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罷免為何失敗?
2025年7月26日,民進黨發起“史上最大規模”罷免,針對24名國民黨立委和新竹市長高虹安,試圖翻轉立法院格局,結果全軍覆沒,0比25慘敗。這場政治豪賭為何崩盤?以下三點揭秘。
野心大,結局慘
民進黨欲借罷免奪回立法院多數,鎖定12席以上目標,包裝為“抗中保台”的民意之戰。中央選舉委員會數據顯示,24名國民黨立委和高虹安全部過關,連“高危”人物葉元之和高虹安都穩住,反對罷免票遠超支持票,高虹安甚至超過去年當選票數。綠營賽前預測6至24+1全勝,淪為笑柄。
失敗的三大原因
1. 民主國家無先例
全球成熟民主國家罕見大規模罷免議員。美國禁止罷免聯邦議員,國會驅逐需三分之二多數,極少發生。其他G7國家多靠定期選舉約束民代,防止政黨操弄。台灣一口氣瞄準24席,注定空忙。
2. 國民黨根基穩固
24名國民黨立委2024年選舉均以超50%得票率當選,如“得票王”洪孟楷。罷免需超四分之一選民支持,且同意票多於反對票,撼動根基深厚的立委不現實。
3. 六四格局難破
2024年選舉,民進黨僅40%支持率,國民黨加民眾黨占60%。柯文哲被羈押後,藍白聯手更緊密,高虹安獲國民黨選民力挺,反對票創新高。民進黨四成基本盤,難敵六成民意。
綠營為何誤判?
綠營高估“抗中”號召力,誤以為國民黨“親中”標簽和立法院杯葛會讓中間選民倒戈。聯署時基本盤激情高漲,但投票時中間選民冷眼旁觀,藍白動員力碾壓,六四格局未變。
反思:民主的代價
罷免暴露台灣政治撕裂,藍綠從政策之爭淪為意氣之鬥。選民被煽動,耗時耗力,社會更分裂,民生問題卻無解。民主不是綜藝,罷免不是翻桌。民進黨慘敗,留下的教訓是:與其惡鬥,不如對話,解決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