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17)
2008 (206)
2009 (152)
2010 (118)
2011 (142)
2021 (1)
九溪十八澗的別致在於它的野趣 . 我尤其喜歡它的幽靜 , 因而推為首愛 . 有山 , 有水 , 有流淌著的溪澗 , 曲徑通幽 , 樹木鬱鬱蔥蔥 , 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江南畫卷 . 萬幸不曾為遊人的熙攘攪擾 .
這一種野與靜卻是中華獨有 , 不同於國外的 . 一草一木 , 一亭一徑 , 一溪一澗都浸透著中國古文化 . 樹木的顏色 , 古徑的鋪法 , 以及亭閣的風情都與西方截然不同 . 可以隨手拈來古時的詩句來環繞身心 . 正如行在普陀九華 , 林蔭下空氣裏都充溢著佛的氣息 .
九溪十八澗位於龍井南麵,距西湖 10 餘公裏。起源於楊梅嶺的楊家塢,之後匯合青灣、宏法、方家、百丈、唐家 、佛石、雲棲、渚頭、小康等 9 個山塢的細流成溪,再經徐村注入錢塘江;十八澗在煙霞洞西南,起源龍井的龍井村,穿繞林麓,次第匯合詩人嶼、孫文瀧、雞冠瀧等許多細流而成澗,九溪十八澗因而得名 .
九溪美景的形成要歸功於冰川。 1947 年,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帶領浙江大學部分師生兩次在九溪考察,發現古代冰川遺跡。他據此指出,距今二三百萬年前地質第四紀時,西湖尚處於千裏冰封之下,當時下龍井一帶的盆穀,承受著大量冰雪,經九溪十八澗流出,九溪十八澗的險峻幽深美景於是形成。
林海亭上的一副名聯書道 : “ 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曰歸可緩,且同歌陌上花來。 ” 點出了九溪十八澗要定定心心地慢慢品味的風格 . 元代張昱有詩: “ 青山縹緲白雲低,萬壑爭流下九溪。擬溯落花尋曲徑,桃園無路草萋萋。 ” 描述的就是春夏溪水豐盈 , 歡快奔流 , 山穀之中綠意盎然的景象 .
當然最著名的是清朝學者俞樾俞蔭甫的《遊九溪十八澗記》: “ 西湖之勝 , 不在湖而在山。白樂天謂冷泉一景,最餘杭而甲靈隱,而餘謂九溪十八澗,乃西湖最勝處,尤在冷泉之上也。逾楊梅嶺而至其地,清流一線,曲折下注,虢虢作琴築聲。四山環抱,蒼翠萬狀,愈轉愈深,亦愈幽秀。餘所謂 “ 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樹 .” 寥寥幾句說盡澗水淙淙 , 樹木蒼翠的幽靜趣味 .
我喜歡在春天的時候徒步穿越九溪 . 年少時意氣風發 , 一路歡笑 , 印象中就是滿抱的映山紅 , 鮮豔得就像我們的青春 . 後來條件好了 , 常常突發奇想地開車過九溪 , 古老的石子路上顛顛簸簸 , 卻不影響寧靜的心情 . 每次過那兩條大溪時都會擔心水太大車子會熄火 . 總是會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停了車子 , 安靜地坐上一會兒 , 感受難得的 ” 野 ” 味 .
夏天酷熱難耐時 , 幾個朋友一起去錢塘江遊泳 , 推著輪胎遊到江中心的浮標 . 江水沁涼 , 常常會有人小腿抽筋 , 要靠著輪胎慢慢恢複 . 江麵寬闊而江水混濁 , 望著不遠處的聳立的六合塔和錢江一橋 , 感受古人和現代人不同的偉大 .
遊完泳輪流在車子裏換衣服 . 然後去九溪 . 天色已暗 , 九溪更加幽深寂靜 . 總是開到那條大溪 , 把帶來的西瓜浸在冰涼的溪水裏 , 大家就坐在石頭上歇息 . 在那樣人跡稀少的夜晚 , 星星顯得越發明朗 , 溪水汩汩流淌 , 伴著縱深草叢裏蟋蟀的鳴叫 , 那種清涼感受是夏日裏所夢寐以求的 .
四處都黑黢黢的 , 隻隱約看到山和樹木的影子 . 有一次我們似乎看見附近有人影晃動 , 男人們警覺地就近抓了物事 , 準備自衛 , 女人則靜靜屏住了呼吸 . 確定無恙後我不由胡亂借題發揮 : 如果有人趁月黑風高 , 來此棄屍 , 保不準他們會把我們全部殺了滅口 . 危險 , 危險啊 . 說著就覺得草叢樹影裏鬼魅漸生 . 壞壞的男人也用手電筒向上照著自己拖長了舌頭的僵屍臉 . 弄得女人們心驚肉跳 , 尖叫著一徑逃回車上 .
離開杭州之前 , 我一個人開車去了幾個自己最心愛的地方 , 以作告別 . 其中自然少不了九溪十八澗 . 一個人緩緩開在遊人稀少的山穀 , 心情起伏不定 . 多少時光如水流去 , 青春不再 . 心境也大不相同 . 開始一點點品味出這野境裏長年棄置橫陳的寂寥 , 如野草般滋生 . 空穀回音 , 樹木如煙 , 亦如往事 . 斜陽襲來 , 竟生出萬古長空 , 一朝風月的感慨 .
雖然是很慢的車速 , 景色還是緩緩退後 , 漸近龍井的時候 , 終於明白到了頭了 , 遂轉入另一方蜿蜒的境界 .
這次回去我抽空還是想去一下,不知有沒有變化.
你的經曆好險,不過還好喝的是澗水,如果是混濁的江水... AHHHHH
希望這樣的有驚無限給你帶了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