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楓行吟

七七級理工科男,深耕旅遊行業四十餘載;願把相遇寫成故事,把風景讀成詩意。
正文

【南極@2001】回眸二十年前之南極

(2025-11-21 14:56:07) 下一個

不能遠行的日子裏閑來翻老照片、讀舊筆記,回顧那些曾經飄過的海和穿越世界的旅行。攤開2001年3月南極之行所拍攝的照片和手寫的日記,塵封的記憶像洪水瀉閘般湧起,不禁感歎白駒過隙!過往20年間南極旅遊發展迅猛,到訪人數逐年飆升,中國遊客已從當年的頗為罕見,到2011年首次單列統計,乃至如今全球每7個南極訪客中就會有1個中國人。

 

為紀念IAATO成立30周年與南極之行20周年,茲將這些圖文資料加以整理,重新補綴成文,並與當年由船員兼攝影師Александр Шматов所拍攝的視頻一起首次公開發表。旨在展現20年前,當冰架尚未發生大幅崩塌而導致企鵝、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鳥棲息地收縮,遊客亦遠非趨之若騖時的南極旅行紀實!

 

注:為保持完整性與連貫性,本文篇幅較長且穿插多個視頻、音頻,請自行斟酌,感謝您的閱讀與貴手轉發。

 

實地考察的美差讓我走向南極

2001年3月1日- 氣溫 多倫多:  -5° | 紐約:  -2° | 邁阿密:  25°  YYZ - LGA- JFK - MIA 飛行距離:2338公裏 

 

整裝出發,目的地是曾在夢中出現,但又從未真正想過自己會有幸前往的地方 - 南極!這片大陸對於本科專修地學,又曾在地震部門工作過的我顯然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緣於公司新近開辟極地旅遊,故委我前往做實地考察與體驗,這難得的機會令我興奮不已。

 

飛往紐約拉瓜迪亞機場的航班準點。起飛時望見地麵殘留大片冰雪,隨飛行高度的提升,片片白色、灰色雲團掠舷窗而過。飛機漸漸下降,眼底呈現平坦低丘,須臾望見弧形海灣,到了紐約。灰蒙蒙的天,灰色的海,全然沒有那年夏天在世貿中心頂樓和愛麗絲島所見到的蔚藍與湛藍。

 

從拉瓜迪亞去肯尼迪機場車資11美元。中巴載著十幾個乘客穿過皇後區,中途在LLR-牙買加車站經停,落客上客。一路街景與多倫多西區有許多相似,包括道路,招牌和行人。沿途經過一間中餐館 - 獅子樓,此處莫非是景陽岡?

 

 飄洋過海來看你 

 

本次飛行的終點是阿根廷烏斯懷亞。從那裏我將登船沿下圖所示航線,體驗公認的南極十日經典遊行程。 

 

經典南極航行路線示意圖

 

阿根廷航空公司Aerolíneas Argentinas 紐約飛往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航班18點在JFK8號航站起飛,中途經停邁阿密。登機後發現持美國、加拿大護照的乘客被刻意安排在一起;鄰座都來自長島,前排稍胖夫婦來自辛辛那提,對過一對也是紐約人,且都是要乘同一艘遊輪從布宜諾斯艾利斯登船,南下遊覽帕塔哥尼亞,最後北上到智利聖地牙哥結束。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 

 

聽說我去南極,個個睜大眼睛,除表示羨慕外還問了一堆有關的問題。美國人頃刻打成一片,相約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後一同拚車去酒店。邁阿密登機的乘客大多是拉丁裔年輕人。此時機上座無虛席,平添喧鬧...  晚上9點,飛機重新騰空,向南飛往布宜諾斯艾利斯!

 

▼ Roald Amundsen's South Pole Expendition Diary 

Glittering white, shining blue, raven black … the land looks like a fairytale. Pinnacle after pinnacle, peak after peak-crevassed, wild as any land on our globe, it lies, unseen and untrodden. It is a wonderful feeling to travel along it. 

銀白,湛藍,烏黑……這是個童話世界!山嶺相接,峰巒重疊,和我們星球上的任何一塊大地同樣的狂野,無邊無際,從未露過真容, 從未被踏足,行走其上真是一種奇妙的感覺!

 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德森南極探險日記 (作者漢譯)

 

 

出發,33小時的旅行抵達世界最南端城市

2001年3月2日- 氣溫 布宜諾斯艾利斯: 25°  | 烏斯懷亞:  7°  MIA - EZE - AEP - USH 飛行距離:9522公裏

 

清晨六點,飛機降落在布宜諾斯艾利斯EZE國際機場。陰天,空氣潮濕,氣溫25度,體感有點像廣州。等著過海關的隊列中沒見幾個亞洲客,此刻腦子裏莫名其妙出現一串信息符號:探戈、帕塔哥尼亞、馬拉多納、切·格瓦拉、鴿子等,還有"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旋律...關於這個國家我目前了解的非常之少。轉AEP機場必須經過市中心。幸好行李已由航空公司負責直接托運至最終目的地,而飛烏斯懷亞的航班又在下午,所以我已提前計劃抓緊時間,迅速瀏覽這素有“南美巴黎“之稱的城市。

機場到市內的車程約一小時,沿途道路交叉縱橫,兩旁樹木枝葉繁茂,鬱鬱蔥蔥。許多樹和灌木形狀如傘,有一種樹上綻放著桃紅色花朵,煞是好看。路上行駛的轎車尺寸似乎普遍略小於北美,不少車身油漆斑駁有顯而易見的凸凹。一路上常見司機搶行扒頭,有的還毫不在意地壓在中線,或駕駛在路肩。

 

9 de Julio Avenue 7月9日大道 

 

七月九日大道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中軸,寬闊街道中央矗起的白色紀念碑型似美國首都華盛頓紀念碑,著名的科隆歌劇院就在其附近。

 

Teatro Colón 科隆歌劇院

 

佛羅裏達大街一帶為商業步行街,不少皮具攤檔置於中央,街邊有藝人彈唱或站在木箱上擺出靜態雕塑姿勢。Estatua de Manuel Dorrego附近小超市門前有兩個華人正從小巴卸貨。上前搭訕,聽中年司機操福建口音,幫手20來歲東北人,獲知布宜諾斯艾利斯目前約有3萬華人。

 

匆匆打完卡即趕往位於海邊的AEP機場,幾乎所有的阿根廷國內航班均從這裏出發。候機廳顯示屏上羅列最多的航班是飛往伊瓜蘇瀑布;烏斯懷亞有兩班,且均晚點。機場信息播報惟用西班牙語,反複聆聽亦不得要領,去問訊處打探到預計晚點2小時。坐等無聊逐好奇觀望四周,捕捉風景。見本地人頻繁接吻,不僅男女,甚至同性之間亦有親吻臉頰。候機室年輕人居多,衣著普遍時尚,手機相當普及。禁煙區不乏違禁吸煙者,萬寶路,駱駝等煙草廣告幾處可見。

市中心步行街 Centro Naval

最終,兩個飛烏斯懷亞的航班被合並,開始登機,經過四個多小時的飛行,晚上八點半飛機降落在世界最南端的馬爾維納斯國際機場。訂好的酒店建半山,背後就是從山頂向下延伸的冰川舌。機場出租車不打表,7個美金到酒店。冰川酒店Hotel Del Glaciar房費149美元含早餐,前台小姑娘見我是業內人,即刻給予免費升級至豪華海景房。衝完澡鬆怠於床方感疲憊。這一路幾乎馬不停蹄,兩次轉換機場,四段飛行,連續旅行33小時才終於抵達這南極旅行的門戶。

 

烏斯懷亞遊艇碼頭

 

電視頻道都是西班牙語,隻一個英文台放著Brad Pitt 的電影。依窗望小城燈火闌珊,最通亮處便是碼頭。推開側窗,陣陣南極涼風撲麵而來,捎過一句:I have felt winds straight from the South Pole ...... 《沒有你,萬般精彩皆枉然All this I did without you》詩中的一句。

 

沒有你,萬般精彩皆枉然 

  All this I did without you 中英誦讀本文作者 

 作者:英國作家Gerald Durrell 傑拉爾德.達雷爾 

 

 

起航,一路向南穿越德雷克海峽

2001年3月3日- 氣溫:  9° | 日出:  06:46 | 日落:  21:15 航行海裏:98.6 nm | 多雲轉晴 Through Beagle Channel

 

清晨拉開窗簾,見升起的太陽停留在距離地平線不遠的地方。早餐後到市中心稍事禮節公務後,便開始四處遊逛。

 

烏斯懷亞的地標

 

Plaza 25 de Mayo廣場豎幾座曆史人物雕像,包括阿根廷國父San Martin;市內最繁華的街道便以他冠名。聖馬丁大街兩側除了戶外運動服裝工藝品旅遊紀念品店外,基本上就是咖啡館和各種餐館,遺憾的是竟然沒有發現中餐。

 

一條側巷的建築物上掛一木匾 - "恩の道",近前看小字寫著Shin’s Martial Art。附近一家Korean Cloth,小店裏員工和顧客全是東方麵孔,感覺朝鮮人已紮根於此。 

Plaza 25 de Mayo 的人物雕像

 

正琢磨何處午餐,逐瞥見路旁一餐館裏有幾個亞洲人影,則移步踏入。西班牙文菜單的空白處,密密麻麻填進手寫的英法俄日飲食單詞。點一份湯和鱈魚,本地啤酒,調節兩天來盡是機上機場快餐後的食欲。耳聽鄰座是日本人,想必他們也是上同一艘船去南極,可謂百年修得同船渡!

