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不準魯迅夾煙想起了"破四舊"

(2025-08-26 20:22:38) 下一個

從不準魯迅夾煙想起了“破四舊”

近日,一則關於“魯迅夾煙打卡牆”的新聞引發熱議。某控煙誌願者以“香煙有礙健康”為由,要求將魯迅先生手持香煙的畫像改成“握拳”,理由竟是怕誤導公眾吸煙。幸而,相關部門果斷拒絕:不因一人投訴就盲目更換,過度糾錯脫離實際,更是對曆史文化的不尊重。這場鬧劇,乍看可笑,細思卻讓人想起“破四舊”的荒唐遺風——從砸爛曆史到雞蛋裏挑骨頭,如此“文化淨化”,真是令人搖頭歎息。

魯迅先生以筆為刀,針砭時弊,那支煙卷在他手中,既是個人習慣的寫照,也是那個時代文人風骨的縮影。它不是健康教育的反麵教材,而是魯迅在昏暗年代點燃的思考火光,是他與世俗對抗的倔強符號。如今,有人卻揪著這支煙不放,硬要抹去,換成“健康握拳”,仿佛這樣就能讓魯迅更“正能量”。這邏輯何其荒唐!魯迅若地下有知,恐怕要冷笑三聲,點支煙,寫篇雜文痛斥這等無聊之舉。

更令人警醒的是,這類投訴並非孤例。從“破四舊”開始,某些人總愛以“純潔”“正確”為名,對曆史文化大刀闊斧。當年砸廟宇、毀文物、禁書籍,恨不得將曆史清零;如今,又演變成對一幅畫、一支煙的吹毛求疵。這種思維,根子上還是對曆史文化的輕慢與無知。魯迅的煙,是他個性的火花,也是那個時代的印記,抹去這支煙,等於抹去曆史的棱角,把活生生的魯迅變成一尊空洞的“標準像”。試問,如此“淨化”曆史,真能讓我們的文化更健康、更自信?

更可笑的是,這類投訴者往往打著“為公眾好”的旗號,卻忘了尊重公眾的判斷力。魯迅夾煙的畫像掛在那裏多少年了?遊客打卡拍照,誰會因為這支畫出來的煙就跑去買包中華點上?控煙是好事,但宣傳控煙何必盯著這麵牆?與其費盡心思改畫,不如多花點力氣管管街頭巷尾的煙攤,或者想想怎麽讓青少年遠離電子煙的誘惑。拎不清輕重緩急,隻會對著曆史畫像撒氣,這不是控煙,這是控文化!

說到底,這場“夾煙改握拳”的鬧劇,根子還是“破四舊”式的文化傲慢。某些人總覺得,曆史得按他們的標準來“修剪”,文化得按他們的喜好來“消毒”。從砸爛文物到改畫煙卷,這股風氣從未真正散去,隻不過換了“健康”的外衣,繼續幹著拆解文化的勾當。曆史不是橡皮泥,想捏成啥樣就捏啥樣;文化也不是白開水,非得清澈見底才算好。魯迅的煙,是那個時代的真實注腳,憑什麽要被一紙投訴抹去?

相關部門的回應擲地有聲:不因一人投訴就盲目更換,脫離實際的過度糾錯是對曆史文化的不尊重。這話點出了問題的核心。控煙誌願者們,與其盯著魯迅的煙卷較勁,不如多讀讀他的文章,學學他如何用批判精神麵對現實。文化不是你們的私產,曆史也不是任人塗改的畫板。別讓“破四舊”的幽靈再借屍還魂,別讓魯迅的煙卷變成你們手裏的“拳頭”。

這麵打卡牆,就讓它好好掛著吧。魯迅夾著煙,依然犀利地注視著這個時代,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尊重曆史的複雜與真實,而不是用“正確”去閹割它的靈魂。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