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地緣篇》
五個百分點的門檻:從冷戰的2%到新冷戰的5%
一、製度數字的起點
冷戰伊始,北約各國的國防開支一度占到 GDP 的 3% 以上。彼時的蘇聯紅軍被視為橫亙在歐洲平原上的巨大威脅,核武器危機更是將歐洲社會推向長期備戰的常態。
隨著蘇聯解體,歐洲逐漸削減軍費,到了 1990 年代,多數國家的防務支出跌破 2%。
2014 年克裏米亞危機爆發後,美國才重新要求北約至少維持 2% 的軍費水平。但十年過去,真正達標的國家寥寥。2% 成為口號,而非製度化的現實。
二、5% 的出現
2023 年,烏克蘭戰事進入消耗階段,美國軍援壓力急劇上升。華盛頓內部逐漸形成一種共識:單靠美國 3% 出頭的軍費,無法同時覆蓋歐洲、印太與中東。
智庫與國防高官開始試探性提出:如果把威脅對象換算為綜合體係——既有俄羅斯的陸軍、又有中國的海空軍和供應鏈、再加上伊朗的能源與代理人,那麽軍費占 GDP 的 2% 已經遠遠不夠。
2024 年,伴隨美方財政赤字與通脹壓力加重,“5%”這個數字開始在智庫報告和非正式會議上出現。它不隻是預算的推算,而是一種政治信號:進入戰爭常態化,財政必須軍事化。
三、公開化的節點
2025 年 5 月 30 日,在新加坡香格裏拉對話上,美國防部長 Hegseth 首次公開說出“5%”。他直言:“中國的威脅迫在眉睫,亞太盟友必須考慮 5% 的國防開支。”
這是一次跨地域的製度宣告。幾乎同時,白宮向歐洲盟友釋放相同信號:在俄羅斯未被遏製、中國正在崛起的雙重背景下,歐洲也必須將 2% 的基準抬升至 5%。
四、製度門檻的確立
2025 年夏,北約維爾紐斯峰會與布魯塞爾會議相繼召開,多數成員在原則上接受了“5%”的方向。雖然執行時間與具體國別安排仍存分歧,但數字本身已成為製度門檻。
同一時間,美國與亞洲盟友磋商:韓國現有 2.8%,被要求繼續提升;日本在 1.2% 左右,社會猶疑,但仍被推向壓力線;台灣則主動宣布 2026 年防務支出將達到 GDP 的 3.32%,成為第一批積極響應的夥伴。
五、危險與危機的雙重邏輯
冷戰時期,歐洲麵對的是可見的危險:蘇聯紅軍、華約坦克、核武威懾。數字上的 2% 是防禦邊界的計算。
新冷戰時期,5% 不僅是針對看得見的軍力,更是應對看不見的危機:
1. 能源航道的封鎖與斷供;
2. 金融體係的波動與去美元化;
3. AI 算力、衛星網絡、量子通信的製度性突破;
4. 盟友內部財政崩潰與社會撕裂。
五個百分點,既是軍費預算,更是一種文明的財政紀律。它要求整個聯盟在心理與財政上都進入戰時狀態。
六、冷戰與新冷戰的對比
冷戰是單一的敵人與單線的戰場:歐洲對抗蘇聯。
新冷戰是複合的敵人與多線的戰場:歐洲抗衡俄羅斯,亞太圍堵中國,中東遏製伊朗,背後還有全球性的金融與技術製度戰。
冷戰的數字是 2%,它標記的是一條邊界線。
新冷戰的數字是 5%,它代表的是一座製度門檻。
七、製度餘響
從 2% 到 5%,這是製度化戰爭的再分層。它不僅是國防預算的翻倍,更是文明自我認知的加倍:承認世界已經進入一個比冷戰更複雜、更昂貴的對抗時代。
當這一門檻被普遍接受,危險與危機的界線也隨之模糊:敵人不再隻是坦克或導彈,而可能是斷裂的供應鏈、一夜間蒸發的金融信任,或是一場來自算法深處的製度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