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製度視界 史識即興隨筆

鄒英美美德, 製度文明筆記,海外原創,即興隨筆,筆落於Lake Michigan與The Pacific Ocean之間。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聲望與拒絕之間:拉夫羅夫的言辭與美國製度錨的漂移

(2025-08-21 07:01:15) 下一個

《文明係列·製度地緣篇(補章)》
聲望與拒絕之間:拉夫羅夫的言辭與美國製度錨的漂移

一、導言:表演與現實的對撞

烏克蘭危機已持續近四年。表麵上,談判不斷、會議頻繁,但真正的製度矛盾並未解開。俄羅斯靠“拒絕”和“否認”來劃定底線,美國則靠“關稅”和“個人調停”來宣示主權。歐洲在夾縫中憤怒,卻被邊緣化。製度博弈的荒誕感,在這個夏天顯得格外清晰。

二、拉夫羅夫的拒絕

8月21日,拉夫羅夫在莫斯科公開表示,外國軍隊進入烏克蘭領土,俄羅斯絕不接受。這話並非新鮮,而是延續了俄羅斯一貫的緩衝區邏輯。隻要北約勢力進入烏克蘭,莫斯科就認為製度防線被撕開。

他還抓住澤連斯基沒有廢除“禁止與普京談判”的禁令,冷嘲熱諷說烏克蘭隻是在表演,而不是在尋求解決。這個說法直指烏克蘭的製度困境:對內要保持強硬,對外又要裝出願意談判的樣子。拉夫羅夫趁機否定烏克蘭的“合法性”,把對手塑造成不合格的談判主體。

同時,他還指責歐洲“破壞阿拉斯加會晤成果”,試圖把矛盾轉嫁出去。他的潛台詞是:真正能談的隻有美俄,歐洲隻是攪局。對特朗普,他甚至刻意留白,表現出一種“寄望”的姿態。

三、特朗普的調停與美國製度錨的漂移

8月18日,特朗普在白宮會見澤連斯基和歐洲領導人後,直接給普京打電話,宣布要安排普京和澤連斯基見麵,再搞一個“三方會晤”。在俄羅斯的敘事裏,這顯得像是美國終於承認俄羅斯的地位。但實際上,這更像是特朗普的個人秀。

二戰後,美國的製度錨是美元、關稅和軍事盟約的三角架。它曾經穩定全球秩序。但如今,這個錨越來越不穩。

特朗普把關稅當成武器:對中國是產業鏈重塑,對歐洲和日本是安全與市場的籌碼,對印度和台灣則是強硬示威。關稅成了製度主權的象征,卻也在透支製度信譽。

關稅帶來的代價也在顯現。國內是通脹和貨幣政策的拉扯,國際上是盟友對美國越來越不信任。美元錨依舊強大,卻不再穩定。

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本應發揮製度穩定作用,但特朗普卻靠“電話外交”和“臨時峰會”替代製度承諾。短期內熱鬧,長期看反而削弱了製度的公信力。

四、製度餘響

一邊是拉夫羅夫的拒絕和否認,一邊是特朗普的調停和關稅。兩種製度邏輯看似對立,卻都指向同一個現實:製度信任正在流失。

俄羅斯靠否認來守護邊界,美國靠漂移來維持主權。短期都能奏效,但長期都在透支未來。烏克蘭危機,隻是把這種製度困境赤裸裸地擺在了台麵上。

下一步的關鍵,不是峰會是否召開,而是製度錨還能不能穩住。如果不能,世界秩序的漂移,才剛剛開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