 

返回酒店退房,然後直接前往碼頭。載我們去南極的俄羅斯科考船Akademik Ioffe就停靠在最前端,白色的船體看上去像坦克一樣堅固

停泊在碼頭的 Akademik Ioffe

 

碼頭停靠的最大一艘船人蹤未見,船頭兩個醒目紅色大字"泰安",一行黑色日文"XX丸-東京",船身書寫的"安全第一",不知是貨船還是捕魚船。

 

下午四點開始登船,工作人員在舷梯迎接每一位客人。緊接著開會,首先介紹9名外聘專業旅遊服務隊員:包括2名探險領隊、1名客房經理、2位講座專家、2名廚師、1名酒保和1名醫生。探險領隊Aaron客房經理Scott、負責酒吧的T-Paul和講座專家Cathy均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此外船上還有38名船員加上參加本次航行的57名遊客,國籍分別為:日本22人、英國16人、澳大利亞13人、阿根廷3人、比利時1人、新西蘭1人和我這個加籍華人。

 

團友正陸續登船

 

旅行的安全至關重要,示範講解從如何穿著救生衣,上落橡皮筏,到如何打水手繩結,伸握施救援手等等,極為詳盡。要求每人在聽到6短1長的哨聲後立既到救生船前集合,並預告隨時會進行演習。

 

找到我下榻的船艙,剛安頓好行李就聽到緊急集合的汽笛。找出救生衣,穿好,迅速來到六層甲板。未幾大家都整齊有序地聚集在救生船旁,聽到各自的名字被點到時即大聲回應 'Yes',此刻不由想起電影泰坦尼克的場景。

 

晚上7點半,汽笛一聲長鳴,起錨了!我們聚集在甲板向岸上的人們揮手,告別城市,迎著海風駛向那片魂牽夢縈的南方大陸。

Let's Go to Antarctica! 是船上的Logo

 

隻因為是船上第一餐,晚餐供應的是清一色俄羅斯洋蔥蕃茄湯炸雞和沙拉。而日後則一般都有2到3種選擇。同桌就餐的一男一女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女孩Carolina曾在加拿大艾德蒙頓大學讀書,帥小夥Pablo剛看過【臥虎藏龍】,興致勃勃地且食且聊電影情節場景、大讚中國功夫厲害、誇女演員漂亮...隻可惜我尚未來得及看無言置評。

 

飯後後上甲板緩緩繞行,欣賞著比格爾海峽Beagle Channel兩岸的景色。這一邊是阿根廷,那一邊是智利。晚上9點左右,船駛過世界上最南端的定居點 - 威廉斯港Puerto Williams,開始進入德雷克海峽。

世界上最南端的定居點-威廉斯港

 

圖書室裏有許多關於南極的書刊;有英文,俄文和西班牙文,還有小說娛樂雜誌棋牌等。挑選了Antarctica: Beyond the Southern Ocean和Endurance: Shackleton's Incredible Voyage以及幾本《國家地理》雜誌。

 

此刻,我們的船正全速駛向南極半島,每5小時向南一度。

【南極•2001 - 視頻之4:07

 

 

航行南大洋每5小時緯度朝南一度

 


 

 

 

 

 

 

 

 

 

 

 

 

 

 

 

 

-2001年3月4日-

氣溫:  8° | 日出:  06:43 | 日落:  21:17 

航行海裏:316 nm | 晴

Enter Antarctic Geo-Political Region 

 
 

海上航行的第一個早晨,天空晴朗,無邊無際的藍色海洋帶給人愉悅的心情。廚房特地為日本客人準備了白米粥,不過我還是習慣德國腸配煎蛋、麵包抹黃油的西式早餐。 

 

隨後直奔艦橋 - Bridge,即位於頂層的駕駛室。這裏是船上聚集最多人眾的公共場所,24小時開放,除了可以全方位觀景外,還可瀏覽航海地圖,翻閱航海日誌。

 

幾個人已聚集在甲板和鳥類專家Lynn一起觀察空中飛鳥。我也加入其中聽Lynn教我們如何去辨認海燕和信天翁。

 

Image企鵝看似總在企盼,故名企鵝

 

船上安排有一係列知識講座。今天第一講是《海鳥與南大洋Seabirds and the Southern Ocean》。首先介紹南極生態係統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橋梁物種-磷蝦Krill,這是南極犬齒魚、鯨、海豹、企鵝和大部分海鳥的主要食物。然後是飛禽;包括信天翁、海燕、花斑鸌、燕鷗、賊鷗等。許多鳥是第一次認識,才知曉漂泊信天翁擁有世界上最長的鳥翼,翼展寬度可達3米以上。

 

Image

所見到的四種不同種類企鵝

 

甲板上照麵一位中年水手,滿目春潮,正在用油漆處船體上黃豆般大小鏽跡。我用俄語打了個招呼,他隨即回應一串,令我尷尬卡殼。慚愧初中學的俄文如今隻記得隻字片語,兩人逐轉用英文攀談。(原諒我未記住他的名字)

 

他和大多數船員一樣來自波羅的海港口城市加裏寧格勒,在這艘船上已工作了六年。每年三月底南極旅遊季結束,船隊航行北上至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港,船員探親休假。六月初集合,轉往北極海域承載旅遊探險航次,直到10月結束再折返南極。一年中在南極和北極度過極地各自的夏天,中間兩次遠航,穿越大洋!海員們有著不同凡響,精彩迥異的人生。

 

 

Image

我在艦橋(圖片來自Alex視頻截圖)

 

站在甲板上領略南來冷風的吹拂,熱切眺望眼前蒼茫無垠的海洋。天空看上去很低,在粼粼波光延伸的遠方,海天漸漸合攏對接,似乎到了天之盡頭。

 

午餐是奶油意粉Pasta和蒜麵包,冰淇淋和西瓜作甜點。

 

下午的講座是由來自澳大利亞的David講授《南極地理及冰川》。發生在這塊大陸上的地質變遷和地殼活動留下的遺跡豐富多樣,最為原始,是地球學科研究的理想場所。

 

Image

冰架的裂隙中透出藍光

 

在船員的帶領下我們分組參觀輪機房,實驗室和倉庫等,既滿足了我們想知道船底秘密的好奇,又對船上所配置的設備,功能以及其以往的極地科學探險活動有了簡單了解!Akademik Ioffe於1989年在芬蘭建造,她和另一艘同屬於俄羅斯科學院的極地科考船被旅遊公司長期包租,運營極地旅行。

 

晚餐我點的主菜是阿根廷風味烤羊排,非常美味。主食還有米飯,並備有醬油,擺著筷子。

 

Image

南極遊最遠也隻不過到達南緯65°18而已

 

晚飯後是每日行程與活動計劃預覽。Aaron用英文講解,現場日文翻譯因耗時過長招致有人抱怨。此後所有講座則專為日本客另開一場,辛苦了講師。

 

臥床寫完日記。回味今日的講座,看過的那些冰山、鯨魚、海豹、企鵝圖片... 簡直美極了!這一切,我們也即將看見。

 

窗外漆黑,聞聽航行的船推波全速向前,酒吧裏飄來陣陣笑語歡聲...

