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製度視界 史識即興隨筆

鄒英美美德, 製度文明筆記,海外原創,即興隨筆,筆落於Lake Michigan與The Pacific Ocean之間。
正文

數據之上:製度信任、統計機器與政治周期

(2025-08-03 17:20:35) 下一個

 

《文明係列·製度數據篇(第一章)》

 

數據之上:製度信任、統計機器與政治周期

 

 

 

一、起因:川普的製度語言與統計局長的去職

 

2025年夏,美國前總統、現任總統川普在一次公開社交媒體發言中,猛烈抨擊勞工統計局局長,並直接指出其“抬高就業數據”“事後回調近百萬個崗位”,稱之為“製度騙局”,並以“她被解雇了”作結。

 

原文如下:

 

“Head of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did the same thing just before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when she lifted the numbers for jobs to an all time high. I then won the Election, anyway, and she readjusted the numbers downward, calling it a mistake, of almost one million jobs. A SCAM! She did it again, with another massive ‘correction,’ and got FIRED! She had the biggest miscalculations in over 50 years.”

 

這段話極具“川普式語言”的特征,但背後指向的卻是現代國家治理結構中的一個核心張力:

 

技術統計係統是否仍具有獨立性、專業性與公共信任?

 

以下為逐句說辭及其製度邏輯:

 

— “她在選前把就業數字抬到曆史新高”

 

       指控數據被動員為政治用途,影響選民判斷。

 

  —“我贏了選舉,她又說是統計誤差,下調百萬個崗位”

 

        質疑修正機製本身的製度正當性,將其描繪為“掩蓋錯誤”。

 

— “這是一場騙局”

 

        強化對統計係統“深層政府化”的敘事,將技術中立轉化為政治操控。

 

— “她再次修正,然後被解雇”

 

       將解職作為“製度整頓”的象征行為,而非技術問責。

 

— “她製造了50年來最大的統計錯誤”

 

       將個案上升為製度失控的象征,意圖全麵否定統計係統當前運行機製。

 

這段話,表麵上是對一位統計局長的質疑,實質上卻是川普式“製度定義權”的主動爭奪。

 

他要表達的,不是反對某項數據,而是拒絕接受任何不由他所主導的現實構建方式。

 

 

 

二、當數據成為國家的製度引擎

 

在現代國家治理中,數據不再是被動記錄現實的中性工具,而成為製度節奏的調控開關。

 

就業率、通脹、GDP、貧富分布等數字,不僅影響選民情緒、媒體氛圍,更成為貨幣政策、財政策略與國家主張的基礎輸入。

 

麵對聯儲主席鮑威爾的“拖延降息”、對GDP與失業數據的“政治化使用”指控,川普政府開始重構一個核心議題:

 

製度信任從何而來?由誰維護?數據還屬於誰?

 

這不僅涉及政策執行,更是一場製度數據權歸屬的憲法級爭奪。

 

 

 

三、統計係統的製度嵌入結構

 

以美國為例,其統計係統並非行政外圍機構,而是深度嵌入以下製度機製:

 

1. 勞工統計局(BLS):就業、失業率、CPI,歸屬勞工部;

 

2. 經濟分析局(BEA):GDP、個人收入與支出,歸商務部;

 

3. 人口普查局(Census):人口與族群數據,影響選區劃分與財政分配;

 

4. 聯邦儲備係統(FED):建構貨幣與通脹模型,是政策製定的數學底座。

 

這些數據並非彼此孤立,而是構成一個共生網絡,決定:

 

       國家預算編列;

       社會福利資格劃線;

       聯儲利率與通脹預期;

       市場心理與企業投資信心。

 

換言之:數據決定解釋,解釋決定合法性,合法性決定政策。

 

 

 

四、技術官僚的“中立性”幻覺

 

現代國家中,那些負責統計模型、修正算法、數據解釋的人員,並不直接掌握決策權,卻定義了製度所依據的“事實感”與“緊迫感”。這些人包括:

 

      勞工統計局局長;

      聯儲研究部門負責人;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高級分析師;

 

       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模型設計人員。

 

但他們的“技術性”,並非絕對中立。因為:

 

       季調算法的參數選擇具有主觀性;

 

      通脹模型中的住房權重不同,會改變貨幣政策傾向;

 

       就業數據的U3、U6口徑選用,會影響社會不滿感知。

 

他們不簽署政令、不定稅、不發債,但他們提供“製度正當性的量化敘事”,掌控著政策的“背景樂譜”。

 

 

 

五、川普的製度策略:重構數據的敘事引擎

 

川普政府的目標,不是單點糾錯,而是重寫一套與“製造業回流”“財政刺激”“美國優先”相配套的數據結構:

 

1. 質疑舊數據邏輯的代表性

質疑“失業率低卻通脹高”的結構性悖論,主張用“勞動參與率”“實際工資增長”替代“技術性就業率”。

 

2. 推動指標體係的語義轉向

將“中位數收入”“工人家庭支出”“能源賬單負擔”等指標納入官方簡報,以改變數據氛圍。

 

3. 調整技術節點與算法接口

通過更換統計局長、財政預測官、聯儲董事會經濟學家,實現“解釋口徑一致性”。

 

此舉的核心不是偽造數據,而是掌控“數據節奏與闡釋權”,在政治周期與媒體輿論中贏得解釋先機。

 

 

 

六、統計局長的製度意義:不是人事,而是開關

 

勞工統計局長的去留,在形式上僅是人事操作,但在製度意義上等於一次“信號重啟”:

 

    象征層麵,標誌著舊製度循環的終止;

 

    方法層麵,預示算法、模型、修正邏輯的潛在變更;

 

   節奏層麵,奠定未來就業、通脹、財政發布的節拍調配。

 

正如一位前聯儲研究員所說:“統計局長之位,是製度語言的初始符號位。”

 

 

 

七、結論:誰定義現實,誰掌控國家

 

在川普式治理體係中,真正的鬥爭並非左右翼、保守或自由,

 

而是:由誰來定義現實。

 

統計局長,隻是這場製度數據權爭奪中的第一道“技術防線”。而數據本身,也已不再是“記錄者”,而是“賦權者”。

 

在這個意義上,川普並不是反對技術,而是要重新控製技術語言的“政治接口”——讓數據不再成為深層政府的護欄,而成為政策發動機的節奏器。

 

製度不是被統計所輔助,而是由統計所構建。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