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買了一套《脂硯齋評石頭記》

(2025-10-06 11:48:32) 下一個

家裏很早就有一套120回通行本《紅樓夢》,我初高中時就開始翻看,成年後的幾十年也經常翻翻,對書中的情節和人物都比較熟悉。 我對詩詞歌賦不大感興趣,所以對書中大量的詩詞,幾乎沒有認真去看或背誦。但對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隱解讀的好了歌” ,卻在剛開始看《紅樓夢》時很快就背下來了。 成年後再看《紅樓夢》,自然理解的多些, 但同時也越來越疑惑,對有些情節,有些對話,有些人物也越來越不能理解。比如為什麽秦可卿會有那麽超規製的葬禮。黛玉的葬花吟,盡管不能全文背誦,但每次看時總是感到無以名狀的悲愴。還有寶玉的芙蓉女兒誄,每次都不能全文看下來,因為生字太多,也因為總是感覺不知所雲。之後黛玉和寶玉關於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隴中,卿何薄命!的討論,為什麽寶玉要當著黛玉的麵說我無緣你薄命?諸如此類的疑惑越來越多。後來網絡發達,我隻要看到有涉及《紅樓夢》的帖子,都會去看,看看別人怎麽解讀。前幾年《百家講壇》講紅樓夢裏的小人物,我也聽了。這些帖子和講解大都從文學角度來分析人物。多年前好像有六家解讀紅樓夢,別的五家我印象不深,對作家劉心武解讀的清廷秘史九子奪嫡說倒是有些印象。記得我當時聽了,就很不以為然。我雖然隻是翻翻《紅樓夢》,沒有一點研究,但我認為書裏大部分都是漢家禮節,漢家的習俗和服飾,怎麽會是講滿清的事呢。官方紅學家說是江寧織造曹家的興衰史,我卻越來越覺得不像是寫家族史。書裏有些時間或人物混亂,有些紅學家說是因為各個抄本抄寫有誤。不管怎樣,我的疑惑一直沒有消除,但這些年我卻沒有認真研讀來解惑。說到底我看了這麽些年的《紅樓夢》,就是看了個公子與紅粧

 

去年一天看youtube 時,突然看到有人說大車軲轆解析的《紅樓夢》很好,我就想著去聽聽吧,搜了一下是在抖音上。我之前從不看短視頻,真是孤陋寡聞了。大車軲轆的亂侃紅樓係列已經有幾百集了,我就翻看題目,然後找我最關心的內容先看,像黛玉的葬花吟,聽了大車軲轆的解讀,真是讓我茅塞頓開。之後我聽了所有的講解,這些解析消解了我許多的困惑,所以我非常認同他的解析。總的來說,大車軲轆認為《紅樓夢》是一部隱寫的明清易代血淚史,以家喻國,悼明譏清。創作者大約是一個團隊,應該都是儒家文化的繼承者,可能在明末中過進士,做過官,也許有人有朱明皇家身份。成書大約是在康熙早中期,不會是康熙晚期,更不會在雍正乾隆期。這些明末文人,有的出家為僧,有的隻能剃發易服,有人還不得不在清廷出仕為官。對他們而言,大概隻能用滿紙荒唐言來掩蓋白骨如山忘姓氏的亡國淚吧。

 

我從來沒有注意過書中哪些地方明確寫了日期。聽他解讀才看到黛玉這次的葬花是在四月二十六日,而這一日正是揚州被清軍攻破的第二天,史可法犧牲,清軍屠城。黛玉是在葬華,在埋葬明末萬千華夏子民, 真的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大車軲轆多次提到南明史,而我對此卻一無所知。我就在網上找到顧誠教授寫的《南明史》,瀏覽了一下,第五章第四節就是揚州失守”。書中引用了王秀楚親曆而寫成的《揚州十日記》對清軍從四月二十五到五月初一在揚州的暴行的記載。在這一節, 顧教授也對史可法的功過做了評論。對他的廉潔勤慎和最後關頭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予以肯定,但同時也指出他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既無高瞻遠矚之才也無馭將之能。 史可法的這個南明督師閣部及江淮重兵的統帥比起江陰縣區區典史閻應元,陳明遇率城中百姓奮勇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何止千丈 ”,說他在軍國重務上決策幾乎全部錯誤,對於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也算是對史可法有個新的了解。南明隻有不到20 年,卻出了三帝一監國, 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崇禎君臣如果能在最後關頭上下一心堅決南遷,大明的國祚應該會多延續些年吧。

 

前一陣聽了大車軲轆的共讀紅樓係列,其中有幾集講芙蓉女兒誄。誄文運用大量典故,象我這樣古文不好的也確實很難讀懂。聽了才理解原來誄的是華夏衣冠,誄的是大明王朝。大車軲轆認為黛玉有崇禎帝的影子,所以雖誄晴雯,而又實誄黛玉”。我非常佩服這些民間紅學精英,他(她)們查了大量資料,匯總起來,加上自己的理解,然後逐字解讀, 條理清晰,有理有據。後來我還看到另一人更是做到極致,說書中所有事都可以對應真實發生的事件,所以《紅樓夢》就是一部史書,真是非常厲害!

 

最近買了一套80回的《脂硯齋評石頭記》,裏麵用紅色印了各個版本的批語,看起來很方便。我一開始就先翻到葬花吟,看看是怎麽批的。庚眉是餘讀《葬花吟》,凡三閱,其淒楚感慨,令人身世兩忘,舉筆再四,不能加批,先生想身寶玉,何得而下筆!” 批書人竟不能加批!這些批語有些能理解,有些批的非常有趣,但有些也是不知所雲,大概批語也不能寫的太明白,以避文禍吧。我也是去年才知道有潘重規教授寫的《紅樓血淚史》,2006 年就出版了,以後有機會會買來看看。

 

希望以後有確鑿的證據能給《紅樓夢》的最早成書斷代,這樣不管隻從文學作品角度看公子與紅粧的悲劇,還是要去解讀被隱藏的真事, 起碼年代上的統一會使理解相對容易些吧。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