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702工程”,如今已極少有人記得這個名字。即便是重慶南山老兵療養院中那些白發蒼蒼、神情木訥的退伍老人,也很少有人再提及。可在1972年的春天,這個代號,卻關係到整個西南地區的安危,甚至一度被認為是中“第三次世界大戰預案”的一環。
故事要從一個人說起,他叫白孟良,是重慶南岸區糧油供應所的一名普通倉庫管理員。那一年,他34歲,穿著早已褪色的中山裝,騎著二八大杠,每天往返於米麵倉和行政樓之間。他的名字,在當年的任何公開資料裏都查不到,但他的代號,是“702-14”。
這一切的起點,是1969年,當時中蘇邊境爆發衝突,珍寶島事件震驚全國,中央決定以最壞的可能預判局勢,秘密啟動多條“戰略縱深轉移方案”。代號為“702工程”的,是一項代價巨大的“西南大撤離”預案——若戰爭爆發,將在重慶及川貴地區,設立地下糧食、藥品、武器和科研物資的多層級隱秘倉儲體係。
白孟良,就是702工程西南區“第四糧儲點”的負責人——當然,在明麵上,他仍是個普通的倉庫管理員。
糧倉設於南山老茶山的後坡,偽裝成一處退役火藥庫,四周是密林與崖壁,中間則是一座三進三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半地下建築。
據當時未公開的軍方內參顯示,1972年3月15日晚,一架帶有美軍編號的偵察氣球墜落於重慶涪陵與南川交界的無人區。解放軍第六偵察中隊曾試圖回收殘骸,卻發現其搭載了新型微型成像設備,疑似已拍攝多張南山區域的地貌圖像。
三天後,702工程重慶分部進入“高度警戒狀態”。白孟良接到指令,銷毀兩批編號為“C-12”的緊急應急口糧——這意味著,一旦開啟C級預案,就已接近“疏散啟動”門檻。
但事情並未就此結束,後來的事就更鮮有人知了。
據傳,1997年南山修高速隧道時,某施工隊誤入一處異常堅固的“混凝土結構體”,內部發現鏽蝕嚴重的金屬貨架,殘存“中央備用糧庫”字樣標簽。但幾小時後,施工現場即被軍方接管,所有施工人員簽署保密協議,從此對外封口。
再之後,整個南山區域被劃為“生態涵養林區”,嚴禁開采、建築及任何深度挖掘。那片林地如今長滿厚厚的藤蔓與灌木,仿佛從未存在過那一段冷戰陰影下的秘密。
有些曆史,不會被寫進教科書,但它的存在,為風雨欲來的年代點亮了一盞小小的燈。它照亮的,是那些“沒什麽了不起”,卻守了多年倉庫、不曾開口的無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