 

Image

【南極•2001 - 視頻二

 
 
 
 

 

 Lemaire Channel 利馬水道 * 浮動冰山 * 海豹 

 
 

海上風起浪湧體驗暈船滋味

Image


 

 

 

 

 

 

 

 

 

 

 

 

 

 

 

 

- 2001年3月5日-

平均氣溫:  3° | 日出:  06:43 | 日落:  21:13 

航行海裏:302.6 nm | 多雲轉陰,9-10極大風

Second day sail through Drake Passage 

 
 

南極覆蓋了地球十分之一的表麵,相當於美國和墨西哥麵積的總和。酷烈的自然環境將世界上70%的淡水冰封成近2.5公裏厚的冰蓋,形成獨特的生態係統,支撐著世界上其中一個野生動物最為豐富的地方。

 

Image

海冰的縮小直接影響企鵝生存空間

 

早起拉開窗簾,見幾隻海鳥飛翔於窗外,仔細端詳,居然認出是威爾森風暴海燕和岬海燕。然而期待中漂浮的冰山尚且未出現。 

 

今早除了參加關於企鵝講座外,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艦橋上度過。

 

Image

海豹外形可愛, 內心暴虐

 

看見三隻海豹,其中一隻獨行,遊過船舷時特地擺出漂亮的姿勢躍出水麵。一條小須鯨出現在船的前方,待我抬起相機,隻撇見那條大尾巴慢慢沉入水裏。更多海鳥在空中盤旋,包括一種海燕近親,英文是Fulmar。

 

我們在餐廳享用三文魚三明治和炸土豆條午餐時,突然傳來歡呼聲,“誰是首先看見冰山的幸運兒”競賽產生了結果。

 

Image南極之行所見到過海豹

 

下午的《南極遊客行為準則》講座要求所有人參加,中間多次提及IAATO國際南極旅遊業者協會的名稱。該組織成立於1991年8月,旨在指導把控世界南極旅遊業的運營與發展,收集分享信息資源,製定安全有序的旅遊規範,減少旅遊對南極生態的環境壓力。

 

IAATO就登陸模式,環保操作規範等製定出詳細規定。比如為防止汙染要求每一位遊客在每次登陸前都需清潔,消毒鞋靴、背包、衣物;不得在陸地遺留任何垃圾,不采擷動植物、岩石或其他標本等等。希望遊人在離開南極時隻隨身攜帶照片、錄影以及最美好的記憶。

 

接下來講解Zodiac充氣橡皮艇,Kayak皮劃艇操作及Hiking遠足須知,這是我們每日登陸及巡遊的載體和體驗南極的常規活動。

 

Image

登陸艇,皮劃艇是南極行遊的載體

 

起風了!風勢漸猛,船身開始晃動,大片雪花卷在風中像道白刷塗抹天幕。巨浪開始翻湧,船頭時而被推上浪尖,時而又跌進波底。白浪高達數米,浪峰卷曲倒懸,卷起千堆雪! 

 

突感一陣惡心,想吐…急忙依靠扶手返回船艙,見桌上書本雜物散落一地,椅子移動一旁,連洗手間內掛鉤上的浴巾也掉落。

 

衝入洗手間一陣嘔吐。暈船的感覺真的很難受!曾經橫渡過瓊州海峽搭穗港夜船均未有暈船經曆,此番蒲福風力10級所掀起的巨浪幾乎令所有人感到不適。

 

Image

德雷克海峽10級大風掀起海浪

 

我居然過於自信壓根沒準備暈船藥,隻有平臥歇息。即使躺在床上,也還是感到身體像塊麵團,不由自主地被一隻無形大手肆意揉來揉去,搞到胃裏倒海翻江。

 

晚餐的廣播響起。盡管沒胃口,思想既然胃裏已然吐空,理應去做些補充。

 

餐廳隻不足平時一半的客人。固定於地板,但坐椅是自由的。鄰桌英國女賓為大家杯中添加冰水時船身突然晃動,一個趔趄水全瀉桌上,濕灑一圍人。又接一浪,成排人集體傾向一側,隨即不少人起身離開餐廳。

 

勉強吞咽幾口菠菜青豆湯,主菜上來是豬肉卷和土豆泥。切一小塊放嘴裏嚼著,突感從胃底有力往上頂... 不行,撤退!跑回船艙又一陣嘔吐,把剛才所吃的,另加不少胃液隨馬桶衝走。

 

Image

純潔美麗和諧的南極

 

翻開Antarctica:Beyond the Southern Ocean接著閱讀。作者Collin Monteath在書中寫到:一些國家的科考站僅在夏季運行,幾乎不能提供任何有價值的科研資料;有些科考站的軍人和建築工人缺乏環保教育,肆意破壞環境,殘虐動物。書中特別指出長城站有人追逐企鵝,取蛋,向海豹投擲石頭取樂,惡意驅使智利執勤人員的車輛駛入苔蘚地;法國在海燕和企鵝孵化地修建飛機跑道;英軍士兵拆毀早期探險者所建木屋以獲取薪柴等等劣跡;還有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留下的戰爭殘骸,至今仍極不協調地散落在無數企鵝棲息地中間。

 

Image

這是世上唯一的淨土

 

南極這世上唯一的淨土,脆弱到每一次毀壞後果都將無法彌補。保護她是所有人,特別是有幸去那裏與其親密接觸的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僅是說說而已。

 

不得不放棄今晚關於鯨魚的講座,這一課就自修吧。

 

Image

鯨魚群在海中遊弋

 

晚上11點過後風浪終於略為平緩,明天早上一定會有驚喜等著我們......

Image

【南極•2001 - 視頻三

 

 
 
 
 

 

 彼德曼島 * 企鵝 海鳥 * 烏克蘭科考站 Wordie House  

 

 

麵對南極心靈感應震撼到窒息

Image


 

 

 

 

 

 

 

 

 

 

 

 

 

 

 

 

- 2001年3月6日-

氣溫:  2° | 日出:  06:30 | 日落:  21:34 

航行海裏:118.8 nm | 陰轉晴

Petermann Island  | 65°10‘S, 64°10‘W

 Vernadsky Station | 65°15‘S, 64°16‘W

 
 

清晨剛到六點就被廣播聲喚醒,見窗外雲層低垂,海麵漂著浮冰,陸地近在眼前。

 

匆匆跑上頂層甲板,看著我們的船緩緩駛入前方狹窄水域,進入Lemaire Channel,真正的南極景觀出現了!

 

廚房已貼心地為大家準備好熱巧克力、熱咖啡、熱茶以及剛剛出爐,熱騰騰的的法式羊角包。手捧熱飲呼吸著清涼空氣,盡情欣賞由高聳的黑色山體,白雪覆蓋的峰頂和山穀所共同勾勒出的一幅幅絕美水墨畫卷。

 

Image

駛入Lemaire 海峽,利馬水道

 

穿越這條11公裏長的海峽耗時約45分鍾。留意到船在盡量靠邊行駛,岸上的山岩似乎觸手而及。周圍都是浮冰,大塊的就在船側被擠壓破裂,發出嘎嚓聲。這條狹窄海峽通航條件欠佳,時常被浮冰堵塞斷航 ,不得不讚歎船長和船員們高超的駕駛技能!

 

Image

岸邊的懸崖峭壁似乎觸手可及

 

駛出海峽後,眼前豁然開朗,寬闊的洋麵上漂浮著大大小小的冰山,形狀各異,層層疊疊。

 

Image

海麵上形狀各異,層層疊疊的冰山

 

一艘紅色小船行駛於汪洋間,相比右側大出十幾倍的浮冰顯得十分渺小。(注:十天航行中我們僅遇見兩艘船,除這艘外還有Akademik Ioffe的姊妹船 。)

 

Image

擦肩而過的紅色補給船

 

眾人都無比興奮地談論今天的活動日程,期盼的高潮已經來臨,我們將踏上南極大地。

 

在灰蒙的天色裏,我們分乘橡皮艇登陸彼得曼島Petermann Island。這個長形島嶼海拔約150米,羊背型岩石的海灣縮進了海岸線,看似輝長岩和花崗岩組成的山坡上遍布冰川擦痕和裂隙。

 

Image

彼德曼島圓滑的山岩海岸線

 

第一次踏足南極就深深感到了震撼!山丘上高豎的十字架是為紀念1982年8月在英國南極調查中遇難的三位年輕隊員:22歲的Ambrose和Kevin與23歲的John。我們同庚,當時我正在黃河源頭地區進行野外調查。

 

Image

第一次南極登陸點 - 彼德曼島 

 

企鵝是這裏的領主。島上阿德利企鵝集中在右,巴布亞企鵝紮堆在左,無懼不速之客。(注:這裏是我們唯一看到過阿德利企鵝的地方,當時不知,故未能拍多幾張照片,事後悔已。)

