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弗朗索瓦絲·薩岡(Françoise Sagan, 1935–2004)
【開篇經典】
1954年,十八歲的薩岡以處女作《Bonjour Tristesse》震驚法國文壇。
小說開篇即成經典:
“Sur ce sentiment inconnu, dont l’ennui, la douceur m’obsèdent, j’hésite à apposer le nom, le beau nom grave de tristesse.”
拙譯:
縈繞我的,是這種陌生的情感——既無聊又溫柔,讓我遲疑是否該給它一個美而莊重的名字:憂傷。
開篇點出憂傷,同時也點出憂傷的來由:人不負青春,青春負人。這個訊息一經瘋傳,能不令二戰後的法國新一代徨惑起來---‘’於無聲處聽驚雷‘’?
主角塞西爾(Cécile)
【故事概要】
少女塞西爾、隨著喪偶的父親雷蒙到法國南部蔚藍海岸度假。雷蒙是個典型的花花公子,瀟灑不羈,此行的身邊女伴是年輕美豔的艾爾莎。
然而,寧靜的夏日被另一位來客打破了——父親舊友的遺孀安娜。她的成熟優雅,理性克製,與雷蒙形成鮮明對照。與此同時,塞西爾正沉浸在青春的閑散和自由裏,對父親的浪蕩生活習以為常。安娜的出現,無意地把塞西爾推入了一個複雜的情境:少女一方麵崇拜安娜的智慧與雍容,另一方麵又對她試圖改變父親的生活方式、甚至試圖掌控自己未來的做法心生抗拒。
安娜的介入讓浪子般的雷蒙認真考慮再婚,這無疑給了塞西爾一記重擊。她害怕失去父親的隨性世界,於是與艾爾莎密謀,讓她重投雷蒙的懷抱。計劃果然成功,不料卻因此而帶來一場無法挽回的悲劇——安娜因受打擊而葬身車禍。爾後、平靜歸平靜,不寧歸不寧。不寧的塞西爾暗自負疚,獨自憂傷。她、才十七歲。
【美評一下】
最精采之處,不在情節的起伏,而在情緒的描繪。作者用一種冷靜而纖細的筆觸,呈現少女心理的晃動與搖擺。這在塞西爾與安娜的矛盾關係上,尤為剔透——前者既渴望母性般的關懷,又不容這種關懷約束她。安娜越是溫柔理智,塞西爾越是覺得受到壓迫。兩者的互動,體現了新進小說家的才華。
特別值得一提,描寫塞西爾設計使父親與艾爾莎幽會的那一段、極為精彩。少女清楚自己正在“作惡”,卻又以青春的天真自辯、企圖獲得開解。讀者呢?無可避免地感受到一種難以言明的矛盾:塞西爾並非真惡,但是她的嫉妒和任性真的間接造成了致命的悲劇。這種悲劇,這類悲劇,早在古希臘神話裏出現過。然而,新瓶舊酒也好,舊瓶新酒也好,能醉法蘭西民族的,隻需一個醇字---對,一個醇字了得!
文醇,這正是薩岡小說醉人的力量——沒有誇張的道德審判,有的是如實地呈現青春不可逆料的一麵。這一麵,反映出塞西爾那摯而狠的心態。無怪乎作者筆筆輕盈,卻又筆筆藏機。這位年方少艾的作者不簡單啊!
【酷評幾句】
當然,作為一部轟動的青春小說,《日安,憂傷》並非完美無瑕。首先,人物的層次感略顯單薄。雷蒙的花花公子形象帶有符號化色彩,他似乎隻代表一種“享樂主義”,缺少內心的複雜性。安娜雖然高雅,但更多的是作為道德與理性的化身,最終被劇情犧牲,略顯功能化了。
其次,情節的轉折有些突兀。安娜的死亡,雖有心理暗示,不過在處理上稍顯草率。讀者可能會覺得,她的車禍像是作者為了終結故事、強化“憂傷”而設下的必然佈局。
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語言雖然清麗,卻時有不盡圓潤之處。某些地方情緒的渲染與哲理的點撥,未免顯得稚嫩,畢竟,作者當時僅十八歲。也正因如此,《日安,憂傷》有一種“早熟”與“青澀”並存的矛盾美感:它能震動人心,卻也留下一絲單薄與不足。
【對華影響】
好像到了本世紀初,才有書名《你好,憂愁》這中譯本問世;翻譯水平如何,我不好說,因為沒有詳讀過。隻想說,就法文語境的角度來看,還是“日安”比“你好”較佳,“憂傷”比“憂愁”更勝。
至於原著對中國文壇和思想界有什麽明顯的影響,我實在說不出,因為看不到。要勉強說的話,在上世記八十年代進進退退的改革期間,那些緊跟“西潮”的中國內地青年、應該會接觸過薩岡的著作吧。相比之下,在同時代的香港,“日安,憂傷”的英譯本早已風行。雖然,當時我還未出生,但是、最近打探得知、該小說居然曾被改編為粵語電視劇,劇名為《日安,憂鬱(憂鬱)》,在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播映過,據說收視率蠻不錯呢。
【評後感言】
最後,讓我留些鴻爪,可以吧?
La tristesse ne vieillit jamais ; elle est le souffle que la jeunesse ne peut fuir.
憂傷不會老去的,因為青春留住它。
--- 禾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