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邊境的硝煙裏,我聽見母親的哭聲

(2025-07-25 13:20:22) 下一個

今天刷手機時,我的手指在那條新聞前停頓了很久。

泰國與柬埔寨,又因為普裏維希耶爾神廟的歸屬問題爆發衝突。11位平民無辜喪生,超過十萬人逃離家園,泰方在第8區宣布戒嚴,而兩國領導人卻在社交媒體上相互指責,爭吵不斷。

我不是衝突中的一員,隻是一個生活在平靜城市裏的中國女性。但看到那一張張失措的臉龐,聽到那一個個家庭在深夜倉皇逃難的消息,我心裏真的很難過。

那是一種穿透語言、超越國界的痛,一個做母親的女人,懷裏緊緊抱著孩子;一個年邁的老人,不知道還能逃多遠;一個少年的眼神,不再有童年該有的光亮。

我想到我的母親,想到小時候和家人圍坐吃飯時,那種安心、那種被世界溫柔以待的感覺。在這些戰火下的家庭中,又有多少這樣的日常被永遠地打破了?

也許是身為中國人的緣故,我總會下意識地把這些畫麵和我們自己的曆史聯係起來。

我們也曾有過戰火連天的年代。鴉片戰爭、八國聯軍、抗戰、內戰,那些名字在課本裏總顯得遙遠,可當我看到泰柬邊境那些被燒毀的房屋、那些沿著小路逃難的人群,我突然意識到,那些曆史,也曾真實地發生在我們祖輩的土地上。

我的外婆曾講起自己年輕時如何在戰亂中背著弟妹逃亡,一邊走一邊哭,不知道能不能活著看到第二天的陽光。她說那時沒有人關心誰對誰錯,隻想活命。

今天,泰柬邊境上,那些無助的百姓是否也正在重複著我們祖輩曾經曆的一切?

我們好不容易走出了那段黑暗,才換來如今這來之不易的安穩。如果和平是可以交換的,那麽每一個中國家庭,恐怕都曾用苦難換過。

這正是我感到心痛的原因。作為鄰國,我們本應攜手守護這片土地的安寧,而不該讓曆史一次次重演。

文化遺產不該成為流血的借口,民族自尊也不該踩在無辜者的屍體上來捍衛。我們崇拜同樣的佛像,信奉相似的信仰,卻為何要彼此仇視?

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寫不出宏大的宣言,也無法阻止子彈飛行。但我仍願用我的聲音,哪怕微弱,去祈願——願這世界少一點硝煙,多一點理解;願孩子們的哭聲,不再被炮火掩蓋;願我們在回望曆史時,不隻是記住仇恨,更記住教訓。

因為每一次的衝突,最終受傷的,從來都不是高層的政治家,而是那些普通人,那些像你我一樣,隻想好好生活的人。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