在乎她們內心的苦痛。抑鬱,令人退縮到自己內心裏去,那原應該被敞開,飛揚的年輕的心,縮成小小一團,暗暗痙攣抽搐。 

她們需要有人對她們說:我們愛你,你是個好孩子,你做得很好。無論發生什麽我們對你的愛都不會改變。 

對父愛的渴求令她們被年長者一點點的憐愛打動,如此沉溺不拔。人生要取舍。懂得選擇,懂得放棄。一路走到絕處不是一個好的方法,卻是年輕女孩最容易選擇的。她們珍惜人生最初的感情,心裏初次的萌動,對愛的渴求令她們進入沉迷幻想的境界。 

女孩的身體長大了,心理卻還是要父母親人再扶一程。青春期孩子獨立意識的漸醒,自我的膨脹,以及覺得成人了的狂妄往往令她們試圖遠離父母,變得挑剔,甚至覺得父母什麽都不懂。正因為如此父母無私的愛才顯出它的重要和執著,愛孩子的父母被衝撞,被誤解,被藐視,仍耐心提供幫助,並不顧自己所受的輕慢,一心苦思如何引導才能為孩子接受。不是用責罵,命令,或滔滔不絕倒出自己的大道理以求解脫自己的心理負擔-如果不說,孩子以後不好父母會覺得自己沒有盡到責任,說了不聽,就是孩子的問題了。同時也和孩子一樣要發泄自己的情緒,並不考慮孩子能不能接受,有沒有效果 - 而是用愛去堅持,用耐心去對待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一切都從對她們有益處出發,並不去爭執對錯,存無限寬容。這是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營養,令她們一生受用。 

父母在這裏,無論發生了什麽,你都可以回來,我們都接納你,愛你。孩子有了這個概念,很多事都會不同了。

淡漠令孩子遠離。如果她們像故事裏的主人公一樣這樣陷入歧途,日日夜夜折磨自己,該是父母多麽大的遺憾。 

如《樹鬼》裏的阿布,一直努力想從父母那裏得到對她忽視的原因,不是為了責怪,更多是為了給他們開脫,以解脫自己,可是總也得不到。她的父親不理睬,她的母親不得要領。林,給了她需要的關愛和欣賞,她平生第一次感到安全,溫暖,她畢生想從父母這裏得到的東西。如此一發不可收拾,陷入怪圈。她的愛多是幻想,她對林並不了解,林隻是她的一個夢,被她賦予所有美好的想象,她的愛很大程度上是與現實大相徑庭的臆想。這悲劇源於幼年時心理上的挫敗和不滿足,卻又在青春時加劇,因為沒有一個長者給她一點引導和支持。她不懂得真正的愛,也不懂得在生活裏一點點感覺和憐愛遠遠不夠。她也沒有找到自己生活真正應該立足於之上的根基。 

而且,有的愛,是真愛,但卻對人不益,也要放棄。人要學會放棄。 

目前國人對心理的需求慢慢重視起來,可孩子的教育還是圍繞著成績和入學。希望我們的教育可以逐漸轉向以孩子為本,注重他們的需要,培養他們的性格,人格,使他們在入大學,找到好工作之前先是健康,完整,富有人格的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