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細語

在文字裏遇見自己,遇見不開心的事情,我可以使用文字來發泄,當然也能分享書香、旅行與生活的美好瞬間
正文

在異鄉的星空下

(2025-09-13 23:11:09) 下一個

兩個月前,我回國了,去看望父母,也去看了我的女兒。可惜情境並不如我心中所願。與她獨處的那一刻,空氣中彌漫著一絲陌生與尷尬。街頭的熙攘,無法掩蓋我們之間的沉默。當我輕聲問她:“要不要去遊樂場?”她隻是搖頭,不語。

她剛出生半年,我便遠赴美國求學、工作。這些年來,我何嚐不渴望陪伴她一起長大?可人生漂泊在異鄉,哪能事事隨心。每一次視頻電話,每一條未及時回複的消息,都像針一樣紮在心裏。父母在國內勸我安心工作,而我在洛杉磯,每天看著夕陽下的街景,總覺得少了些什麽。

下班時,我會沿著洛杉磯的街道慢慢走,燈火輝煌,卻帶著一種無法言說的孤獨。街角的咖啡店飄來濃濃的香氣,笑聲、談話聲交織在空氣裏,卻無法觸碰我心底的空洞。偶爾,我會在夜晚的公園長椅上坐下,看著星空,像小時候一樣幻想未來,但這種幻想總帶著一絲哀傷: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星空下,卻有人歡喜有人愁,人生從未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美好,也未曾壞到無法前行。

年少時,總覺得三十幾歲還遙不可及。如今,我已三十幾歲了。時間從不曾等我,我吃過的苦又有誰能分擔?漂泊在異鄉,身份、語言、文化,都像無形的壁障,讓我在每一次想回家時感到力不從心。我常想,如果能夠選擇,我願意把所有的時間都給女兒,把每一個日落、每一場雨都陪伴她一起度過。可生活從不如意,我隻能在有限的假期裏,匆匆回國,卻又發現與她之間仿佛隔著一層無法觸及的空氣。

在回國的兩個月裏,我盡力調整心態,試圖創造與女兒的親密時光。可當我牽著她的小手走在街上,或試圖逗她笑時,她總是沉默,或輕輕搖頭。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自己對她的存在是陌生的,她對我的存在也是陌生的。孩子原本是最親密的夥伴,可我卻感受到了一種微妙的距離感。每一次試圖交流,卻都像輕輕撥動水麵,卻濺不起漣漪。

我想起自己當年剛到美國的日子,陌生、孤獨、害怕、興奮交織在一起。語言不通、文化隔閡、生活瑣事,每一樣都像是一場小型戰爭。我拚命工作,希望用成績證明自己,希望在事業上站穩腳跟,但也因此錯過了太多與家人的陪伴。如今想來,那些無數個深夜的加班,那些獨自走在洛杉磯街頭的時刻,都是成長的代價,也是漂泊的印記。

母女關係的疏離,讓我開始審視婚姻失敗的原因。女兒的父親離開後,責任和疼愛全落在我肩上。我知道她懂事,不會輕易向我或外人提起父親,但她沉默的眼神卻像一麵鏡子,映出我未能給予她完整陪伴的遺憾。我不知該如何化解這種微妙的尷尬與隔閡,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讓我們的關係重新靠近。

在洛杉磯,每一次下班,我都喜歡看街道的燈火、天邊的晚霞。霓虹和星光交織在一起,讓我心中有一絲慰藉。每當夜深人靜,我會獨自走在空曠的街頭,看著天上的星子點點閃爍,像無數未說出口的思念。思念父母、思念女兒,也思念那個曾經年輕、天真、以為世界簡單美好的自己。

我常想,人生本就是漂泊的旅程。有人在故鄉歡笑,有人在他鄉獨行。我們無法選擇生活的全部,但可以選擇如何走過孤獨與痛苦。每一次思念、每一次眼淚,都是成長的印記。每一次努力工作、每一次麵對挑戰,都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有更好的未來。

夜深時,我會對自己說:即便不能時時陪伴女兒,也要讓她知道,母親在遠方為她守望。哪怕我們有隔閡,哪怕言語不多,心裏的那份牽掛永遠存在。她的笑容,她的成長,是我漂泊生活中最柔軟、最珍貴的光。

回國的那段日子,我也重新和父母相處。他們看著我,眼神裏帶著期盼與擔憂。我知道,他們希望我安心生活、健康成長,也希望我與女兒之間有更多親密。可家庭、工作、距離,每一項都是現實的重量。每一次分別,心中總有酸楚。回到洛杉磯後,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人在異鄉”的孤獨感——既想念家人,又要獨自承擔生活的一切。

生活教會我,堅強並非無情,而是帶著溫柔去麵對孤獨;勇敢並非無畏,而是學會在缺席與錯過中守護愛。女兒尚小,時間給予我修補關係的機會仍多,但我明白,這份修補需要耐心、細心和理解。她的沉默或許隻是暫時的表達方式,她的心裏仍有母親的位置,隻待我慢慢靠近。

在洛杉磯的夜空下,我仰望星辰,思緒飄向千裏之外的家。願她在成長中感受到愛與溫暖,即便母親身在異鄉,也始終為她守望。人生或許充滿遺憾,但每一份努力與思念,都是我對她最深的承諾。未來的日子,我會在工作、生活與親情之間尋找平衡,也願這份漂泊與思念,在她的記憶中化作溫暖的光。

兩個月的回國,讓我重新審視自己,也讓我明白,母女之間的距離並非無法逾越。隻要心中有愛,哪怕隔著千裏,也能傳遞溫度。生活不會總如我們所願,但正因如此,每一次相聚、每一次凝望,都顯得彌足珍貴。

夜色深沉,洛杉磯的街燈閃爍,我在異鄉的星空下,輕聲對自己說:
“女兒,你是我最柔軟的牽掛。母親遠在天涯,但心與你同在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