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企業家跳樓悲情史

(2025-07-28 22:56:45) 下一個

企業家跳樓悲情史

這年頭,企業家跳樓的新聞,比雙十一的快遞還密集。2025年,短短幾個月,上海、浙江一帶,幾位響當當的老板——金點子的畢光均、西子電梯的劉文超、浙江建投的沈康明、靚家居的曾育周、居然之家的汪林朋——一個接一個,從高樓上縱身一躍,仿佛在用生命演繹一場“地心引力”的行為藝術。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中國經濟舞台上的一出悲情大戲,堪稱“三反五反”2.0版,少了點政治清算的腥風血雨,多了些經濟寒冬的冷酷無情。這幾個月到底怎麽了?

曆史回放:跳樓不是新鮮事

說起跳樓,上海的老一輩估計會冷笑一聲:“這算啥?五十年代玩得更狠!”那會兒,“三反五反”運動席卷全國,上海的資本家們被查得褲子都快沒了。偷稅漏稅?罰!行賄?抄家!不坦白?請你喝茶到天亮!結果,資本家們發現,跳樓比交代問題省事,省得被批鬥得連祖宗八代都抬不起頭。據說,上海市長陳毅同誌抽著煙,淡淡地問:“今天又有幾個跳傘的?”語氣冷得能凍住黃浦江。那年頭,跳樓成了資本家的“集體健身操”,從南京路到外灘,樓頂的風比政策還刺骨。

快進到2025年,曆史沒重演,但韻腳押得挺齊。今天的跳樓,不是政治高壓的產物,而是經濟寒潮和政策大棒的雙重夾擊。房地產崩盤、債務爆雷、訂單雪崩,這些老板們不是被逼到樓頂,而是被市場和銀行的賬單推下去的。時代不同,悲情相似——跳樓這事兒,像是中國企業家史上的“傳統藝能”。

2025:跳樓的“黃金季”

今年4月到7月,簡直是企業家的“跳樓旺季”。先是金點子的畢光均,估計看著賬本比鬼片還恐怖,選了個風和日麗的日子,結束了自己的董事長生涯。6月,西子電梯的劉文超也步後塵,電梯生意本該上上下下,誰想到老板自己選了“自由落體”。7月,浙江建投的沈康明、靚家居的曾育周、居然之家的汪林朋,接連上演“高空謝幕”,讓人懷疑是不是樓頂開了個秘密派對,邀請函上寫著“來吧,兄弟,一起飛”。

這幾位可不是小角色。浙江建投是國企大佬,基建圈的“扛把子”;居然之家全國連鎖,家居界的“頂流”;靚家居和西子電梯,也是區域或行業的翹楚。這些人,平時西裝革履,談笑間簽下億萬合同,怎麽就集體選擇了“樓頂一日遊”?答案藏在三個字裏:錢、壓、怕。

錢:債台高築的“地心引力”

先說錢。中國經濟這幾年,像輛刹車失靈的老爺車,房地產這塊大蛋糕早就被切得七零八落。恒大、碧桂園的債務危機像多米諾骨牌,砸得上下遊企業喘不過氣。浙江建投?基建項目回款慢得像烏龜爬,地方政府還欠著一屁股債。居然之家?家居零售聽起來高大上,但房子賣不動,誰還買沙發?靚家居、西子電梯,哪個不跟房地產沾邊?訂單沒了,銀行催債,供應商堵門,賬上的錢比程序員的頭發還少。畢光均們不是不想活,是活得太累——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可欠了幾個億,拿什麽還?跳樓,可能是他們能想到的最“省成本”的退出方式。

壓:政策的無形推手

再說壓。政策這東西,遠了看像指南針,近了看像緊箍咒。過去幾年,房地產“三條紅線”、去杠杆、環保檢查,反壟斷,哪一條不讓企業瑟瑟發抖?尤其是房地產和基建,政策一收緊,融資渠道比毛細血管還細。浙江建投這樣的國企,背靠地方政府,本該穩如泰山,結果地方債一壓,董事長也得“上天台”。民營企業更慘,靚家居、居然之家這種,市場一冷,政策再補一刀,等於在你頭上掛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掉下來。企業家們不是不想轉型,問題是,轉型的錢從哪兒來?政策喊你“高質量發展”,可沒告訴你怎麽在破產前高質量地活下去。

怕:心理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說怕。企業家不是超人,心理崩潰的點,可能比普通人還低。外麵,債主堵門,員工要工資,股東要分紅;裏麵,輿論風向比天氣預報還難測。某些平台上隨便刷刷,標題都是“某某老板跑路”“某企業又爆雷”,點進去一看,評論區已經把你祖宗八代罵了個遍。社會對失敗的企業家,從來不缺冷嘲熱諷。成功時你是“商界傳奇”,失敗時就是“資本家原罪”。這種環境下,誰還敢抬頭做人?更別提,跳樓這事兒還有“傳染性”。心理學上叫“韋特效應”:一個跳了,媒體一炒,別人也跟著想“試試”。2025年的這波跳樓潮,怕是互相“啟發”了不少。

三反五反2.0?

有人說,這是“三反五反”2.0版,政治原因大於經濟原因。五十年代那時是真刀真槍的階級鬥爭,資本家被逼得連夜寫“坦白書”。現在經濟原因是主菜,政治頂多是調料。房地產崩盤、債務危機、市場萎縮,這些才是真凶。政策不過是推了一把,沒下死手。當然,你要說政策一點責任沒有,那也太天真——製定規則的人,總得為規則的後果買點單吧?

悲情,還是宿命?

企業家跳樓,不是個人悲劇,是時代縮影。五十年代,跳樓是政治運動的血淚注腳;2025年,跳樓是經濟寒冬的冰冷注腳。畢光均、劉文超、沈康明們,用生命在提醒我們:市場經濟不是慈善晚會,政策也不是萬能靈藥。想破局?光靠企業家咬牙硬撐可不行。得有點喘氣的機會,比如寬鬆點兒的融資、透明點兒的政策、少點兒的輿論審判。否則,樓頂的風隻會越來越冷。

最後,送一句給還站在樓頂猶豫的老板們:別跳,下來喝杯咖啡。賬本再爛,命比賬本貴。市場無情,活著才有翻盤的戲碼。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