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 On by Lynn 靈魂向上

在這個政經、科技、文化秩序劇烈變化的時代,讓我們重新思考信念係統,尋找精神出口,療愈焦慮、抑鬱與迷茫。 本頻道關注靈性成長、心理自我修複,以及跨文化思維方式。通過前瞻性的新範式,幫助你建立內在力量,活得更自在從容。
正文

婚姻製要消亡?未來的婚姻形式是怎樣的?

(2025-08-07 21:03:47) 下一個

最近有個視頻火得不行,大家應該都刷到了吧?

請視頻:

 

笑歸笑,大叔那句“BBBBB”裏藏著多少對婚姻的厭倦和無奈?寧可跟別人湊一塊兒,也不願意和伴侶待一起。有人說,成年人的婚姻,80%都在湊合。戀愛時荷爾蒙爆棚的激情,撐死也就三五年,等到柴米油鹽落地,剩下的就是一地雞毛。很多人為了孩子、麵子,或財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久而久之,活成了同一個屋簷下的兄弟,甚至,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過去,離婚是一件見不得光的事,偷偷摸摸,還得忍受來自親戚朋友的各種議論。隨著物質條件變好,大家觀念也在改變,“從一而終”的世俗觀念早已蕩然無存。

中國一些城市的離婚率,甚至超過歐美平均的 50%,直接飆升至 60%、70%。年輕人開始對婚姻退避三舍,就連以前催婚最積極的大媽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婚姻,甚至接受了子女“寧願不婚”的選擇。

請看視頻: (大媽們的意見)婚姻製度,真的還適合這個時代嗎?

 


對婚姻和愛情的迷思

有沒有發現,仿佛一夜之間,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都對不婚或離婚的接受度空前高漲?在社交媒體上,一邊是單身主義者,渲染自由快樂的生活方式,一邊是陷在婚姻困局裏的人,不斷傾訴自己的痛苦。兩性之間的情緒仿佛日益對立。曾被歌頌的美好愛情和幸福婚姻,如今被巨大的生活壓力擊得粉碎,不再被追逐和信仰。年輕人要麽不婚,要麽難以找到結婚對象。


為什麽突然變成這樣了?

我大約歸為幾個原因。

1. 女性的覺醒

前些天,《十三邀》采訪了一位頂級植物畫家,但真正讓人破防的,是他妻子張讚英的一段話。(視頻)她原本是科研人員,為了成就丈夫,一生操持家務,放棄自己的事業,卻沒能獲得情感上的滋養。她在傳統“女人從屬、愛的奉獻”的理念中,逐漸失去了自我,直到晚年才覺醒,滿是唏噓,引發了廣泛的共鳴。

這暴露了當代女性在婚姻中的隱忍、壓抑與不甘。婚姻中女性除了在職場發展與生育及照顧家庭之間掙紮,情感上常常也被忽視,甚至遭遇冷暴力。為了一家老小付出全部,卻不被看見,甚至不落好;明明因生育丟了工作,卻被貶低自尊,被男人說“我養了你”。長期沒有溝通、沒有關心、沒有情緒價值,很多媽寶男更沒有責任心和擔當,隻有抱怨。

這種單打獨鬥沒有支持的婚姻,比起單身的孤獨,有更加孤獨的體驗,甚至引發抑鬱、甲狀腺癌和乳腺癌等疾病。不健康的婚姻關係,造成長期的鬱悶,會要了女性的命。所以,越來越多女性覺醒,拋開傳統的道德束縛,選擇逃離婚姻的牢籠。

2. 選錯了人?