 

Image

巴布亞企鵝仰首大叫

 

根據要求我們對企鵝均禮讓三分,保持5米距離,而他們卻主動靠近,尤其是初生的小企鵝。

 

Image

小企鵝憨態可掬

 

地下到處都是企鵝糞便,惡臭斥鼻。不少企鵝正在退毛,風中飄著褐色的細絨。

 

Image

企鵝是一個特殊的,不會飛翔的海鳥類群

 

幾隻年幼的巴布亞企鵝在近岸水裏歡快地練習潛水,他們成年後每天要潛水四百多次以覓食,可以下潛200米,在水下停留7分鍾。

 

Image

小企鵝歡快地練習覓食本領

 

南極藍眼鸕鶿的身高竟然和企鵝幼仔差不多,鳥喙上帶有橘黃色的冠。

 

Image

賊鷗 Skua是企鵝的死敵 

 

賊鷗飛在空中伺機襲擊小企鵝。還發現有其它幾種海鳥,個別的腳上還戴有環誌。

 

Image

空中的賊鷗給原本的和平帶來一絲敵意

 

健壯的海狗Fur Seal昂首挺胸,毛色鋥亮,和在海洋館裏看過表演頂球的海獅長的幾乎一模一樣。

 

Image

海狗是有耳朵而海豹沒有

 

一所紅房子在灰白的背景中相當醒目,近前看門外掛的牌子說明這裏早年曾經是阿根廷海軍的營地,現已廢棄變為緊急庇護站。

 

Image

阿根廷所建的格魯薩克避難所

 

美味的自助午餐不僅有烤土豆;借日本人的光,還有湯麵條!

 

下午去參觀烏克蘭Vernadsky南極站,曾經的英國法拉第基地。1996年英國決定出讓,俄羅斯有意收購,但英國擔憂交易會使俄羅斯在南極的勢力增強,故以1英磅的象征價白送給了烏克蘭!

 

Image

阿根廷島-本次旅程的極南點

 

目前有12名工作人員長年在此工作,皆為男性。夏季也會有其他科學家前來作短期科研。此站在臭氧消耗方麵的研究具有較高水平。站內牆上貼著各種氣象資料圖表,從表上可見錄得的最低氣溫是零下40度。

 

旅遊接待處擺放著幾本訪客留言簿,始於1969年,應該還是英國人開啟並傳承下來。粗略翻看一遍隻瞥見“中國香港張敏儀"一條中文留言,向工作人員谘詢之前有否接待過來自中國大陸的訪客,得到否定答複。 

 

Image

烏克蘭南極站的印章

 

麻雀雖小卻五髒俱全。站內有間診所,唯一的醫生打開櫃子向我們展示儲備的藥品和牙醫,按摩,X光等醫療設備。健身房內有幾件運動器械,牆上貼著幾張穿比基尼幾乎露出雙乳美女照。

 

除此之外還有微型教堂籃球場台球桌等;而最特別的還是南極獨一無二的酒吧,郵局和禮品店。酒吧原木裝飾,燈光照射下散發出暖洋洋的氣氛使人忘卻室外的冰天雪地。有誰會拒絕一小杯伏特加(據說是自釀)加南極冰塊隻需1美元外加南極買醉的特殊經曆呢?

 

Image

 世界最南端的酒吧的經理

 

明信片1美元,郵寄至世界各地的郵費統一為1美元,比烏斯懷亞還便宜。購買一打明信片寄給加拿大和中國的家人和朋友,還有分布世界各地幾位摯友,被告知大約三個月左右能夠收到。(注:實際上這些明信片是隔了一年以後才抵達,以至於家人和朋友誤以為我時隔一年又去了一趟南極,收到的明信片上蓋有烏克蘭科考站和基輔郵政總局的郵戳。) 

 

Image

烏克蘭南極科考站手工製作的旅遊紀念品

 

禮品店出售的紀念品大多是比較商業化的T恤衫、企鵝玩偶、徽章等。我一眼相中這個“母與子”浮雕擺件,喜歡它的拙樸。南極的石頭經科考站某位不知名工作人員閑暇之餘,手工雕琢,上色,粘貼在木板上,還蓋有頗具紀念意義的印章。

 

隨後登上附近的冬之島Winter Island參觀早年英國人建造的Wordie House。據說這間以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主席James Wordie命名的木屋原本不在此處,但因其完美地代表了50年代南極探險緊急庇護所而具有曆史與文物價值,特移來此地。

 

ImageWordie House 緊急庇護室

 

入內可見餅幹、罐頭、通心粉等食品,還有衣物、火爐、燃煤、火柴、手動打字機、煮食及滑雪和捕魚器具等等。我們給架子上加添新罐頭,替換掉過期食品,還有人留下蘋果,放下新襪子和手套等。 

 

Image

緊急避難室內的食物櫃

 

返回船上,晴好的天氣讓喜歡皮劃艇運動的人迫不及待地操起了槳。

 

Image

一葉輕舟傲碧海

 

飛鳥在空中翱翔,海豹隨冰塊逐流,企鵝企望於冰原,鯨魚噴出水柱用巨大的尾翼拍打海麵,無比壯觀的景色令每個人都沉浸其中,隻需稍微轉動視角就能發現不一樣的美。

 

Image

海豹總是懶洋洋的地仰臥在浮冰上睡覺

 

今天是團友Deb的生日,晚餐時廚房特意奉上生日蛋糕。大家唱起生日歌。她激動地說這是畢生度過最棒,最難忘的生日!這何嚐不是我們所有人難忘的南極一日!

 

夜幕漸漸降落,航船慢慢地駛向Neumayer海峽。

Image

【南極•2001 - 視頻四

 

 
 
 
 

 

 Neko Harbour 涅克港 *  健行 *  藍冰 *  冰架 * 冰山  

 

 

 

 

亙古蠻荒大地充滿自然與生命奇跡

Image


 

 

 

 

 

 

 

 

 

 

 

 

 

 

 

 

- 2001年3月7日-

氣溫:  2° | 日出:  06:29 | 日落:  21:28 

航行海裏:63.6 nm | 雪,陰轉晴

Neko Harbor | 64°50‘S, 62°33‘W

Cuverville Island l 64°41‘S, 62°38‘W

 Paradise Bay | 64°50‘S, 62°51‘W

 
 

昨天一日的活動內容給了我們太多的欣喜!今晨天剛放亮,我就迫不及待地起身爬上艦橋,舍不得錯過任何能夠多一點觀賞體驗的機會!天空中飄著小雪,海圖顯示Akademik Iofee正沿著Getlache Strait和Neumayor航道向北。

 

雪霽初晴,我們即登上橡皮筏劃過沿岸碎冰區,前往Andvord Bay深處的涅克港Neko Harbour。

Image

Image

海灣常常布滿海水凝結而成的海冰

 

在一個冰礫扇淺灘處登陸,大家沿著覆蓋新雪,滿是冰礫石的坡地走向縱深。涅克港是以一艘老捕鯨船“Neko”命名,有一片巴布亞企鵝繁殖地和一個緊急庇護小屋。

 

Image

經常需要涉水上岸

 

找一塊平整石頭坐其上靜觀,拍攝。適逢企鵝已完成尋偶、交配、築巢、產卵、孵化過程而進入育雛,換羽階段,舉目都是企鵝父母拖兒帶女一起行動的可愛場麵。

 

Image富有紳士風度的姿態

 

巴布亞企鵝是一夫一妻製,雌雄共同承擔孵化任務。孵化出的幼崽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長出羽毛,屆時它們就可以冒險出海了。

 

Image

溫馨的企鵝一家

 

陽光終於刺穿雲層,照射在白皚皚的冰原,從晶瑩剔透的冰塊中綻發出幽幽藍光。

 

Image

陽光折射下的冰塊散發著熒光

 

沿雪徑登上山頂,極目遠望整個港灣。迎麵是大麵積冰架,前緣有的平整,有的遍布裂隙。

 

Image

前緣平緩的冰架

 

冰架上的裂縫形成緩慢,坍塌後形成冰山,整個分裂過程通常需要數月到數年。而一座巨型冰山一般是幾十年漫長分裂過程後的結果。

 

Image

看似即將崩解

 

聚集在岸邊的企鵝,茫然望著不速之客劃著皮劃艇逐漸靠近,然後從她們中間登陸。

 

Image

皮劃艇上可以接近和欣賞不同角度的風景

 

幾位日本男士決定抓住這難得的機會下水遊泳,眾人為之喝彩。

 

Image

南極遊泳可是非常特殊的體驗

 

他們脫衣下水,遊向深處,依著冰山舉手,擺出英雄姿勢。此刻南極風光片中的主角除了企鵝、海豹和冰山外,還有這些不遠萬裏的旅遊者。

 

Image

此時水溫在攝氏三至四度

 

遊弋於蒼茫雲海間,天上遊走的雲,地上皚皚的雪原,海上飄浮的冰山,相互交織,交相輝映,賞心悅目,難以言喻。

 

Image

飛鳥有冰山的陪伴

 

疾風和海浪雕塑出天然傑作,有的似拱橋,如冰塔,還有像棋盤上站立的國際象棋子。

 

Image

風是天然的雕刻家

 

桌形冰山長數百米,高幾十米,潔白純淨無絲毫雜質,白到讓人無法想象出還有比這更白的顏色。壯麗的風景無論遠近,皆美不勝收。

 

Image

桌狀冰山一般數百米長,幾十層樓高

 

仰臥於浮冰上的海豹,懶洋洋地抬眼看我們一眼,即轉頭不理不睬。就聽哢嚓,哢嚓,大家紛紛按動快門,拍個不停!

