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楓丹白露宮裏的圓明園遺痕

(2025-08-20 10:59:17) 下一個

多年前的一個夏日,我們從巴黎特意驅車前往楓丹白露,隻為一睹圓明園遺物的風采。眾所周知,如今的圓明園隻剩下幾根殘破的石柱遺址,那些曾經的珍寶大多流散海外,不知所蹤。

楓丹白露宮(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又被稱為拿破侖行宮,自中世紀起便是法國王室的狩獵行宮與居所。這裏曆經八個多世紀的擴建與修葺,見證了法蘭西王朝的興衰。宮殿外觀莊嚴宏偉,庭院中噴泉與雕塑相映成趣;長廊高挑,拱頂壁畫與水晶吊燈輝映交織,散發出濃厚的皇家氣息。拿破侖一世曾在此生活,並在1814年退位前於此發表過著名的告別演說,因此這座宮殿更添一層曆史厚重感。

圓明園始建於康熙年間,雍正乾隆時期達到鼎盛,被譽為“萬園之園”。園內匯聚了中國園林藝術與建築的精華,並珍藏無數書畫、瓷器、玉器和奇珍異寶。然而,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慘遭劫掠與焚毀,大量珍貴文物由此散落世界各地。

楓丹白露宮裏,我們繞行許久,卻始終未見展品,隻得向工作人員詢問,才被告知展覽的位置,還需另外購票。於是穿過空蕩的走廊,推門而入,一間小展室中,除了值守的保安,竟空無一人。

展廳正是中國館 (Musée Chinois)。說明牌寫道:這裏的收藏多為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後流入法國的珍品,包括18至19世紀的中國瓷器、掐絲琺琅器白玉碧玉晶石佛像鎏金銅塔(曾供奉於圓明園)、清漆屏風,以及暹羅王室贈送的王冠複製品和珠寶等。這些展品大多靜靜陳列在玻璃櫥窗中,凝固了時間的光影。

站在這些遺物麵前,心中湧起的並非單純的欣喜,而是一種複雜的情緒:既因得見而生出親切,又因其漂泊在外而心生惆悵。也有人說,正因為這些文物流落海外,才免於戰火與動蕩而得以保存至今。這話聽來矛盾,卻又讓人陷入沉思—究竟是失落,還是另一種形式的幸存?

它們不再屬於圓明園,卻依舊默默訴說著一段曾經的輝煌與劫難。離開展室時,仿佛帶走的不是觀展的滿足,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感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行千裏路勝讀萬卷書 回複 悄悄話 確實中文自媒體有不少文革時文筆、用詞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這些屬於故宮文物, 文革並沒有遭劫難。 被劫難的大部分是當年的紅衛兵紅小兵所為。 這類人如今活躍於網絡。
馮墟 回複 悄悄話 這些文物免於文革劫難,我們還得感謝法蘭西。
加加妹 回複 悄悄話 沒有文革被毀已是大幸
唵啊吽 回複 悄悄話 去過楓丹白露宮,卻不知道有這個寶藏。圓明園也去過,中國那時候生產力規模可見一斑,麵積大過所有歐洲皇宮。香山也有多處被英法聯軍燒過的地方。美國大都市博物館裏看到魏晉時期的壁畫,好大,半個籃球場麵積那麽大。還有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哥本哈根的皇宮博物館裏有一個中國廳,在常規遊客瀏覽道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