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中共始終以“稀土大國”自詡,宣稱中國掌握了世界八成以上的稀土精煉能力,是全球高科技產業的“不可替代者”。但這場所謂的“稀土奇跡”,並非科技與管理的勝利,而是以環境崩塌與人命代價換來的低人權幻術。當北京在國際舞台上宣稱“西方沒有稀土精煉技術”時,真正被掩蓋的,是無數癌症村、被汙染的土地和被犧牲的生命。
一、被汙染的奇跡:稀土背後的人間煉獄
在內蒙古包頭、江西贛南、湖南冷水江、四川涼山等地,稀土礦場的開采與分離帶來了驚人的生態代價。稀土精煉需要大量使用硫酸、氨氮和放射性伴生元素——這些廢液往往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流。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內部報告(2018年),包頭白雲鄂博礦區下遊的地下水中,氟化物、鈾、鐳含量遠超國家安全標準,局部地區癌症發病率高達全國平均值的三倍。贛南地區上百個村莊因為重金屬汙染被迫搬遷,媒體稱其為“癌症帶”。
中共從未為這些人付出真正的補償。環保訴訟難以立案,地方政府與國企沆瀣一氣,把“戰略資源”當作豁免令。所謂“世界領先的稀土能力”,其實是一場以人命和生態為燃料的工業煉獄。
二、虛假的技術神話:西方不是“不會”,而是“不願”
親共媒體喜歡反複宣稱“西方沒有稀土精煉技術,隻能依賴中國”,試圖把“環境犯罪”包裝成“科技領先”。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美國、日本、澳洲、法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掌握了完整的分離與提純流程。美國的Mountain Pass礦在1980年代曾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應地,隻是因為環保法嚴格、公眾輿論敏感、企業無法以汙染為代價壓低成本,才逐漸退出精煉環節。
而中國的“優勢”在於——可以無視汙染、壓榨勞工、掩蓋傷亡。這並非技術的成功,而是製度的墮落。所謂的“稀土壟斷”,隻是全球市場在倫理與良知麵前的暫時妥協。
三、“低人權紅利”的真相:製度化的剝奪
中共的稀土產業與其他“紅利型出口”如出一轍——犧牲個體權利、剝奪環境公正,以國家控製的名義攫取短期收益。這是一種製度化的剝奪。
礦區的村民沒有知情權、沒有遷安補償的談判權;環保組織無法進入礦區調查;地方媒體的報道被刪改、封鎖。中央政府對外則高調宣傳“綠色冶煉”“科技自立”,對內卻以暴力維穩掩蓋生態災難。
這種模式與其說是經濟成功,不如說是一種政治套利:以人命為籌碼換取政權合法性,以生態債務支撐出口神話。
四、自由世界的鏡鑒
西方國家並非沒有能力重新掌握稀土產業,而是在權衡了環境與人權成本後,選擇了更慢、更清潔的路線。近年,美國、澳洲、加拿大與日本已共同投資稀土替代與循環利用技術,如Lynas、MP Materials、Energy Fuels等公司正逐步恢複本土精煉產能。
這說明:真正的競爭力不在“誰能汙染更多”,而在誰能在不犧牲人命與環境的前提下持續創新。
結語:科技不應以鮮血為代價
中共以稀土之名造神,卻以毒害之實毀人。它以低人權優勢包裝成技術奇跡,把對人和土地的剝奪偽裝成“國家榮耀”。然而,一個以犧牲公民健康為代價的“產業強國”,終將被曆史定義為生態罪人。
真正的現代化,不是礦坑裏的煙霧,而是透明、公平、尊重生命的生產體係。當技術成為謊言的外衣,唯有真相能揭開那具閃亮的屍體。