 

Image

海豹曾遭人類大量捕殺以獲取其毛皮和脂肪,

 

這些海豹體肥膘厚,善於潛水,是遊泳高手,萌萌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暴虐的心。

 

Image

流線形的身軀讓海豹可在水中高速遊泳

 

匆匆兩塊披薩權當午餐,趁此時人少趕緊去桑拿。衝洗後進蒸房,剛一坐定,後腳就進來一位日本人。

 

Hiroshi先生的英文交流無礙。他在東京一家醫院工作,為來南極已籌劃多年,終於如願以償。南極旅遊在日本相當熱門,此次他參加的旅行團還專門從洛杉磯雇一位日裔美國人隨團擔任翻譯。 

 

蒸一身汗好舒服!返回餐廳吃一杯冰淇淋,更爽!

 

埃雷拉海峽和卡弗維爾島是觀鯨的好地方,遠遠就可望見小須鯨展露出長長的背鰭。

 

Image

鯨魚展露出長長的背鰭

 

放下橡皮艇,慢慢劃向一頭懶洋洋地浮於水麵的座頭鯨,近到可以看到它的鼻孔和聽到所發出的鼻息。突然它尾鰭一翻轉,潛入水中,水花濺我們一身,場麵令人驚歎!

 

Image

鯨魚擺動厚重的尾翼

 

橡皮筏的左右兩側都有鯨魚群。兩組座頭鯨在前方滾動,時不時躍起,空氣從肺部逸出時發出的巨大聲音聽起來好似史前動物。這些歡樂的鯨靈不時噴出高高水柱,或滾動騰躍軀體,擺尾擊浪。

 

Image

鯨魚是群體動物,往往同時出現

 

觀賞了兩小時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後返回母親船,喝著下午茶看航船慢慢移動,駛向埃雷拉海峽北端,沿途經過無數美麗的冰山。

 

Image

金字塔狀的冰山

 

此時船尾左側45度方位出現了一群虎鯨,即殺人鯨,船長即快速掉頭。虎鯨活躍地遊來遊去,Lynn說根據運動方式表明它們正在捕獵,目標就是冰塊上的海豹。

 

Image

海豹的唯一天敵是虎鯨

 

Lynn還讓我們注意觀察虎鯨皮膚,積澱其上的南極矽藻和其它藻類已將原本白色和黑色皮膚染金棕色,表明了他們已久居於此,屬本土居民。

 

三月的南極,太陽平行於地平線繞著地球緩緩移動,陰天多雲是常態。運氣和與南極的緣分讓我們看到日落,那熹微的霞光與隆起的山丘構成最美的剪影。

 

Image

匆匆過客能看到日落是與南極的緣分  

 

光彩漸變層次,光影彼此消長,如詩如畫。雖然拍了不少照片,可這變幻多端的光輝是無法完整地用相機記錄!

 

Image

色彩不斷變換的南極日落奇景

 

天黑前我們登陸天堂灣Paradise Bay,在冰原上開始紮營,準備夜宿。每兩人配給一頂普通雙層尼龍帳篷,一個手電筒,外加每人一張隔潮墊和一個睡袋,即是全部裝備。

 

我和來自新西蘭的律師Ian用力在雪地上踐踏,踩出一方平地,在上支起帳篷,固定四角,放置睡袋,安置停妥,等待著夜幕降臨。

 

Image

在冰原上紮營夜宿 (圖片來自Alex視頻截圖)

 

Akademik Ioffe閃亮著燈,寧靜地錨在離岸不遠的海中。霎時船上燈光全部熄滅,周天徹地的漆黑幔帳頓時遮住了世界的睡容,此時萬籟俱寂。

 

沉浸在無光,無噪音和其他任何現代物質文明汙染的環境中,聆聽原始寂靜,對話宇宙間人性與神性,心靈感觸無限,難以形容,無法複製!

 

Image

南極的夜無任何現代文明的汙染

 

我曾經整個夏天露宿黃河源頭無人區寂靜曠野,也陪同登山隊紮營大山腳下,夜夜與星光為伴,那些體驗都無法與今夜之強烈而神奇的感受相比。

Image

【南極•2001 - 視頻五

 
 
 
 

 

▲ Errera Channel 埃雷拉海峽  * Cuverville Island 庫沃維爾島  * 巨型冰山  * 巡遊觀鯨  * 南極日落  

 

 

 

蒼穹之下,人類真的太過渺小

Image


 

 

 

 

 

 

 

 

 

 

 

 

 

 

 

 

- 2001年3月8日-

氣溫:  1° | 日出:  06:34 | 日落:  21:28 

航行海裏:112.6 nm | 多雲轉晴

Wilhelmina Bay | 64°38‘S, 62°10‘W

Orne Harbour | 64°37‘S, 62°32‘W

 
 

夜半風起,寒氣漸沉。輾轉幾次大約睡眠4個小時,非常佩服Ian一夜鼻息雷鳴。天放亮就聽到了登陸艇的馬達聲。寒風中快速收好露營行裝,返回船上。此時最需要的是熱水澡! 

 Image

夜風把帳篷吹得晃來晃去

 

風嘯雪飄,風力45到59節,Ioffe乘風駛向Wilhelmina Bay。風雪天氣裏無法進行巡遊登陸活動,眾人逐齊聚艦橋。

 

遠處一群座頭鯨,包括一頭母鯨和寶寶;幼鯨在水中不斷翻滾,伸展軀體。有人跑上甲板拍照,隻肖幾分鍾就被寒氣逼回室內。原定今天的室外甲板燒烤午餐也不得以改在餐廳。

 

Image

鯨靈呈現海洋中 

 

天氣稍微轉好後,我們立即出發去奧恩港Orne Harbour;從前的捕鯨船避風港位於埃雷拉海峽和格拉切海峽交匯處,周圍冰川山峰環繞,灣內風緩浪平。

 

Image

 橡皮筏頂著寒氣劃向彼岸

 

登陸後,我們一行38人沿曲折的山坡朝斯皮格特峰行進。這段路途雪厚坡陡,難度係數較大,有人四腳並用,不時停步大喘粗氣。行進中看到許多帽帶企鵝的巢修築在山崖,也發現少許苔蘚和地衣。

 

Image

雪坡上的頰帶企鵝

 

峰頂是個絕佳觀景台。環顧360度,埃雷拉海峽、傑拉許海峽、安德沃斯島和布拉邦德島盡收眼底,冰鬥角峰刃脊清晰,冰穀峽灣秀麗鍾靈。海麵飄浮的大麵積碎冰陽光下泛起粼光,隨波湧起超大清晰的漩渦。有望遠鏡的人還看見遠方的一群南方瓶鼻鯨。  

 

下山的路同樣艱難。難以想象企鵝每天至少需要做一次這樣的旅行去獲取食物,那雙覆蓋在羽毛下的小腿竟然可以走過如此長的距離!

 

Image

豹紋海豹體重200-600公斤,雌性比雄性體型略大

 

奧恩港有多種海豹:毛皮海狗,威德爾海豹,食蟹海豹和豹紋海豹都可見到。它們的形象極為可愛,軀體呈流線型,皮毛短而光滑。

 

Image

海豹優美的流線形身軀

 

一群海豹隨心所欲地臥躺在冰上,有的潛遊在水裏,見到我們時會露出鋒利的尖牙示威,以保護自己的領地!

