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製度視界 史識即興隨筆

鄒英美美德, 製度文明筆記,海外原創,即興隨筆,筆落於Lake Michigan與The Pacific Ocean之間。
正文

印度關稅的曆史回聲

(2025-09-02 05:57:24) 下一個

 

《文明係列·製度殖民篇(第一章)》

 

印度關稅的曆史回聲

 

 

 

一、導言:特朗普的批評與關稅的舊影

 

2025 年 9 月 2 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直言,美印貿易關係幾十年來“一邊倒”,印度對美國商品長期設高關稅,卻能大量出口到美國。他甚至透露,印度如今願意將關稅削減至零,但“為時已晚”。莫迪隨即回應,農民、小企業和乳業的利益不可觸動,印度不會因外部壓力而放棄關稅保護。

 

表麵看,這是關乎貿易赤字的爭端,但更深層的意義在於:關稅在印度不是普通的經濟工具,而是曆史遺產與製度身份的延續。

 

 

 

二、殖民光譜:印度的“半生不熟”

 

英國在全球的殖民,並非一刀切,而是形成一個光譜。在北美、澳大利亞等“墾荒地”,英國幾乎完整移植了法律與議會製度;在非洲和加勒比等地,則隻留下奴隸貿易與種植園的掠奪性空殼。印度恰恰位於中間地帶:鐵路、法律、英語教育被引入,但龐大人口與宗教社群並未被消化,殖民遺產既輸入現代性,又留下深刻裂痕。

 

正是這種“半生不熟”的殖民經驗,讓印度在獨立後格外執著於關稅自主權。它不是單純的經濟壁壘,而是主權補償的象征。

 

 

 

三、冷戰支點:蘇聯的援建軌跡

 

獨立後的印度並沒有像中國那樣得到蘇聯一攬子的 156 項成套工程,但同樣獲得了重要的扶持。布萊鋼廠、維薩卡帕特南鋼廠、石油設施與軍火供應,構成了印度工業化和軍備現代化的重要基石。這些項目雖不成體係,卻足以維係印度對蘇聯、後來的俄羅斯的長期依賴。直到今天,印度七成以上的軍備來自俄羅斯,石油進口也以俄羅斯為最大來源。

 

 

 

四、印度的獨特性

 

印度的獨特性,首先來自它與英美之間的錯位關係。普通法體係與英語教育,讓印度精英階層在文化和製度上與英美世界保持接口,看似“堂兄表弟”。但與美國這種“殖民者延伸國”不同,印度始終是“被殖民者”。這種錯位既帶來親緣感,又帶來自卑與抗衡。

 

其次是與蘇聯的長期依賴。自布萊鋼廠和維薩卡帕特南鋼廠起步,印度的工業和軍備始終離不開蘇聯的扶持。直到今天,俄羅斯仍是印度最主要的武器與石油來源。對蘇聯與俄羅斯,印度抱持的是“庇護者”的心理,而非對抗姿態。

 

再次是與中國的並行與競爭。兩國都曾深受帝國主義壓迫,二戰後又都試圖走向獨立自主。但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陣營,印度則堅持不結盟。結果是既有合作時刻,又在邊界、區域影響力和製度路徑上長期競爭。

 

最後是印度在全球舞台上的平衡姿態。它既能與美國討價,還能依賴俄羅斯,同時在亞洲與中國互為製衡。這種“不完全熟、也不徹底生”的殖民位置,賦予了印度更多回旋餘地,也讓它在國際格局中顯得獨一無二。

 

 

 

五、關稅的製度意義

 

當特朗普批評印度的高關稅時,他看到的是貿易壁壘;而莫迪堅持關稅保護時,他捍衛的卻是國家身份。殖民時代失去關稅自主權的屈辱,使得獨立後的印度格外將關稅視為主權象征。關稅在印度,不隻是經濟政策,而是一種文明記憶。正因如此,美印之間的摩擦,不可能僅靠數字談判來解決。

 

 

 

六、文明側影:印度的關稅執念

 

印度的獨特性,不在於它完全繼承了英國的製度,也不在於它像中國那樣徹底走出殖民陰影,而在於它在大國之間保持著回旋。它既可以與美國合作,也可以繼續依賴俄羅斯,同時又在亞洲與中國互為製衡。

 

在這種平衡中,關稅成為它最顯眼的盾牌。它不僅保護農民與小企業,更象征著“不再重演殖民屈辱”。這種執念,既是印度的底氣,也是它的桎梏。它讓印度在當今世界顯得獨一無二,卻也注定讓美印摩擦成為一個長期的製度議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