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地緣篇(補章)》
製度張力:烏克蘭安全承諾與新型秩序的試探
一、製度框架的模糊與創造
今天白宮會議的核心,是“安全保障”這一新製度設計。它既不同於傳統的北約條約框架,又不是單邊或雙邊的援助協定,而是一種多國協調的承諾機製。歐洲國家各自承擔責任,美國提供框架與協調,卻避免在製度上陷入無限義務。
這種“灰色北約”的結構,本質上是一種次優製度安排。它承認烏克蘭的安全需求,但不觸碰俄羅斯視為紅線的北約條款。製度上既模糊,又具有創造性,體現出大國博弈下的製度彈性。
二、地緣舞台的再布置
會議的參與者涵蓋了歐洲的主要戰略節點: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芬蘭,再加上歐盟與北約的製度代表。美國將歐洲置於台前,自己則後退半步,顯示出一種“調停者”的姿態。
隨後的直接通話與三邊會議設想,更凸顯美國試圖保持作為唯一裁判的地緣角色。川普式的舞台邏輯在此再現:通過直接互動製造戲劇性,把和平談判轉化為製度舞台。
三、潛在風險與製度困境
然而,這種製度嚐試並非沒有代價。
對俄羅斯而言,如果安全保障機製被視為“軟北約”,普京可能會采取拖延或分化手段,使歐洲內部出現裂縫。
對烏克蘭而言,模糊承諾難以替代硬性條約保障,澤連斯基政府在國內的政治敘事將麵臨壓力。
對美國與歐洲而言,落實分攤機製——從軍援到重建資金——都可能成為新的博弈場。
四、製度餘響
這份聲明並非戰爭終點,而是新的製度開端。它展示了一種可能替代傳統軍事同盟的安全模式:不是鐵板一塊的條約,而是拚接而成的製度網絡。
這一模式的可持續性,將取決於三方的意誌:美國能否保持協調而不退出,歐洲能否在複雜分攤機製下維持一致,俄羅斯能否接受被部分納入而不是徹底對抗。
製度張力由此顯現:它既可能成為新秩序的雛形,也可能淪為戰術性的幻象。烏克蘭的未來,正懸置在這種模糊與博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