 

Image

海豹實行一夫多妻製 

 

隨後我們前往Cuverville Island庫弗維爾島,訪問南極半島最大的巴布亞企鵝群落棲息地。每年大約4500對企鵝在此地上岸,在長長的沙灘和海灣上築巢繁殖。

 

Image

觀賞拍照時要求與企鵝保持5米以上的距離

 

巴布亞企鵝又名白眉或金圖企鵝,有著橘紅色細長的喙,眼睛上方一道長長白眉伸向頭頂,白色的眼瞼包裹著黑色眼睛,顯得眉清目秀。他們身高約76-81厘米,重約6公斤,是企鵝家族中僅次於帝企鵝和王企鵝的第三大體型的企鵝。 

 

Image

你看著我,我看著你

 

庫弗維爾島的山雖隻有200多米高,卻很陡峭,徒步路徑極具挑戰。循著走在前方領隊留下的足印,我們一個尾隨一個迂回盤旋向山頂徒步。

 

登上山頂跌坐於地,呼吸白色荒蠻大地和無垠蒼穹散發的氣息,冰冷凝凍,喘息入肺有種說不出的舒坦。大自然存在一種天人和一與萬物冥和的境界,使人忘卻時空的局限,感應超越生命成為可能。

 

Image

白色世界蠻荒大地天人合一

 

上山容易下山難,一腳下去就是一個雪坑,深至膝蓋。拔腳揚起的雪團順坡溜下,滾成雪球。眾人索性坐在雪上往下溜滑,反而又快又有趣,有誰會在乎濕冷的臀部呢。

 

冷風颼颼,我們在岸上活動了大約三個小時後返回溫暖幹爽的船上。晚餐時又有團友過生日,照例一番慶祝與祝福!

 

Image

頰帶企鵝因頜下有一道黑色條紋 

 

雖然今天天色多半陰鬱灰暗,但當陽光穿透雲層淩空撒下時,天空立刻美到幾乎壯麗。一天兩次登高,身處天地恢宏中歡欣到不知怎樣安置自身,感覺這方世界新鮮的好像昨夜締造。

Image

【南極•2001 - 視頻六

 
 
 
 

 

▲ Wilhelmina Bay * 鯨魚 * Orne Harbour * 健步 * 海豹 * 冰山 * Alcock Island * 帽帶企鵝 * 地衣 

 

 

 

沐浴原始自然,蕩滌人性神性

Image


 

 

 

 

 

 

 

 

 

 

 

 

 

 

 

 

- 2001年3月9日-

氣溫:  1° | 日出:  06:46 | 日落:  21:14 

航行海裏:130 nm | 多雲轉晴

Deception Island | 62°59‘S, 60°34‘W

Hannah Point 62°39‘S, 60°37‘W 

 
 

今晨又是烏雲滿天,空氣中彌漫著薄霧。默默祈求天氣轉好,巳時以後喜得應驗。

 

Image

通常清晨總是烏雲密布

 

乘橡皮伐劃行20多分鍾,進入風微浪穩的休斯灣Hughes Bay,登陸目標是隱蔽於海灣中的阿爾科克島Alcock Island。

 

Image

登陸點的陸地環境常常不同

 

小島的海岸由高聳懸崖組成,凸凹的岩石上一群頰帶企鵝觀望橡皮筏從麵前駛過。

 

Image

頰帶企鵝善於岩上築巢 

 

山岩非常陡峭,一隻全身羽毛雪白,短腳的白鞘嘴鷗專注於梳理自己的羽毛,這是南極唯一的永久陸棲鳥。

 

Image

白鞘嘴鷗體長40厘米左右,翼展約80厘米

 

貼著海岸慢行,在這盡是懸崖峭壁的地方尋找一處合適登陸點,還真費番功夫。幾近垂直的岩壁上懸掛大片冰淩,不時跌落水麵,泛起漣漪。

 

Image

冰淩垂掛岩壁之上 

 

終於在海岸峭壁間看到一條狹窄縫隙,寬度足以容納和放置橡皮筏,我們涉水登陸 。附近一群海豹嬉戲,還有幾隻幼崽。海豹們彼此間不時互相嗤之以鼻,發出刺耳的聲音。

 

Image

嶙峋的岩石呈原始狀態

 

連續幾天的健行使有些人感到疲憊,故選擇留在上岸處觀賞海豹。我們其他人則踏著新雪爬向山頂,目測高度大約一百米。

 

Image

食蟹海豹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海豹種類

 

攀登到頂伸展腰肢,手臂停留在空,半晌目定口呆,眼前的世界非黑即白,如此簡單。連綿的冰山潔白晶瑩,裸露的山岩油黑如墨,細雪輕舞飛揚,太陽正努力穿透雲層,那艘住了104人的海上城堡如同一個放置在平麵布景上的玩具。浩瀚與卑微的對比,空靈與生機的碰撞,在海洋上,在自然中,在天地間,讓人可以體會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Image

清曠遠泊天地間

 

裸露的山岩上看到一片鮮豔的殼狀地衣,驚喜異常。南極是世界上植物最稀少的地區,地衣與苔蘚就是最高等的陸地植物。

 

Image彌足珍貴的南極植物

 

峭壁之上的坡地滿是頰帶企鵝用碎石圍起來的碗狀巢穴,現在小企鵝的身高已和父母差不多,不少成年企鵝穿著換了一半羽毛的外衣。

 

Image

頰帶企鵝像戴著一頂優雅的馬術頭盔

 

下山的路上見一隻孤獨的賊鷗幼鳥,不知來自何處?附近即不見巢穴,也不見大鳥。

 

感恩又一次精彩的登陸,回到船上,繼續感恩熱乎乎的午餐和咖啡!此時Ioffe沿布蘭斯菲爾德海峽Bransfield Strait向北進入柯蒂斯灣Curtis Cove,這一帶冰架時常有崩裂,形成新的冰山。

 

Image

冰架不斷會崩塌,融化,受到風蝕

 

低矮而厚重的雲映在海麵,黑雲籠罩時會產生一種神秘感。幾乎每塊大型浮冰上都有海豹,曬著富態健壯的身體,隨波逐流。

 

Image

黑色陰影,白色冰山,蒼穹下的生靈

 

天空飛過南極燕鷗,北極燕鷗,威爾遜風暴海燕,黑腹海燕和雪海燕等。

 Image

企鵝是南極的象征,全世界現存有6屬18種

 

這裏有許多古老的藍色冰山,在清澈如眸的碧水映襯下,有的晶瑩剔透得像藍寶石,有的閃耀著靈異深邃的藍光,無論是古老藍冰還是相對不太老的白冰,皆是光與冰相互作用的結果。露出水麵的部分僅為冰山一角,占其總體積的10% 到20%,而水下延展的大底盤會像暗礁一樣危險。

 

Image

藍白兩色冰山漂在一起

 

據David講,南極工作八年以來, 他今天所看見過的是最美麗的冰山!我們還采擷了幾塊堅硬藍冰,相約回船上聚會酒吧。 

 

擎一杯加入南極古老藍冰的威士忌淺斟慢酌,柔滑悠長酒香把愉悅的感受彌漫到心中每一個角落。

 

Image

  值得珍惜的時刻

 

烏雲散開,陽光撒落平靜的海麵,這麽快就到了要與南極半島道別的時刻。這是我們在南極大陸的最後一日,此時我們的船正駛向南設德蘭群島。

Image

【南極•2001 - 視頻七

 
 
 
 

 

▲ Curtiss Bay * 冰山 * 海豹 * 巡遊 * 皮劃艇 * 藍冰  

 

 

南設得蘭群島自然與曆史融為一體

Image


 

 

 

 

 

 

 

 

 

 

 

 

 

 

 

 

- 2001年3月10日-

氣溫:  1° | 日出:  06:46 | 日落:  21:14 

航行海裏:130 nm | 多雲轉晴

Deception Island | 62°59‘S, 60°34‘W

Hannah Point 62°39‘S, 60°37‘W 

 
 

從地圖上看欺騙島Deception Island形似一枚玉玦,直徑約為15公裏,近乎完美的海底火山錐崩塌小段,海水由此溢入。入口處被稱作海神喉管 - Neptune's Bellows,一座孤礁矗立於此,形同守衛門戶的士兵。

 

Image

Deception Island的入口-海神喉管

 