我們對婚姻大多充滿美好幻想:幻想遇到靈魂伴侶,有物質的共擔,也有精神的共鳴。尤其是女性,對浪漫愛情有更深的執念。一旦幻想破滅、矛盾頻發,就覺得選錯了人,最終走向婚姻的終點。可現實是——我們多少人心心念念要等“對的人”,可終生遇不見;也有多少人說過,“換誰都一樣”。

是我們對婚姻的期待太高?還是我們根本沒有洞悉婚姻的本質?或許是年輕時不懂愛情,因認知不足,被激情蒙蔽,一腳踏入失敗的婚姻。

《紐約時報》評選的全球頂尖情感專家 Esther Perel 說:“You will marry the wrong person. But the right ‘wrong’ one.” 你會跟錯誤的人結婚,但那是你該遇到的錯的人。這句話像極了佛學中的“業力”:你會吸引必將遇到的那個人,走進入生命裏,來麵對自己的人生功課。婚姻是修行道場,錯誤的人恰恰能照見自己。

3. 出軌導致的情感破裂

很多人走到離婚,是因為出軌。婚姻具有排他性,出軌會破壞家庭結構,打擊對方的自尊,造成心理創傷和信任缺失。Esther Perel 在《親密陷阱》裏強調:“愛渴望親密,欲望卻需要距離、神秘和張力。安全感和激情,是一段關係中彼此拉扯的需求。”

現實是,很多夫妻從戀人模式,變成了親人模式,缺乏神秘感,激情被生活磨平。如果不重視婚內經營,即便對現狀不滿但又不到離婚的程度,出軌便成了常見現象。Perel 還發現:有時候出軌,並不是不愛現有伴侶,而是為了找回那個消失的自己——重新感受到生機感、自由、神秘與未知。這恰恰印證了我第一個視頻裏提到的貝索斯和王石現象。

4. 經濟屬性造成婚姻恐懼

在一些西方國家,離婚後男人可能要負擔前妻的生活費,直到她能獨立;在中國,離婚財產分割甚至會牽連父母幾十年的積蓄。很多年輕人甚至還沒進入婚姻,就開始製定對抗離婚的“防爆方案”。恐婚症,一定程度上就是對經濟風險的巨大恐懼。

5. 傳統一夫一妻製遭遇挑戰

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新的生活方式被接受:借精生子的單親媽媽、同性婚姻合法化、同居不領證、非婚生子同權等。這些多元選擇正在稀釋“結婚”的必要性。


婚姻的真相

婚姻製在人類曆史上不過 1000 年。它的本質是財產繼承、社會秩序、性別分工,說白了,就是為了社會穩定。愛情進入婚姻,是工業革命和現代文化的產物,它從來不是婚姻的初衷。


我們的更多選擇

今天的社會,已經可以財產立遺囑、社交靠朋友、男女獨立賺錢。但我們對婚姻的期待卻越來越高:一個人要滿足你所有的需求,既是朋友、情人、經濟夥伴、心理谘詢師,還得是孩子的好爸媽、人生導師。

Esther Perel 說:“我們期望從一個人身上,得到整個村莊曾經給我們的東西。”所以,這一紙婚約怎麽能解決那麽多問題?

婚姻不僅僅是私人選擇,它其實是社會的公共利益之一。它關係到個體健康、財富積累、子女成長與社會穩定。幸福婚姻中,那種萬家燈火裏“為你亮著的那盞燈”,就是歸屬感、安全感,是抵禦孤獨的港灣。好的婚姻能減少孤獨、提升壽命,也是情緒價值和經濟風險的共同體。


未來婚姻製的幾個方向

  1. 婚姻多樣性與包容性:泰國等國家允許同性伴侶合法結婚,從法律層麵強調婚姻平等。

  2. 婚姻與社會穩定的再思考:學者指出婚姻製度的衰退會帶來社會成本,AI 可能在未來幫助篩選配偶,提高成功率。

  3. 婚姻合同製:歐美討論五年一續約的婚姻模式,定期審視關係質量。

  4. 多元家庭結構合法認同:單親、同性家庭等形式被更廣泛接受,甚至未來人與機器人結婚,也可能合法化。


結束語:

我們正站在人類親密關係的新十字路口。在個體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方式。

我是若琳,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