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一個夏日,我們從巴黎特意驅車前往楓丹白露,隻為一睹圓明園遺物的風采。眾所周知,如今的圓明園隻剩下幾根殘破的石柱遺址,那些曾經的珍寶大多流散海外,不知所蹤。
楓丹白露宮(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又被稱為拿破侖行宮,自中世紀起便是法國王室的狩獵行宮與居所。這裏曆經八個多世紀的擴建與修葺,見證了法蘭西王朝的興衰。宮殿外觀莊嚴宏偉,庭院中噴泉與雕塑相映成趣;長廊高挑,拱頂壁畫與水晶吊燈輝映交織,散發出濃厚的皇家氣息。拿破侖一世曾在此生活,並在1814年退位前於此發表過著名的告別演說,因此這座宮殿更添一層曆史厚重感。
圓明園始建於康熙年間,雍正、乾隆時期達到鼎盛,被譽為“萬園之園”。園內匯聚了中國園林藝術與建築的精華,並珍藏無數書畫、瓷器、玉器和奇珍異寶。然而,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慘遭劫掠與焚毀,大量珍貴文物由此散落世界各地。
在楓丹白露宮裏,我們繞行許久,卻始終未見展品,隻得向工作人員詢問,才被告知展覽的位置,還需另外購票。於是穿過空蕩的走廊,推門而入,一間小展室中,除了值守的保安,竟空無一人。
展廳正是中國館 (Musée Chinois)。說明牌寫道:這裏的收藏多為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後流入法國的珍品,包括18至19世紀的中國瓷器、掐絲琺琅器、白玉與碧玉、晶石、佛像、鎏金銅塔(曾供奉於圓明園)、清漆屏風,以及暹羅王室贈送的王冠複製品和珠寶等。這些展品大多靜靜陳列在玻璃櫥窗中,凝固了時間的光影。
站在這些遺物麵前,心中湧起的並非單純的欣喜,而是一種複雜的情緒:既因得見而生出親切,又因其漂泊在外而心生惆悵。也有人說,正因為這些文物流落海外,才免於戰火與動蕩而得以保存至今。這話聽來矛盾,卻又讓人陷入沉思—究竟是失落,還是另一種形式的幸存?
它們不再屬於圓明園,卻依舊默默訴說著一段曾經的輝煌與劫難。離開展室時,仿佛帶走的不是觀展的滿足,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