別有洞天!入內見起伏的山巒攏成一圈築起天然屏障,圍入核心一個堪稱世上最理想最安全的海港-福斯特港Port Forster。

 

行走在曾經的挪威赫克托爾捕鯨站和英國南極測量站,感受歲月無形的力量。廢棄的建築上覆蓋著火山灰渣,生鏽的鍋爐半埋,碩大的鯨魚刺棄於地麵。

 

Image

散落在企鵝間的鯨魚刺  

 

當初捕鯨者在此建造基地時,一定認為覓得風水寶地。殊不知好景不長,1931年腳下的火山噴發,捕鯨站被迫關閉。之後這座火山又多次噴發,最近的一次是在1970年8月。

 

黑色火山灰渣的海灘水氣氤氳,地熱將海水加溫到舒適,如碰巧踩在熱泉眼附近,也會感到灼燙。多數人除衫下水,大部分隻濕了下身在水中停留一陣,便上岸著衣。有人遊玩嬉戲良久,還有人遊至中央,碰到海豹時驚慌返轉。

 

Image

火山地熱從下麵暖化冰水

 

沿黑色穀地爬上高約300米,被稱為海神之窗Neptune Window的山頂。從這裏望去,腳下是福斯特港,遠處是布蘭斯菲爾德海峽,再遠便是我們剛剛離開的南極大陸。

 

Image

 從海神之窗拍福斯特港

 

告別欺騙島時,船長特意環島繞行一圈,停留於貝利角Baily Head。這裏有一大片頰帶企鵝孵育地,密密麻麻估計應該有幾萬隻,這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企鵝。

 

Image

Deception Island 貝利角Baily Head的頰帶企鵝

 

隨後繼續前往利文斯頓島Livingston Island,在它的南端有個Hannah Point漢娜角是我們南極之行最後一次登陸地點。此處生態最具多樣化,有較為發達的植被,不同種類的企鵝,南方大海燕,鸕鶿等多種鳥類,最特別的當屬大個頭的象海豹。

 

Image

象海豹身體巨大,相當搶鏡

 

象海豹毛茸茸臭烘烘成群擠在一堆,時不時會此起彼伏抬起鼻子發出沉悶沙啞的吼聲。Arron提醒大家別太近前,以防這些生性暴躁的龐然大物發起攻擊。同樣是海豹有的生就一雙水汪汪招人喜愛的眼睛,而象海豹卻你推我搡,掉著三角眼,一副耍狠不友好的樣子。

 

Image

張著大嘴發出嘶啞的吼聲 

 

此時南極夏季進入尾聲,冰雪即將開始回歸。行走在刀刃般狹長的路上需格外小心翼翼,消融一夏的雪水混著沉澱的企鵝及鳥糞極其濕滑,如不小心跌倒,下場必定狼狽。

 

經過一條紅色碧玉礦脈,在看似深色玄武岩角礫和卵石組成的海灘,發現一些貝類古生物和彩色海相地層化石,逐興致勃勃觀察,一點以前學過的專業知識也被調動出來。

 

根據現代板塊構造學說,大約在4.5億年前構成的南極大陸地殼橫跨赤道,森林茂密,動物繁多。約2億年前,南極大陸地殼與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華南以及青藏高原南部大陸地殼合並一起構成岡瓦納大陸,亦稱盤古大陸。而後由於地殼運動,南極大陸從原來的古陸中分離,定位於現在的極地位置,氣溫變冷,生物消亡。

 

Image

長冠企鵝混跡於頰帶企鵝間

 

意想不到竟然發現長冠企鵝混跡於頰帶企鵝間,總共數了11隻。這種頭上頂著金黃色羽毛的企鵝通常主要在更為和煦的亞南極島嶼,比如King George Island一帶活動,長城站就建在那裏。

 

相對於南極半島,南設得蘭群島的企鵝群體中有更多年齡較大,已失去繁殖能力,堪稱叔叔阿姨輩的企鵝

 

Image

長冠企鵝也叫馬可羅尼企鵝

 

我們一行二十幾人沿崎嶇的山脊走向狹長半島的遠端,中途驚擾了正在築巢的南方大海燕。繞過山岩製高點,坡下豁然出現一片綠色苔蘚和殼狀地衣。我們小心翼翼地擇路而行,盡量避免踩踏這些彌足珍貴的植被。

 

Image

南極植被生命頑強,盡管生長極其緩慢

 

海岸邊有許多頰帶和巴布亞企鵝,幾隻象海豹,海狗,更多威德爾海和豹斑海豹在遊泳或是靜臥休息,有一隻居然滾動著把鼻子埋在沙子,好奇特的行為!

 

Image

悠閑自得的海狗也稱毛皮海獅

 

豹紋海豹張著嘴,露出大而鋒利的牙齒,盯著搖擺著碎步準備下海的企鵝,時刻準備捕食。幾個團友連忙架起相機,等著看哪一隻倒黴蛋會成為獵物,所幸什麽也沒發生!

 

Image

企鵝前往海中覓食的途中

 

回到船上再享受一次桑拿。晚餐後繼續觀看BBC攝製的“Life in the freezer”的第三和第四集,力爭在下船之前把全部六集南極自然曆史係列紀錄片完整看完。

 

今晚歸航的船駛離南設得蘭群島,重跨德雷克海峽,徑直朝向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交匯處

Image

【南極•2001 - 視頻八

 

 
 
 
 

 

 Deception Island 捕鯨站 * 地熱 * 火山 * Hannah Point 象海豹 * 植被 

 

 

地球原始淨土僅存一片南極

Image


 

 

 

 

 

 

 

 

 

 

 

 

 

 

 

 

- 2001年3月11日 -

氣溫:  3° | 日出:  06:50 | 日落:  21:11 

航行海裏:294.3 nm | 陰,多雲

Drake Passage · Cape Horn 

 
 
 

自打駛入德雷克海峽,明顯感到風浪愈來愈大,許多人又是徹夜無眠,我也輕微暈船。

 

Image

德雷克海峽距南美大陸970公裏,是世界上最寬、最深的海峽

 

人就是這樣,精彩過後立即回歸現實。睡不著時就開始想家,滿腦子都是兩孩子,總把他們和憨態可掬的小企鵝聯係起來,尤其是剛剛開始學步的小女兒。 

 

Image

企鵝有一條掃帚尾巴 

 

暈船使許多人放棄早餐。吃了點水果和半碗粘稠的白粥就去聽“南極探險史”講座。

 

以夢為馬的探險家們,前仆後繼奔向遙遠孤獨的南極,有的船隊僅是憑借六分儀和天體導航就闖入這前所未知的海域。Shackleton、Scott、Amundson等人的名字和他們遠征的事跡無不令人驚心動魄。探險英雄們都誌在征服,無論成敗都是以生命為代價,而最終南極征服了所有人,也包括我們。

 

Image

晴朗的天便有湛藍的海。

 

在甲板上逗留,觀海鳥在大風中翱翔於天!信天翁有流浪者,黑眉和灰頭,還有很多燕鷗。現在我們基本上都能輕而易舉地辨別出各種企鵝,海豹和飛鳥,說出其專業名稱。此次旅行其中一個重要收獲就是汲取和學習了許多新的知識。

 

Image

南極之行所見到的幾種海鳥

 

下午的《南極洲的保護》專題講座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南極條約》。雖然1959年南極條約的簽署暫時擱置了領土要求,闡明將南極用於人類和平目的,但無論是過去和未來,它將無法遠離國際政治和大國競爭。有別於以往的講座,聽完大家展開熱烈討論,不言而喻保護南極已成為每個人的關注,全是因為我們剛剛親眼目睹了這片神奇而脆弱的大陸。

 

Image

一隻死亡的企鵝

 

海浪依舊洶湧,德雷克海峽堪稱是最不友好的海域,也許原本就是讓人體驗驚濤駭浪的地方!憑心而論,我們此行沒有真正遇到過壞天氣。雖然每天早晨常是陰雲籠罩,雪花紛飛,但陽光總會在適當的時候穿透雲層,海浪也都會在需要時伏落展平,讓登陸及巡遊活動可行。行程中所計劃的活動項目除了甲板燒烤外,其他均未因天氣原因而受影響。

 

Image

旅遊活動對企鵝生態產生影響

 

繼續閱讀Endurance。沙克爾頓Shackleton和“堅毅號”的28名船員受困二十個月後全員獲救,這段極地求生的經曆感人至深。即便遠征未果,但有時失敗比勝利更光榮。人們崇拜他不是因其成就,而是為他的擔當、他的責任感,以及為履行承諾而無所畏懼,即使犧牲也勇往直前的偉大精神,正如他登報招收探險隊員時的廣告。據說一年前他的孫女隨同攝製組把這段真實的故事拍成了電影。

 

Image

冰蓋受重力推動緩慢地移向海岸,冰架的前緣是浮冰區

 

昨夜沒休息好,今晚就早早將疲憊的頭埋進被窩,希望睡個好覺。船隨著波浪顛簸,也許明天的海上會稍些平緩!

