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說

輕鬆不失嚴謹,簡單不乏深刻
正文

《第三種存在》叁V. 用「心」如鏡

(2025-07-29 16:05:40) 下一個

第三種存在

叁、拈花者誰

V. 用「心」如鏡

到此,我們把「相、想、心」三個字全部介紹出來了。這三個漢字,分別代表著六塵、六識和六根,統稱十八界。它們不但構成一部濃縮的佛法,也隱約呼應著西方哲學的三個階段。「相」字對應古希臘自然哲學,「想」字對應傳統形而上學,「心」字代表近代哲學對自我的關注。在哲學的映襯下,這套理論顯得愈發高深。然而不管多麽高深的理論,最終都要落實到具體的修行,否則就是一場風花雪月的空談。

佛法的修行是以「禪定」為核心。關於禪定,六祖慧能大師在《坐禪品》中說「但無妄想」,又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19】。這兩句話,清晰道出了禪定的本質。淺白的說,我們的「心」每天對著外麵的「相」,就像對著一幅流動的清明上河圖。這個心照著這個圖,要像鏡子【20】照東西那樣,任人物往來穿梭,不生起「想」的虛影,或者說,不生起言說分別。所以,禪定不是非要盤腿坐著,行住坐臥都可以。關鍵是要心裏幹淨,不想沒用的事。


 

我們在上文談到的「少想」,那是一種生活版的禪定。它背後的原理是「心」與「想」的關係。《楞嚴》上說:「不住名客,住名主人」【21】。停不住的妄想,是心靈的客人。安住的真心,是思想的主人。不過人們往往本末倒置,重視思想並忽視心靈。尤其是在今天這個時代,信息和媒體空前發達,人們對思想的推崇愈演愈烈,這是喧賓奪主。「禪定」反其道而行,放下門閂,關門謝客,把心靈從妄想的牢籠中解放出來,這是悠閑自在。《大乘起信論》說:「能觀無念,則為向佛」。又說「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古人把話說得這麽直白,就是生怕我們聽不懂。我們不該辜負了古人用心良苦,就請把心收回來,回到那個天真的赤子。

【19】《六祖壇經。坐禪品》:「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隻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20】《楞嚴經》中鏡子的比喻:「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曆,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又《大乘起信論》:「三者、名為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色像。」
【21】《楞嚴經》卷一:「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