 Albatross 翻譯誦讀本文作者 
信天翁 - 致敬時代水手.mp3,遊格調,3分鍾
Image

 作者;智利詩人Sara Vial薩拉·維爾 

 

 

 

合恩角,大西洋與太平洋洋流交匯 

Image


 

 

 

 

 

 

 

 

 

 

 

 

 

 

 

 

- 2001年3月12日-

氣溫:  8° | 日出:  06:51 | 日落:  21:09 

航行海裏:230.2 nm | 陰,多雲

Drake Passage · Cape Horn 

 
 
 

一夜西風緊,我卻睡的相對比較安生。早起抓緊時間讀完借閱的圖書,故沒去參加David分享他騎摩托車環球世界的旅行經曆。

 

還書排隊領回護照,結完小帳後去艦橋摘抄航海日誌重點內容。快近中午才走上甲板,略感拂過臉龐的風有所不同,開始懷念起可以深深呼吸的南極涼爽空氣。

 

Image

行經世界的邊緣 - 合恩角

 

遠方地平線上終於出現了陸地,眾人的目光聚焦在前方突兀的海岬 - 合恩角,南美洲大陸的最南端。

 

Image

大西洋與太平洋洋流交匯於此

 

浪聚Starboard(右舷)湧起太平洋海水,頃許;波匯Port(左舷)翻騰大西洋海浪。Akademik Ioffe離岸約2.5英裏,沿鋸齒狀海岸緩慢繞過合恩角,這片海域惡名為“海上墳場”,在16至20世紀間至少有800艘船隻遇難,超過萬人殞命。

 

航程路線圖背麵印有智利詩人薩拉·維爾Sara Vial的“信天翁”,這首詩勒石於合恩角紀念公園,以致敬時代的水手。

 

Image

水手雖魂歸大海但精神永在 

 

信天翁-致敬時代水手

智利詩人Sara Vial  |  (翻譯本文作者)

 

我是守候天涯之信天翁

寄托四海水手遺忘的靈

俱經過合恩角殞命海中

 

莫道勇者之魂灰飛煙滅

而今附我翅翼飛向永恒

追逐最後一縷南極罡風

 

直至合恩角在視線消失,我們回到餐廳享用下午茶,同時頒發證書!我拿到南極登陸和冰原露營兩張證書,非常歡喜。

 

Image

合恩角的淺海浪濤翻滾 

 

船員兼攝影師Александр Шматов自我們登船開始就隨隊攝錄整個旅行活動,此時也編輯複製好錄像帶供大家選購。(我的拷貝多年前被朋友借去再無蹤影,本文中視頻是經Александр提供數碼拷貝,授權使用。)

 


 

Image

與大副在艦橋- Bridge

 

船長總工和後勤服務組成員一並出席告別晚宴,和我們一起慶祝這段美好的旅程。我們向船長和全體船員表示感謝,特別是每日引領我們的AaronCathy、Scott,Lynn和David。

 

▼ Shackleton's ads for his Antarctic Expedition 

 

Men wanted for hazardous journey, small wages, bitter cold, long months of complete darkness, constant danger, safe return doubtful. Honor and recognition in case of a success. 

Image

誠征不計報酬、不畏嚴寒、不懼漫長黑夜、不怕艱難險阻的勇士共赴一場生死未卜的探險。倘若成功,榮耀所歸。

 謝克頓爵士招聘南極考察隊員的廣告 (作者漢譯)

 

 

 

一朝身入南極從此魂魄皆安

Image


 

 

 

 

 

 

 

 

 

 

 

 

 

 

 

 

- 2001年3月13日 -

氣溫:  10° | 日出:  06:39 | 日落:  21:14 

航行海裏:53.8 nm | 晴

Beagle Channel · Ushuaia

 
 
 

世界真奇妙,人生多精彩。早霞升起在比格爾海峽的白山黑土之濱,迎接歸航!

 

Image

火地島和南大西洋群島,巴塔哥尼亞

 

10天來我們猶如遠離塵世拋卻人間憂煩,形同高飛的海燕翱翔在蒼茫海天,逍遙自在。

 

Image

Beagle Channel一邊是阿根廷,另一邊是智利

 

依依不舍地收攏行李和心情,為蝸居的船艙拍張照,是時候道再見了。

 

Image

我的414號船艙

 

下了船,大家自發匯聚船頭拍集體合影!幾十個照相機擺在地上,表情定格足足近10分鍾才拍完。

 

與團友互道珍重後,大家分道揚鑣繼續各自的歸程。幾次回望碼頭看Akademik Ioffe,還有依舊停泊在那裏的"泰安"號。

 

Image

後排左二為作者

 

第一個開創人類南極觀光旅行的林德布萊德先生 - Lars-Eric Lindblad是我所認識的人。這位瑞典裔美國人帶領第一批旅遊者於1966年1月23日來到這片冰封大陸時,就標誌著旅遊者去探索世界一些極端偏遠地區的開始,也奠定了業界南極探險旅遊的運營模式。

 

林德布萊德先生堪稱國際旅遊界的標杆,是開創世界許多地方旅遊活動的先驅。早在1974年他便去北京商討開辦中國旅遊,直至78年史上第一個美國旅行團成功訪華。八十年代中期我在不同場合多次見過他,並與其駐京辦事處的Maya Boyd女士有業務聯係,也多次為林德布萊德旅行團擔任過全程陪同。

 

Image

身材高碩的林德布萊德在中國 (圖片經Sven Lindblad 授權使用)

 

此外林德布萊德先生對幫助在中華本土上滅絕了的麋鹿(俗稱“四不像”)回歸中國做出突出貢獻。1985年22隻麋鹿從英國回歸故鄉中國,落戶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安排專機和運輸費用就是由林德布萊德先生和塔維斯托克侯爵等人分擔

 

20世紀環保運動的創始人之一,美國博物學家、鳥類學家、插畫家和教育家Roger Tory Peterson曾說:“如果Lars-Eric Lindblad生活在當年,他極有可能在Leif Ericson之前踏上北美大陸,或先於馬可波羅抵達東方中國。”

 

Image

 記憶停留在特定的時間與地點

 

南極是很多人一生的宏願,我慶幸我來過。身入南極得原始自然力加持,視野被打開,感動到窒息,卑微到塵埃,純潔美麗的天地已化為永恒,鐫刻於心。自1984年中國旅遊起步進入快速發展初期,吾於偶然機遇轉行投身旅遊界,借職業之便就此遊曆過世界許多地方,而南極之行則是圓了詩和遠方的終極夢想。

 

Image

一幅定格在我腦海裏的南極印象

 

如果有機會我想重返南極;去南喬治亞看帝企鵝,追尋沙克爾頓爵士的探險足跡,漫步福克蘭群島的英倫古鎮......再一次與白色大地親密接觸!

 

END

文中照片除特別注明外皆為作者用一部美能達相機、普通鏡頭、柯達膠卷拍攝。視頻版權歸Александр Шматов所有。據IAATO統計,2000-2001旅遊季全球共12248名遊客訪問了南極,其中加拿大470人。2011年614名中國旅者訪問南極,中國首次進入單列統計。最近的2019-2020旅遊季,全球共55875名遊客登陸南極(不含油輪遠眺而未踏足遊客),其中加拿大2075人,中國7773人為全球第二位,穩居南極旅遊超級大國。

Image

當年乘坐的Akademik Ioffe曾於2018年8月在北極Nunavut海域擱淺,船上126名船員及乘客獲加拿大海岸警衛隊救助,安全脫險。加拿大納稅人還為日後打撈工作的花費買了單,而Ioffe自此結束了其服務旅遊業的曆史。Александр在郵件裏寫道:"Akademik Ioffe is fine. Working with tourists is behind us. From 2022, the large-scale modernization will begin and by 2024, the ship will be equipped with scientific equipment including the installation of autonomous buoy stations. The improved vessel will work in various areas of the World Ocean, carry out long-term measurements using autonomous buoy stations installed in all weather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o solving fundamental scientific problems and collecting important data about the world's oceans.“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